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北京最近舉辦的音樂節

北京最近舉辦的音樂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20:20:16

北京最近舉辦的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1

委約作曲家葉小綱創作的歌劇《詠·别》

北京最近舉辦的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2

指揮家餘隆

10月6日,由北京國際音樂節發起并創意、北京國際音樂節與上海交響樂團聯合委約劉索拉創作的交響舞曲《大聖傳奇》,由劉索拉朋友們樂隊與上海交響樂團共同完成世界首演。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委約名錄再添新作,22部委約作品,記錄着中國音樂事業受世界矚目的曆程,承載着中國聲音在世界舞台振聾發聩的頻率。從緻敬中國動畫百年的初步創意,到以經典動畫《大鬧天宮》為基礎重新編寫音樂,再到用風靡世界的舞曲來重新解讀經典,作為音樂節25周年的委約新作,《大聖傳奇》用音樂分享着快樂,傳播着文化,宣揚着情懷。

作為中國第一個專業化、國際化的音樂節,在25年的發展曆程中,它将許多重要的藝術觀念潛移默化地根植于音樂行業和廣大愛樂者心中,從而徹底改變了中國古典音樂行業,乃至舞台藝術領域的風貌。在音樂節踐行和傳播的衆多理念中,“中國概念”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它不但是音樂節打造東西方音樂文化交流平台過程中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讓世界傾聽中國聲音”這一雄偉目标的必由之路。9月24日,北京國際音樂節二十五周年慶典演出——交響音詩《千裡江山》北京首演。作為緻敬曆史,獻禮時代的新作,在題材上與中國曆史文化的深層基因緊密相連,在呈現形式上體現中國音樂與西方交響樂的融合和對話,正與北京國際音樂節25年來秉承的與世界接軌、打造“中國概念”的藝術理念不謀而合。

向世界展示中國聲音

從集中展演到委約新作

北京國際音樂節是國内第一個明确提出“中國概念”的藝術機構,這個概念于2002年的第五屆音樂節上正式面向公衆,但事實上在之前已積累頗多。在1998年首屆音樂節舉辦之時,中國音樂作品、中國音樂家就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音樂節從未有一刻因追求西方音樂經典和國際藝術名家而忽視了中國音樂的重要性。1999年,音樂節明确提出将“中國特色”作為未來長期發展的指導理念。

在2002年的第五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享譽海内外的中國作曲家葉小綱、陳其鋼分别舉辦了題為“中國情懷”和“蝶戀花”為題的專場音樂會,這标志着“中國概念”的首次亮相。兩位作曲家以卓越的藝術才情和獨特的審美個性,将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和前沿的交響音樂語彙熔于一爐,作品在大編制管弦樂團的基礎上巧妙加入美聲演唱、民族器樂和傳統戲曲元素,使東方文化煥發新的光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陳其鋼專場音樂會上的三部作品,有兩部為中國首演,日後備受國際樂壇青睐的《逝去的時光》則為世界首演。而從2003年全新開啟的“讓中國歌劇回家”,則是讓更多觀衆聽到、看到中國藝術家在歌劇領域的耕耘與探索,這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立足中國、放眼全球的藝術視野結出的碩果。

“讓世界了解中國,音樂其實是最直觀的方式,它沒有語言作為理解障礙,人們可以在音符中自由對話。我們一直在說讓中國作品走向世界,這意味着要有大量的作品,僅有‘梁祝’、‘黃河’是不夠的。要鼓勵中國作曲家,要積極委約創作,要給予好作品更多的演出機會,幫助他們走向世界。”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指揮大師餘隆多次面對媒體分享這個觀點,也正是在這個理念的引領下,北京國際音樂節迅速完成了由“作品展演”到“委約創作”的重要轉型。

2007年,作曲家譚盾特意為北京國際音樂節十周年創作改編了《馬可·波羅的四條神秘之路》,讓這部原為柏林愛樂樂團十二把大提琴組合寫下的大協奏曲以全新的姿态與中國觀衆見面;2010年,北京國際音樂節與波士頓歌劇院聯合委約作曲家周龍創作歌劇《白蛇傳》,并在音樂節的舞台上迎來亞洲首演,歌劇一經問世便獲得了全球觀衆的好評,在2011年獲頒“普利策音樂獎”,這是華人音樂家首度摘得這份重磅榮譽,堪稱中國音樂創作與傳播的重要裡程碑。同樣是在2010年,作曲家葉小綱受音樂節委約創作的歌劇《詠·别》迎來全球首演,這部以中國電影經典《霸王别姬》為靈感源泉,用歌劇手法表達梨園往事的精彩作品感動了無數觀衆。

這一份北京國際音樂節交付華人音樂家的“委約名單”還有很長……問世20年來,“中國概念”貫穿北京國際音樂節的發展曆程,也因音樂節的不懈堅持而深入人心,它凝結在一場場精彩的演出中,镌刻在一部部卓越的新作裡。

用世界語言

豐富“中國音樂”的内涵

音樂,代表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風貌;而“中國音樂”注定同中國的曆史與人文一樣,無限豐富。

北京國際音樂節25年來對于“中國音樂”全方位的呈現,或許超過很多人的想象。1998年的首屆音樂節就選擇在恭王府花園奉獻了“中國傳統音樂名曲”專場,章紅豔、鄧建棟、戴亞等一衆民樂名家輪流登台獻藝,令聽衆大飽耳福。這樣的民樂盛景此後還多次在音樂節的舞台上出現,琵琶大師劉德海、古琴大師李祥霆、二胡名家陳軍,全部在音樂節舉辦了轟動一時的個人專場。

中國戲曲與音樂節的淵源更是深厚,風靡全球的“青春版”昆劇經典《牡丹亭》,傳世經典昆劇《桃花扇》,融入交響元素的傳統評劇保留劇目《乾坤帶》和新編大型京劇《楊門女将》,以及台北新劇團根據戲劇經典改編的新編京劇《原野》……将民族藝術瑰寶納入到中國音樂的闆塊加以推廣,這是北京國際音樂節多年來踐行的方向。

與對待歌劇藝術的觀念相同,單純的“呈現”并不是音樂節藝術使命的終點。正如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所強調的,“音樂節不是彙演,而是要帶着明确的主題、思路和理念去策劃和呈現演出”,所以我們在音樂節的舞台上看到了越來越多“融彙中西”的藝術實踐和舞台精品,它們大幅度擴容了中國音樂的概念,也留下了可貴的藝術嘗試。

頂級呈現優秀作品

大師名團青睐中國傑作

2017年,第二十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閉幕音樂會上,擔綱作曲家陳其鋼小提琴協奏曲新作《悲喜同源》世界首演的,是享譽世界的俄羅斯小提琴大師馬克西姆·文格洛夫。“這是一部非常有挑戰性的作品,需要卓越的技巧和敏銳的音樂感知力,我被它感動了”——這是文格洛夫的評價,随後他與指揮家餘隆也為這部作品進行了首次唱片錄制,由環球唱片DG公司發行。一年後的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決賽中,《悲喜同源》成為了指定參賽曲目,文格洛夫大師則坐在評委席中。

2019年,歐洲頂級的馬勒室内樂團在第二十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台上以凝練的樂隊編制奉獻了當代音樂專場音樂會,作曲家周天、陳其鋼、杜韻的多部作品依次亮相,新銳指揮家維森特·阿爾貝羅拉對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給予了高度評價:“每一位樂團演奏家們在排練中都全情投入,我們感受到了中國音樂家們的卓越才華。”

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努力下,大師、名團不但關注了中國音樂作品,而且發自内心地認可了中國音樂的價值,這是令人無限欣慰的重大跨越。

“我們不止要紀念西方的音樂大師,更要看向中國的大師……這是我們在‘大師與紀念’這個角度進行的探索,不孤立地去看待某一位大師,而是把他放在曆史傳承的坐标中,凸顯他無可替代的藝術價值。”這是2021年,音樂節藝委會主席餘隆在解讀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大師與紀念”主題與節目策劃時的真誠表達。在這一年,郭文景、陳其鋼、譚盾、丁善德等中國作曲家的作品集中亮相,與聖桑、斯特拉文斯基、馬勒等西方音樂大師的作品安排在同一場演出之中,完成意蘊悠遠的對話。這也讓人聯想到2011年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全套馬勒交響曲震撼音樂界的耀眼時刻,作曲家葉小綱的《大地之歌》與馬勒的同名傑作并置于一場音樂會之中,穿越百年的音樂對話,精妙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與多意,讓每位聽衆的文化自豪油然而生。

《巾帼三部曲》《日月山》《如戲人生》《京劇瞬間》《火祭——戰争與和平》……以及北京國際音樂節二十五周年慶典演出——交響音詩《千裡江山》,這是中國音樂家筆下的音符,也通過中國藝術家的傾情演繹傳遞給每一位觀衆。

從為中國傳統音樂作品提供國際舞台,到推動中國音樂家在世界舞台發聲、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概念至今已然不單純隻是民族聲音的表述或中國特色的呈現,更是以中國概念對接世界,用平等的碰撞交流代替單向的展示,讓世界觀衆和樂迷了解中國。音樂節在每一年的成長中都将新的活力融合到“中國概念”之中,以激發它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新意。

以“國際”為名的北京國際音樂節,有一顆永遠不變的中國心,正是這份初心,注定着“中國概念”會伴随音樂節、伴随中國的文化崛起,一路向前。

文/倫兵

攝影/孫楠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