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熙載(1813-1881),清代江蘇興化人,平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諸多著作中,最為有名的是《藝概》。
“舉此以概乎彼,舉少以概乎多。(《藝概.叙》)
全書分為六卷:
《文概》;
《詩概》;
《賦概》;
《詞曲概》;
《書概》;
《經義概》。
分别論述了文、詩、賦、詞曲、書法和經義的曆史流變,創作理論和鑒賞心得等等,提出不少真知灼見,隻言片語,往往能夠啟發人的思考。
(圖2,《藝概》圖)
“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
“工”,廣義應該理解為技藝。毫無疑問,書法的技藝包括章法。
本文,我們暫時不讨論書法技藝的其他方面,把這個“工”,集中于章法的“工整”。
工整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把單個字寫工整。
第二個層面,是把一張字寫工整。
(圖3,打格子的毛邊紙)
學書法,開始的時候,為了盡快寫工整,往往本能地就會打格子,或者折紙。甚至很多書法練習用的紙,事先已經印好了格子。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觀察,我們發現,打格子……不利于發展習書者的空間控制能力,離開格子以後,反而不容易達到工整。
為了達到工整,我們采取了幾個方法:
一,站着寫。這樣子比較容易掌握整體空間。
二,吊筆懸腕,這樣運筆比較靈活。
三,執筆較高,在毛筆的中部左右,或者是中部以上。
(圖4,學生二榮站姿寫字像)
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是,不管整篇,先解決單字的臨寫問題。
已經學了“筆法”,會寫線了;
又學了筆畫裝飾,掌握了該字體筆畫的運筆特征。
一張不太小的紙,比如常見的74*44厘米的毛邊;
字的大小不論,可大可小;
位置也不用管,愛寫哪裡寫哪裡……
這時候,通過臨寫,把單個字從字帖上搬到這張紙上……隻要認真試一下就明白,并不是那麼難。
如此一來,習者臨寫時比較放松,沒有什麼壓力。神奇的是,出人意料的是,沒特别要求放整齊,但是學書者,一般不用太長的時間就能大緻放整齊了。
這就是學書者第一步,不工求工。
開始進入學習章法的第二步,繼由工求不工。
根據我們多年的教學經驗,第一步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實現,第二步則比較困難。
什麼叫“工求不工”?
為什麼工了以後,還要求不工?
把字放整齊是第一步:求工。
但是不能死闆,不能僵硬,不能像印刷似的……
在整齊中有不整齊,在平衡中有不平衡,有生動的變化,這就是第二步:工求不工。
《藝概.書概》有一段:
“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字,大如一行及數行,一幅及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穩,章法要變而貫。”
(圖5,劉熙載書法圖)
章法要變而貫……就是說,章法要有變化,相反相成,相互呼應,又能夠一脈相連,一氣貫之。
劉熙載說,這個不工,是工之極也。
(圖6,廖雨兵書法,暮春者……此篇章法有點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味道。)
根據我們多少年的書法學習、實踐、教學和觀察,如果一開始就打格子,工求不工,這一步不易實現。
注:不是絕對不能打格子,不能折紙。練習的時候,不打格子,不折紙。創作的時候,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适當采取各種輔助方法來幫助控制空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