左上圖為銅豹鎮,西漢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大圖為徐州獅子山楚王墓的S形玉龍。右下圖為徐州博物館藏的陶俑。 山西博物院胡健攝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6月21日,由山西博物院、徐州博物館主辦,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太原市博物館協辦的“大漢楚王——徐州漢代楚國文物精品展”在山西博物院主館一層臨展廳盛大啟幕。漢代楚國文物來晉博,跨越時空、跨越地區,無疑成為文明守望的傳承和交融。
漢代楚國有何風韻?
五千年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燦若星辰,深深地滋養着萬千中華兒女的血脈。漢代是一個蓬勃向上的時代,處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江蘇徐州,素稱“五省通衢”,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強盛而統一的封建帝國——大漢王朝的發祥地。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廢楚王韓信,封少弟劉交為楚王,建都于此。從此,彭城作為西漢楚王國的都城曆經了十二代楚王的統治,見證楚王國190餘年的曆史。漢風楚韻在這裡得到極緻的體現,留下了豐富的漢文化遺存。
本次展覽精選270餘件漢代文物,以徐州地區多座漢代諸侯王墓出土文物為主,同時輔以山西地區代王陵及相關漢墓出土文物,力求從多角度解讀漢代諸侯國的曆史風貌,為公衆了解漢代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揭開大漢王朝神秘面紗
漢代王侯貴族的生活到底有多奢華?楚漢雄兵到底有多威武?漢代特有的玉葬制度如何演進和發展?本次展覽共分四個單元,為你揭開大漢王朝的神秘面紗。
第一單元是“制同京師”。漢承秦制,劉邦建立西漢帝國後,鑒秦之衰,大封宗族與功臣。漢初諸侯王封國制度與職官皆參照帝國中央之制。徐州西漢楚王墓中出土了衆多印章、封泥等反映封國官制與職能的資料,真實再現漢代封國的官制與權力運作方式,從中可以略窺西漢楚國的政治制度。
第二單元是“盛世繁華”。西漢早期,漢帝國引亡秦之鑒,偃旗息鼓,與民休息,國力日漸強盛。楚國因其獨特的政治地位、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資源,國力迅速發展,為楚國王侯貴族的奢華生活奠定了物質基礎。
漢代人信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傳統觀念,厚葬之風盛行。墓葬形制宅第化,随葬物品生活化,陶質明器的制作專門化,精美的玉器、陶器、青銅器等随葬品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與文化特色。
第三單元是“銳兵強陣”。1984年在徐州東郊獅子山發現的兵馬俑坑,是我國繼秦始皇兵馬俑和鹹陽楊家灣漢兵馬俑之後的第三次重要發現,生動再現了楚王國由步兵、車兵和騎兵組成的威武雄師,以及完善的軍事裝備。
從藝術方面看,獅子山兵馬俑在繼承秦代雕塑成就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升華,開創了寫意雕塑作品的先河。工匠們通過眼、眉、鼻的微小變化,刻畫出多種栩栩如生的神态和豐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給人以美的享受。
第四單元是“永生之夢”。漢代是我國喪葬用玉最興盛的時期,以玉衣殓葬更是空前絕後,成為漢代喪葬制度的顯著特征。楚王墓中的玉器以其精絕的雕琢工藝、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玉器發展史中一個空前絕後的用玉時代和制玉高峰。
西漢中期以後,随葬的裝飾用玉明顯減少,這與王國力量削弱已無力制作可媲美早期楚王陵墓随葬的精美玉器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王朝禮制的強化、用玉制度逐漸規範、諸侯王随葬玉器被簡化有關。
漢代人崇尚厚葬,講究事死如事生。這些布置得宛若生前宅第的貴族墓葬,在地下沉默2000餘年後,随着考古發現而穿越時空,呈現在今人面前,再現大漢風華。
展品中,一件金縷玉衣格外珍貴,它由金絲連綴2537塊玉片,由頭罩、前胸、後背、左右袖筒、左右褲管、鞋套等十餘部件組成。
徐州博物館藏品部副主任仇文華介紹,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所穿的殓屍用具,用金屬絲或絲線将玉片連綴而成,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喪葬用玉。《後漢書·禮儀志》載,漢代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
本次展覽展期至10月10日。圍繞展覽,山西博物院還将推出網上展廳、直播、專家講座及研學教育等系列配套活動,邀您走進展廳,親臨現場,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講述中國故事,領略非同尋常的“楚漢風韻”。
1.漢代的金縷玉衣。
2.展廳現場。
3.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出土的鐵紮甲。
來源:山西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