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圖集
8月5日,王曉楠(左)與父親在河邊拍攝後準備回家。組圖均由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8月5日,王曉楠(左)與父親在河邊拍攝短視頻。
8月4日,王曉楠(左)與父親在交流。
8月5日,王曉楠(右)在家中拍攝短視頻。
應着四季時令,年邁的農民老父和20出頭的少女相互依傍,或是農忙或是學藝,其樂融融不言苦累
因為拍視頻,父親開始變得開朗,曾經忽略的父愛被鏡頭記錄下來,都令她心懷感恩
“爸,你在哪兒哩?”一望無際的玉米地裡,突然響起一聲呼喊。
“我給恁說,擱這玉米地裡,根本叫不應一個人……”一手舉着相機,一手扒拉着玉米葉,剛給玉米澆過水的王曉楠,結束了視頻的拍攝,正要找父親一起歇歇。忙碌了一天的父女倆,打算吃個西瓜犒勞下自己。
這是王曉楠最近一條視頻中的場景。這個來自河南滑縣的農家女孩,一年來用300多條抖音,記錄了她和父親的日常生活,由此火遍網絡,吸引了200多萬粉絲。
在小說《邊城》中,作家沈從文曾為讀者描繪一幅美好淳樸的湘西農村景象;在王曉楠所在的豫北小村,她也正在通過拍視頻的方式,記錄自己和父親的“邊城”故事。
貧窮:吃“百家飯”長大的農家妹
在網絡上,王曉楠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麥小登”,“寓意五谷豐登”。
這個家在豫北農村的95後小姑娘,不僅有大眼睛、“小V臉”“黑長直”等“網紅标配”容貌,更是一名擁有200萬粉絲的短視頻創作者。
幾間紅磚平房,垂滿枝頭的李子、葡萄,一方菜圃、三兩雞雛,麥小登家的小院略顯破敗卻又生意盎然。這裡,是麥小登視頻創作的主要場所。
鏡頭裡的麥小登,紮着麻花辮,愛說、愛笑,素淡得如同夏日裡的一杯清茶。可沒有人知道,鏡頭之外的她曾是一名貧困戶——她曾為貧窮的身世感到自卑,也曾在漂泊流浪後分外迷茫。
母親離家出走,父親體弱多病,生長在單親家庭的麥小登,從小靠吃“百家飯”長大。2013年,麥小登一家被識别為貧困戶。
“早些年,家裡就守着9畝地過活。窮的時候,學費、生活費家裡都拿不出來。”麥小登說。
高三複讀那年,麥小登的父親王雲坡曾想讓她辍學外出打工。最終,靠着家裡親戚東拼西湊的2000元錢,麥小登的大學夢才勉強被“縫補”起來。
擺脫貧窮的願望,像種子一樣紮根在了麥小登的心底。
回家:“爸爸隻有一個,做什麼都值”
2017年,像許多“飛”出去的農村娃一樣,大學畢業後的麥小登沒有回家,而是選擇留在鄭州做起了一名“鄭漂”。
彼時的她當過編輯、擺過攤、做過兼職老師、送過外賣。“對于我來說,鄭州是一座大城市,我的夢想就是在這裡多賺些錢,讓我和我爸的生活能夠過得好一點。”
送外賣是麥小登在鄭州的最後一份職業。利用學新聞的專業優勢,麥小登開始嘗試拍攝抖音,夢想着在短視頻興起的風口上“飛一把”。
外形靓麗、身材嬌小,卻日夜騎着電動車奔波在城市的樓宇間,麥小登的勵志形象為短視頻平台帶來了一道不同的風景線,也不出意料吸引來了衆多關注。
事與願違,2019年的一場變故,讓事業剛起步的麥小登不得不停下腳步。
“我爸早些年摘除過一個腎,去年年底,他的另一個腎也出了毛病,需要人長期照顧。”父親病情加重,在城市打拼的辛酸,這些思緒湧上心頭,讓麥小登不再猶豫,踏上了返鄉的道路。
“爸爸隻有一個,做什麼都值。”
父愛:從誤解到包容
農村生活不如大城市一般豐富多彩,卻讓麥小登有了更多時間思考未來創作的方向。
田間地頭、老舊小院,趕集會、做農活、煮牛肉、蒸饅頭……這些日常的農家生活,成了麥小登拍視頻的新素材。
但麥小登的想法,卻遭到了父親王雲坡的反對。一輩子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生活的王雲坡很少離開農村,拍攝視頻,對于這個年過六旬的老人實在太過新潮。
耐不住女兒的軟磨硬泡,王雲坡最終同意上鏡。創作之初,王雲坡并不理解女兒天天拿着手機在拍什麼。“不該說的話你别說,不該做的事不要做。”很長時間,老實敦厚的王雲坡都以為“拍視頻、成為網紅就是在‘學壞’”。
不賣慘、也不無厘頭,看了女兒的視頻,王雲坡覺得“拍的也沒啥不好”。如今,認可了女兒視頻内容的他也在學着适應鏡頭。視頻中的王雲坡,習慣于用一隻手拿着一樣東西,借以掩蓋自己的害羞和緊張。
王雲坡的笨拙與可愛,讓他收獲了很多粉絲。他自己注冊了一個抖音賬号,還給自己取名“五老哥”。許多“漂一族”曾在麥小登的視頻下留言,“看到‘五老哥’,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親。”
“以前沒見俺王叔笑過。現在曉楠回來,他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鄰居王百勳說。
對麥小登而言,她也真實地感受到,因為拍視頻,父親開始變得開朗,曾經忽略的父愛被鏡頭記錄下來,都令她心懷感恩。
“我想多做些讓我爸高興的事兒!”麥小登說,回到農村不僅讓她的視頻重獲“新生”,也讓她找到了久違的父愛。給父親買空調、開老式拖拉機收麥子、背着藥桶給玉米打農藥、騎三輪車賣西瓜……麥小登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守護着父親、守護着這個家。
成長:啥都會的“拖拉機女孩”
像大多數人一樣,麥小登的創作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沒有團隊,僅靠着一部手機,麥小登所有視頻的策劃、拍攝、剪輯、制作,現今仍是她一人完成。“一段幾分鐘的視頻,通常需要幾百個素材,光拍攝就需要花費一天的時間。”每天,麥小登幾乎都要剪片子到淩晨。
有一次,麥小登和父親去摘榆錢,為拍一個爬樹的鏡頭,十幾米的榆錢樹她足足爬了十幾次。還有一次,适逢麥地需要打藥,王雲坡因身體不适無法出門,體重40多公斤的她背着重重的藥壺,一個人打完了近10畝地的藥。“晚上吃飯時,手臂酸得筷子都舉不起來。”
在麥小登的視頻裡,有笑、有淚、有嗔、有氣,但不變的是父女倆對生活的希望和勇氣。
“以前總以為還是個孩子,現在所有事情都要自己扛着。”這個被粉絲們稱為啥都會的“拖拉機女孩”,經曆了生活的洗禮,直言自己“長大了”。
助農:“想帶動更多人改變命運”
麥小登火了,但在鄉親們眼裡,她還是那個乖巧的鄰家姑娘。
“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求學,她卻選擇回來拍視頻。她的視頻轉變了我們當地老百姓的傳統觀念,現在大家都争着在她視頻裡露露臉!”村黨支部書記王國連笑着說。
麥小登說,她想幫助身邊做自媒體的農民朋友,共同把這個圈子做起來,帶動更多人靠努力去改變命運。“我希望能夠依靠自己的影響力,做一些公益助農活動,傳播正能量。”
麥小登沒有食言。今年6月,滑縣牛屯鎮大蒜滞銷,麥小登得知消息後,就開始籌劃以抖音直播的形式幫助蒜農賣蒜。
挑揀大蒜、打包運輸,直播當天,麥小登用半個小時賣出5000單大蒜,前前後後忙到淩晨兩三點。“那一天特别累,但能幫到别人,心裡面開心。”
獲贊:“她是現實版的李子柒”
同樣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同樣長相清秀,網絡上,不少人稱麥小登為“河南版李子柒”。
但麥小登卻沒有太在意這樣的比較。“我的視頻質量跟李子柒相比差太多了。”麥小登說,做好自己,堅持自己的創作初衷,她相信她的視頻可以越做越好。
抖音平台上,一位網友留言:“麥小登的視頻展現了父女倆積極向上的有趣生活,給人很舒服的感覺。”也有人說,如果李子柒拍出的是理想的農村生活,那麥小登拍出的就是現實的農村生活。“真實的鄉音和鄉景,正在不斷喚醒着那些被人遺忘的鄉村記憶。”
的确,麥小登并不符合日常人們對“網紅”必是“新潮”“時尚”等認知。她的抖音視頻中不經修飾的鄉土氣息和濃濃的懷舊風,讓城裡人看到了真實的農村,讓農村人找回了熟悉的鄉愁,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大潮下,這股清流難得而又可貴。
應着四季時令,年邁的農民老父和20出頭的少女相互依傍,或是農忙或是學藝,其樂融融不言苦累。借助互聯網的力量,麥小登的“邊城”故事還在繼續。(記者 翟濯 參與采寫:傅一洋)
責任編輯: 尹世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