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滬蘇浙皖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滬蘇浙皖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30 10:29:16

滬蘇浙皖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據解放日報報道 11月4日,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三年前,2018年11月5日,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自首屆進博會以來,蘇浙皖就将進博會視為“準主場”,緊抓“送到家門口的機會”在幾屆進博會上,蘇浙皖都占據采購商數量的“大頭”,為确保進博會成功舉辦,蘇浙皖還開展環滬“護城河”行動,建立長三角邊檢機關24小時實時通聯、主備降機場聯絡等合作機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滬蘇浙皖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滬蘇浙皖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滬蘇浙皖宛如四葉草)1

滬蘇浙皖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據解放日報報道 11月4日,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三年前,2018年11月5日,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自首屆進博會以來,蘇浙皖就将進博會視為“準主場”,緊抓“送到家門口的機會”。在幾屆進博會上,蘇浙皖都占據采購商數量的“大頭”,為确保進博會成功舉辦,蘇浙皖還開展環滬“護城河”行動,建立長三角邊檢機關24小時實時通聯、主備降機場聯絡等合作機制。

進博會的主會場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外形似一枚“四葉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種子,正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出一朵滬蘇浙皖“四葉草”。以國家會展中心所在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為例,今年初,國務院正式批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由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共建“大虹橋”,加快把“大虹橋”打造成長三角強勁活躍增長極的“極中極”、聯通國際國内市場的“彩虹橋”。

“四葉草”缺一不可。上海發揮龍頭作用,蘇浙皖各揚其長:江蘇制造業總量約占全國的1/8;浙江充分發揮數字經濟、民營經濟等特色優勢;安徽正積極參與共建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等,并做大做強合肥都市圈,深化與上海、南京、杭州等都市圈的協調聯動,同時發揮區位優勢,促進長三角城市群與長江中遊城市群的互動交流。三省一市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由2018年的24.1%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24.5%,全國經濟壓艙石的作用更為凸顯。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年來,滬蘇浙皖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聚焦“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勇當科技和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三大使命,立足“一極三區一高地”戰略定位,一體化發展新局面正加速形成。

為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

在橫跨滬蘇浙的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内,以前跨省項目審批時,至少需要“兩個文件兩個章”,為建設橫跨上海、江蘇的元蕩橋,在執委會牽頭下,創新探索了“一個文件兩個章”。最近,為實現“一個平台管實施”,示範區内正在為滬蘇浙聯合打造的水鄉客廳組建工程指揮部。“今後水鄉客廳重大項目的審批,可能就是一張紙上一個章。”示範區執委會工作人員樂觀估計。

以往省際交界區域通常是“三不管”地帶,還是阻礙資源要素流動的堵點,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組成的一體化示範區,讓交界處成了“中心”。示範區在推動項目合作的同時,正啃下一個個制度創新“硬骨頭”,示範區聚焦集中化、集成化、高強度的改革試驗,在去年推出首批32項制度創新基礎上,今年又推出41項一體化制度創新成果,包括編制全國首個跨省域國土空間規劃,率先發布國内首個跨省域規劃建設導則等,一些制度創新已在長三角乃至全國推廣複制、開花結果。

如何“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實現一體化治理,是長三角一體化探索新發展格局的難點之一。在長三角,跨界合作已成常事。今年4月,江蘇、安徽聯合印發《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今年印發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指出,未來5年,原本發展薄弱的跨界重點區域将達到較高的一體化水平。其中,江蘇與安徽兩省正以南京頂山—滁州汊河、南京浦口—滁州南谯、南京江甯—馬鞍山博望等為重點,加快建設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

區域一體化發展,正由滬蘇浙皖合力推進,并在長三角多點開花。虹橋國際開放樞紐、G60科創走廊、皖北承接産業轉移集聚區等率先探索。7月10日,安徽馬鞍山揭牌成立甯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管委會。向縱深推進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從項目協同走向一體化制度創新,為全國其他區域一體化發展作出示範。

更進一步,制度創新正創造性地轉化成人民群衆高品質的生活便利,其中“一網通辦”已實現系統集成多領域政務服務事項,包括從身份證辦理到戶口遷移,從異地購房提取公積金到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等。

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

提升創新策源功能,長三角被寄予厚望。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産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

長三角正勇當科技和産業創新開路先鋒。一方面,注重原創突破,深化上海張江和安徽合肥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作,持續開展科技聯合攻關,探索推行“揭榜挂帥”制度;另一方面,注重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長三角技術轉移轉化、科技資源共享、科技人才交流、科技政策協同。目前,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已在上海張江實體化運作,打造長三角“産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樞紐。此外,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在長三角設立了19個分中心,滬蘇浙皖正共同加快長三角技術交易市場聯盟建設,2020年三省一市相互間技術合同輸出1.4萬餘項,技術交易金額544億元。

科技部與三省一市共同設立了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統籌《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實施,推進各項任務全面落實;共同搭建了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聚集重大科學裝置22個、科學儀器約3.7萬台(套)、國家級科研基地315家、科技人才20多萬,切實提高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大大降低企業特别是中小企業的研發成本。

長三角創新氛圍正愈加濃厚,為科技和産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11月3日,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京舉行。本次大會,長三角收獲頗豐:上海48項牽頭或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并首次在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高等獎項中“金花齊放”;江蘇39項通用項目和1名人選獲獎,徐州徐工随車起重機有限公司成為工程機械行業年度唯一獲獎企業;浙江共38項科技成果榮獲二等獎及以上獎頂,主持獲獎數位列全國第三;安徽共12個項目獲獎,“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長三角正加速形成創新合力。以上海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27個通用項目為例,其中跨省合作單位的獲獎項目25個,其中蘇浙皖等地合作機構參與獲獎項目13個,占跨省合作項目的52%。

未來的長三角,還将共同搭好平台、強化資源共享。蘇浙皖将在上海建設好高水平國際人才高地,吸引、集聚、培育各類人才,進一步賦能和服務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建設。同時,加快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沿滬甯産業創新帶等,提升長三角配置全球創新資源和輻射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共同參與全球競争合作。

解放日報記者 任俊錳 陳抒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