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雲吞馄饨抄手的區别在哪裡

雲吞馄饨抄手的區别在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18:11:30

文 | 金何

食物和人一樣有地域之分,而五花八門的差異,又是由環境氣候等因素,在漫長的歲月裡,逐步塑造而形成的。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馄饨、抄手、清湯、雲吞是同一種食物嗎?

雲吞馄饨抄手的區别在哪裡(馄饨抄手清湯)1

(馄饨。視覺中國 / 圖)

冬日黃昏,如刀的風裡你嗅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擡頭瞧,果然在巷口的拐角處有一個巴掌大的馄饨店。

停!川渝人說,不是應該叫抄手的嘛,還要多放辣子紅油。錯了,應該是叫清湯才對。江西人一邊說着,一邊忙不疊地往碗裡撒蔥花。倆人一邊争一邊瞅旁邊那位,你說叫什麼?我吃的是雲吞面呐……

各地馄饨的特色

除了這幾個名字外,還有包面(湖南)、包袱(皖南)、水餃(武漢地區)扁食(福建)、曲曲(新疆)等各式各樣的名字。看起來是同一種食物,不但叫法上五花八門,制作上也形式各異。

此刻,你與家人圍坐在煤球爐子旁,窗子外正飄着白。豬肉大蔥的餡兒,還和了點蘿蔔泥,一旁的老媽埋怨你把面和軟了,本來是包餃子的,隻好改吃馄饨。在黃河以北,馄饨與餃子,除了在吃法上前者帶湯以外,制作上皮要更薄一點,填餡兒也更少,包法上比餃子要複雜一些。

對于北方人而言,這就是很大的區别了,何況在河南北部的一些地方,馄饨與餃子更是傻傻的不作區分——馄饨不實惠啊,個頭小,全是湯。

南方人卻不這麼認為。相比于北方的大馄饨,個頭不但要小,皮兒一定得薄,最關鍵的是餡料和湯底。

走在成都街頭,餓意襲來要一碗紅油抄手。開火、下馄饨、起鍋、加料、上桌,看着眼前這碗紅白相間,漂着辣子油的馄饨,你敢相信這是在須臾之間做成的嗎?

豬肉為主的餡兒,加上皮薄個兒小,滾湯裡十分易熟。因此川渝人叫它抄手,意指轉瞬間就能做好。至于這湯底的辣,那也是馄饨界的頭一份。

廣東人這時候說話了,你那抄手的皮也叫薄啊,來廣州看看什麼叫雲吞吧。皮要擀的更薄,餡料裡一定要有蝦,至于湯底,魚湯或者骨頭湯都行。最最關鍵的是,這碗雲吞要跟面一起吃。

雲吞和面加一起煮,屬于兩廣最大的特色。而在廣州地區,還有一種叫竹升面。由于也是跟雲吞一起煮的,不少人把它跟雲吞面混為一談。可在吃食上講究的老廣看來,雲吞面所用的面形式更廣,而竹升面則用的是不同的制作方法。因此這兩者看起來一樣,可實際上并不一樣。

雲吞這個名稱,有人認為是“馄饨”一詞發音的變異,也有人從它的吃法上來考據。熱氣騰騰的碗裡,粉白細膩的雲吞,吹彈可破,一口下去,不像是把一朵雲給吞進嘴裡了嗎。

江西地區有一句諺語:竹膜紙,包丁香,一投投進了贛江,風吹波浪起,趕緊用碗裝。雖然這是來形容清湯的,不過皮薄餡兒少的特色,是南方不同地區馄饨的共同點。

雲吞馄饨抄手的區别在哪裡(馄饨抄手清湯)2

(IC photo / 圖)

因距離産生差異

食物和人一樣有地域之分,而五花八門的差異,又是由環境氣候等因素,在漫長的歲月裡,逐步塑造而形成的。

叫法上,馄饨不同名稱的差異,方言不同是根本的基礎,其次由于地域限制,不同的區域内,人們日常生活裡的所見所聞也具有各自的形态色彩。食物名稱都源自生活,或是某一種具體的物件,或是吃法上的鮮明特色。于是,賦予同樣的食物不一樣的名稱,在各自區域内就再正常不過了。

這都是在農耕文明時代,距離和地域的限制而形成的獨特文化。在工業化了的流水線時代,由于成了地球村,這種差異便不明顯了。比如說肯德基,無論是開在美國還是贊比亞,它的名稱都是一樣的。

在包法上,各地也有不同。馄饨是先中線對折而後捏四周的棱角;雲吞是四角聚攏捏成一坨;抄手則是餡擱在一角沿對角線上卷。

至于皮的薄厚和餡料的多少,那是主食與小吃的區别。北方面食為主,加上氣候相對冷一些,皮厚餡兒多在寒冷的冬季可以提供更多的熱量。而以米飯為主的南方人,吃碗雲吞或者清湯,隻是偶爾換換口味而已。

餡料以及湯底的選擇,北方由于缺水少雨也不靠海臨江,豬羊肉和雞肉以及各種菜蔬是馄饨裡的常客,比如新疆的曲曲,就是羊肉為餡。

而江浙和嶺南有水有海,怎麼能不放點水裡的東西呢。比如刀魚馄饨是江蘇著名的小吃,以江蘇江陰的刀魚馄饨最為著名。它久煮不爛、晶瑩潤澤,制餡選用長江裡新鮮肥碩的雌刀魚為最佳。清明前夕在江蘇江陰品嘗細、滑、香、鮮的刀魚馄饨,能使食客大快朵頤、回味無窮。

嗜辣的川渝人,他們比較特殊,抄手湯底是辣的,衆多的蘸料也都冒着紅。在西南人的心中,恨不能把粽子都做成辣口的。

馄饨的差異,就在這距離中産生了。

馄饨的由來和曆史

但那面粉團說話了,就是再換皮換餡兒,你一開始也是從北方出生的。

揚雄所著《方言》中提及,“餅謂之饨”,馄饨是餅的一種類型。揚雄是西漢人,可見馄饨出現之早。

餅屬類的食物都由面所制作,而麥子在殷商時期就是黃河流域的農作物。加上漢族文明擴展的方式是從黃河流域向四周的進行的,因此馄饨是在曆次漢人南遷的過程中,帶到南方并逐步擴散開來的。

至于馄饨這個名稱,古人把它和天地未開辟時的混沌狀态聯系在了一起。《燕京歲時記》雲:“夫馄饨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引申開來就是打破混沌,開辟天地。

另一種說法是漢朝匈奴時常襲擾北方邊境,當時匈奴部落裡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于是用肉餡做成食物,取渾與屯之音,叫做馄饨,食之解恨,祈求戰亂平息。

事實上除了馄饨這個名稱外,古人還把它叫扁食。是的,你沒聽錯,現今福建人保留的叫法是有根有據的。但如此一來,北方一些地區就納悶了,扁食不是餃子的稱呼嗎?

别急,這兩個名稱在古代是混用的。《六道集》記載:“馄饨,内有餡兒,或圓或扁,亦名扁食。”而《清稗類鈔》中說:“北方俗語,凡餌之屬,水餃,鍋貼之屬,統稱為扁食。”

餌最初的意思是糕餅,而馄饨、水餃、包子這類食物最開始都被看做是帶餡兒的面餅。從古人的各類詩詞中,亦能看出餅囊括了這幾類食物。而扁食,是其後的古人給所有面裡包餡兒的食物的一種統稱。

名字隻是表皮,關鍵還得看餡兒。

唐朝的時候,馄饨的制作就花樣百出了。宮廷裡有燒尾宴,其中有一道奇異食點,按照二十四節氣,用二十四種包法以及二十四種餡料做馄饨。這樣的馄饨,既飽了眼福,又能滿足食欲。你以為盛唐就這點想象力嗎,錯了,開放的唐代,甚至把馄饨包成了女性生殖器的外形。

相比之下,金國人就不搞這麼多花裡胡哨的東西,隻要好吃就行。北宋《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并吃馄饨扁食,乃金人禦膳也。”被捉到金國去的宋徽宗,沒想到吃的馄饨和扁食,還是金國人的禦膳。

到了明清時期,馄饨走出宮闱出現了地方特色。有多放肉的,也有用油煎的,還有把各種魚蝦包進去的。口味和做法上的多元化,也就逐漸出現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各種名稱。

作為一種再尋常不過的食物,馄饨不是上不得席面,而是不必上。它不用像其他食物那樣,迎合工業化時代的流水線改造。馄饨的至味在街巷深處,就着煙火氣息,煮出一碗熱氣騰騰的生活。

正可謂:鴨馄饨小漉微鹽,雪後垆頭酒價廉。聽說河豚新入市,蒌蒿荻筍急須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