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郝瑩 楊峰 湖南常德報道
作為2021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湖南常德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雞叫城,有一項極為特殊的發現。那是一座總面積達630平方米的木構建築基礎,五開間共七室,外圍修建了廊道的大型“豪宅”,來自4700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時期。考古學家認為,這座編号為F63的房子,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木構建築遺存,體量、規模和建築方式都是前所未見。
一座房子如何建成?透過埋藏4700年的地基、木柱,我們得以觸摸到史前人類的生活碎片。
1
“精緻”的豪宅
建築遺迹第一次露出“冰山一角”是在199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為了确認遺址年代,對雞叫城的西城牆進行解剖,發現了部分木質構件,受限于發掘面積,當時并不能判斷它們的性質。2006年再次發掘,因為發掘面積有限仍未解惑。直到2018年雞叫城遺址重啟考古工作,2020年10月開始,項目負責人郭偉民、執行領隊範憲軍等考古工作人員前後發掘4次,費時一年才揭開F63的全貌。
從遺存的地基和木質構件來看,F63結構清晰,五開間七室加上外圍廊道,總面積達630平方米。年代較早的浙江河姆渡遺址曾發現幹欄式建築,采用的是向下夯打木柱,使其插入泥土的建築方式。F63則在開挖的基槽内鋪上窄長的木闆,建造好地基再立木柱,房子會更加穩固,不易下陷。
範憲軍介紹,“保存比較好的木柱上都有發現穿孔,大多是兩側内向大約45度的斜穿孔,對于穿孔的作用目前有兩種意見,一個是在這裡插木棍,以繩索等固定,形成三角結構,讓房子的地基更穩定。另一個是猜測是這種大型木材運輸困難,穿孔是為了方便搬運。”
半圓形大木柱及斜穿孔(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郭偉民仍能回憶起發現F63時的喜悅,“它是一個前所未見的東西,這座房子為理解長江流域史前建築形式與技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2
層層揭開真面
F63的發掘耗時整整一年,發掘面積大,上方疊壓了豐富的文化堆積,更讓發掘難度倍增。
由于雞叫城遺址有長期、連續不斷的人類活動,不同時代的人在這裡留下痕迹。考古學家們在發掘的過程中根據不同土層來區分不同年代的堆積。“在上面的肯定比下面的要晚,我們就根據疊壓它以及被它打破的堆積中出土的遺物,進行類型學的排比來判斷其相對年代。我們發掘的深度也比較深,上面壓的堆積很複雜,不光是為了挖房子,上面的遺存也要把它弄明白。”
在範憲軍看來,F63的現場發掘中最困難之處就在于此,這座大房子需要被一層層的揭開。F63所處的發掘區共50餘個探方(把發掘區劃分為若幹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為單位,分工發掘,這些正方格叫“探方”),F63上方堆積複雜,遺迹衆多,發掘過程中還需要統一層位,進行編号,每個探方的情況不同,要保持同步發掘,還要及時記錄、保護,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3
“關鍵”的繩索
在逐漸揭開上層堆積的過程中,F63的年代是考古人員始終關心的問題。
雞叫城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郭偉民梳理道:“雞叫城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早期環壕的開鑿、環壕廢棄後堆積大量谷糠,在這上面又挖了一條溝槽,裡面鋪了木闆,然後在這上面建了大型的房子,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年代,經過考古學初步的相對年代判斷,還要用碳十四等更加精确的科學手段去檢測。”
擡木闆用的繩索及木闆上的凹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幸運的是,他們發現了三節繩索,這成為了準确定位F63年代的關鍵。郭偉民解釋,“三節繩索中有藤繩和竹繩,和其他木材不同,藤本植物和竹子的生長期、存活期都是比較短暫的,不會動辄使用上百年,所以檢測出這些繩子的年代,基本上就代表了這個房子的建造年代。”
範憲軍還記得發現繩索時的心情,“當時看到保存如此好的繩索,既意外又驚喜 ,繩子是用來擡木闆的,其中一個直接嵌套在木闆下面,為了套牢它,木闆兩側還鑿了小凹槽,這就說明它肯定是建造的時候使用的。這些繩子能保留下來很不容易,一方面可以檢測房子建造的年代,另一方面還可以了解當時編織的工藝。”
經過多項數據的研究檢測,考古學家得出較為準确的結論,F63建造于距今大約4700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時期。
4
一個公共活動場所
已經結束發掘的F63比籃球場更大,房子主體呈窄長的長方形,外圍還有廊道,形狀方正,結構清晰。“這個房子太重要了,它的體量和結構,這種建築方式都是前所未見的,也能透露很多信息。”郭偉民說。
首先是建造方式,F63的台基上被挖出長條狀的基槽,基槽中鋪上大小相符的木闆,木闆之上才是房子的立柱,有了地基就可以防止沉降,讓房屋更堅固,這種建築方式是極為獨特的。保留下來的地基可以清晰的看出房屋的結構,總共有5個開間,除去最東邊面積較大的開間,其餘4個是完全對稱的,符合中國後期建築的習慣。
F63正投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建造F63使用的木材中,一般的木柱直徑達到了五六十厘米,大的甚至有一米,木材以楠木、樟木為主。範憲軍認為,“這說明當時的人對木材、樹種的選擇有一定知識儲備,因為周邊的山上肯定有很多樹種,但他們選擇了楠木來做,這是很适合做建築的一種木材。另一方面還說明,當時的木材加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他們有能力砍伐如此粗大的樹木,把鋪地基用的木闆都磨得方方正正,木柱也是一切兩半,把平整的一面向外,做得非常美觀,這些都需要很成熟的工具和技術。”出土的石斧、石鑿等也佐證了他們的猜想。
在郭偉民看來,史前考古就像是拼圖,通過挖出來的碎片“透物見人”,拼湊當時人類生活的圖景。像F63這樣的大型建築,由許多勞動力一起合作完成,一定具備其公共性。“我們認為它可能是一個舉行公共活動的地方,顯然不是普通家庭居住的房子。這和當時已經處于較高文明化程度的社會形态也有關系,社會的分工、組織、管理都出現了,顯然有酋長或者王,他們和普通人不一樣,那麼這個大房子除了公共性質外,其使用者可能還是社會組織的最高統治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