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曆史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寝,秦始皇陵一直吸引着無數人的目光。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之中,當考古學家不斷深入對秦始皇陵的挖掘工作以後,每一次新的發現,都會引起國人的衆多讨論。
我們難以想象,在數千年前,秦始皇時期的工匠們,究竟是如何完成如此雄偉壯觀的一項工程的。
不過随着挖掘的深入,秦始皇陵中所具有的危險性,也超乎人們的想象。據考古學家們推測,秦始皇陵下方埋藏有大量的水銀,一旦貿然挖掘秦始皇陵,很容易讓水銀四處流動,最終損毀不少珍貴的文物。
那麼秦始皇陵之中,究竟有多少水銀呢?
為何考古學家們,在擁有現如今大量先進探測挖掘設備的情況下,依舊不敢輕易探查皇陵中的禁地?
關于這個問題,其實隻要看一看山頂生長的石榴樹,就能明白。
秦始皇陵
司馬遷在《史記》之中記載,秦始皇陵墓内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互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而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郦道元則在《水經注》之中記錄:
“旁行周回三十餘裡,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渎百川五嶽九州”。
通過這兩位前人的描寫,我們完全可以大膽猜測,秦始皇陵墓之中的确存在一定數量的水銀,隻是這個數量的取值範圍大概在多少,誰也沒有辦法給出一個準确的答案。
不過就秦始皇陵内部的恢弘,我們還是能夠借此窺探一二的。
無論司馬遷還是郦道元,着重描寫的其實都是秦始皇在他的陵墓之中,天花闆上刻有天空星辰,而地上以水銀為海,作山川河流,目的就是秦始皇即便身死,也同樣會是整個世界的主宰。
在他的想象之中,自己死後仍然會是帝王的姿态。
雖說這一想法完全是秦始皇的主觀臆想,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前後耗時39年、耗費人力72萬(一說鼎盛時期為80萬人)才修建完成的秦始皇陵,其實際規模遠非常人能夠想象。
更關鍵的是,我們目前所了解的秦始皇陵并沒有真正修建完成。
秦二世胡亥即位以後,秦始皇陵仍然在修建過程之中,可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章邯向秦二世建議,赦免負責修建骊山的匪徒們的罪行,并帶兵迎擊起義大軍,秦始皇陵才草草完工。
試想一下,如果秦二世能夠一直堅持建造下去,秦始皇陵的實際規模,甚至比現在還要大。
水銀的儲量
那麼就秦始皇陵之中的水銀儲量來說,究竟有多少呢?
了解這個問題以前,一定有不少人都心存疑惑,在那個年代,真的會有如此數量的水銀供秦始皇使用?
要知道在現代社會之中,盡管人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銀的生産,可我們日常生活裡面,也很少會見到大量的水銀。
事實上,考古學家們通過對曆史文獻,以及墓穴建造的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秦始皇之所以能夠使用如此衆多的水銀,主要來源于全國各地無數丹砂聚集以後,由無數人煉爐并源源不斷地生産出來。
隻是就那個時候的科學技術條件來說,在煉爐的過程中,究竟會死去多少人,我們無從得知。
最終,千萬人力的辛苦勞動與付出,讓整個秦始皇陵内部充滿了亮燦燦的水銀。
有關部門通過對秦始皇陵封土鑒定以後更是發現,整個秦始皇陵内部,居然有超過12000平米的強汞反射區,并且這個強汞反射區可不是什麼自然資源,而是“純人類制造的産物”。
不僅如此,數量衆多的水銀,甚至已經影響到皇陵周邊山體上石榴樹的生長。
要知道正常的石榴樹生長一般至少會在3-4米之間,更高的甚至可以長到5-7米,果實也一年一熟。
可秦始皇陵周邊山脈中的石榴樹,不僅生長速度十分緩慢,果實之中還含有大量毒素,根本無法食用。
要知道,秦始皇陵的基本構造就是按照鹹陽城來修建,山體的高度加上皇陵内部宮殿的高度,水銀儲存的位置與石榴樹生長的位置,相差至少數百米。
即便如此,水銀依舊能夠影響到石榴樹的生長,其數量可見一斑。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國真正能夠揭開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紗,并且親眼見證儲量豐富的水銀時,國人必會為此驚歎。
隻是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也應該思考,水銀的存在,究竟犧牲了多少普通老百姓,輝煌的建築值得我們珍惜,但錯誤的行為也一定要引起我們反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