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一句話:這是手機上說的,這是網上說的。
就是有人把手機上看到的信息,或者電腦網絡上看到的内容,不加辨别就當成是一種真理、科學或事實,其實大錯特錯。
在這裡必須先闡述一下傳統媒體,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基本内涵。
傳統媒體指的是:廣播,電視,報紙,雜志,黑闆報等等,主要是由官方政府機構或組織承辦的一種、以傳播政策法規,新聞報導,社會見聞等各種資訊為主要内容的傳播媒介。
新媒體是有别傳統媒體的一種傳播媒介。随着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出現了網絡互聯網,移動終端,電子屏幕等等各種新的媒介載體。
比如各大門戶網站,如今日頭條、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各種組織機構開發的信息平台,分别以圖文、視頻和直播等方式發布各種信息。
而自媒體則是搭載在新媒體上,以大衆個人自己的名義,通過網絡等途徑,發布各種信息内容的一種方式。
自媒體的出現,就是讓所有有能力的人,通過向平台申請,接受平台的規則,被認可之後,都可以在這個載體上,傳播自己的思想、看法,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傳播自己的技藝特長。
由于自媒體本身的可信度不夠高,至于其觀點的準确性,正确性,都是有待于讀者,加以認真地辨别和取舍。他并不代表平台的觀點。
至于發布内容的質量,完全是由個人本人的素質、知識結構、文化程度、專業知識等因素所決定
它既不代表政府機構,也不代表某個組織團體,純粹是個人意見或情感的抒發和表達。所以我們必須加以認真對待。
如果你不了解這一些,一味地認為自媒體上發表的内容就是正确的,就必然會産生許多困惑,甚至是無所适從。
不久前我在朋友圈裡看到一條視頻,說的是一位96歲的老太婆,過着退休獨居的生活。
許多家務都還能親自動手去做,日常生活很少吃蔬菜水果,又常吃隔夜菜。
由于早期工作環境的原因,又養成了少喝水的習慣,如今活到96歲了,體檢報告單的各種指标比年輕人都還要正常。
其内容完全是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背道而馳的。
這裡暫且不說視頻内容的真實與否,至少可以說這是以偏概全,以個别當一般,以特殊當普通,如果辨别性不高,就會讓一些不注重自己身體健康的人,找到了合理的借口,認為合理飲食,健康養生是沒有必要的。這會讓不少人誤入歧途,損害自己的身體健康。
這個視頻的點贊量3.7萬,轉發量10萬加,收藏量也有6000多,有點讓人匪夷所思。
而且這個視頻還是出現在,2022年4月26日中國營養學會才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不到一周的時間。
作品是為了賺流量博眼球,還真是認識上的誤差?隻待讀者自己甄别。
再比如最近剛剛發生的,杭州某科技公司研發部經理馬某某被國家司法機關依法處理的事件,被一些人訛傳為是杭州某大公司的馬某,并在網絡上不斷的發酵放大,給馬某本人造成極大的名譽損害,以及他公司的重大經濟損失。
因此,還是有相當多的讀者,有必要正确了解自媒體這個新興領域,在觀看自媒體的視頻,文章閱讀,了解各自觀點的時候,要有清醒的認識。必須弄明白,這隻是代表個人,并非政府或組織機構。
我們在觀看或者閱讀自媒體的各種信息的同時,也要加以認真地篩選。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确接受新媒體上的内容?
建議大家:閱讀新聞性的内容,多看有新聞發表資質的大媒體大機構,比如今日頭條上的,新華網、人民網、央視網、中國網等。
如果是健康飲食方面的知識,你要多看那些具有權威機構發表的文章和觀點,比如說中國衛生網發表的衛生健康指南,大專院校食品專業專家發表的文章和内容,或者名師名醫,大醫院相關專科的醫生。
因為他們在入駐平台時,需要提供相關的資質證明,否則就不能發表與此相關的信息和文章。
其他各個類别的專業知識,也是以此類推。
所以當你基本上弄明白了自媒體是如何運作的,你也就弄明白了,網絡上哪些信息是可信的,哪些信息隻能做參考?哪些信息不可信?哪些信息不該去傳播?
由此你既正确吸收了網絡上的相關知識和資訊,又不至于以訛傳訛,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