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6年,秦王子嬰向楚将沛公劉邦投降,這标志着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皇朝秦朝的滅亡。
前202年,漢王劉邦擊破西楚霸王項羽,繼皇帝位于定陶附近的汜水之陽,國号漢,秦之後又一個統一皇朝“漢”正式建立。這一年為漢五年。
第一節:項羽立劉邦為漢王
前202年,劉邦立漢,為漢五年。前206年,劉邦立為漢王,這一年為漢元年。漢元年是漢國号開始出現之年。
《漢書·蕭何傳》中有詳載:
初,諸侯相與約,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然先定秦,項羽後之,欲攻沛公,沛公謝之得解。羽遂屠燒鹹陽,與範增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民皆居蜀。”乃曰:“蜀、漢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而三分關地,王秦降将以拒漢王。漢王怒,欲謀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哙皆勸之,何谏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于死乎?”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衆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緻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乃遂就國,以何為宰相。
其中,有一特别值得注意的細節,就是劉邦就任漢中王前,蕭何勸誡“語曰‘天漢’,其稱甚美”——不是有“天漢”的說法嗎?這是多麼美好的稱呼啊——肯定使劉邦在憤怒卻又無可奈何之中,得到了一些寬慰。可以認為:劉邦接受漢王封号,以及後來定有天下之号為“漢”,都與蕭何的這一勸谏有關。
天河
第二節:天漢、漢中、漢水
《漢書·蕭何傳》“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唐顔師古注曰:
(三國魏)孟康曰:“語,古語也。言地之有漢,若天之有河漢,名号休美。”(晉)臣瓒曰:“流俗語雲‘天漢’,其言常以漢配天,此美名也。”師古曰:“瓒說是也。天漢,河漢也。”
“漢”指天文上的天河,秦、楚應當是民間所習知慣用的。天文上的“漢”,既指天河,又稱天漢,提及漢,就會聯想到天。從這個意義上說,“漢”是美名,而以“漢”作為王國之号,也就是休美的名号。劉邦接受蕭何的勸谏而稱“善”,顯然有這層首肯意思在内。
然而,項羽之所以立劉邦為漢王,直接的原因還是他與範增“陰謀”劃定的漢王之國,都于秦朝漢中郡治南鄭;項羽分立方其他諸侯國,除了董翳的翟國外,國号皆取自地域之名。
按漢中郡,始至于楚。
《史記·秦本紀》懷王十七年:“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将軍屈匄、裨将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入秦以後的漢中郡,始治南鄭,迄于劉邦受封漢王時不改。
關于漢中郡名稱的由來,《水經·沔水注》:“漢中郡,因水名也”;唐張守節《正義》:“以汗水為名”。
第三節,結論及漢國号的影響。
關于劉邦封國、國号為漢、漢國号的來源取義,可以得出如下認識:
其一:從地理看,項羽、範增定劉邦王國之号為漢,直接原因是該王國的都城在南鄭,而南鄭為清朝漢中郡的治所。
其二,從語言看,就漢中郡的專名“漢中”論,“漢”指漢水,“中”在巴人語言中做地方講,“漢中”意即“漢水流經的地方”,而不是通常認為的“漢水中遊”。
其三,從文字看,在戰國文字以及秦小篆中,無論字形、字音還是字義,汗水的“漢”字都是個美好的字眼。
其四,從天文看,“漢”還有一層美義,因為天上的銀河與地上的漢水相似,所以銀河在古語及流俗語中得稱為“漢”、“天漢”;反過來地上的“漢”既然與天聯系在了一起,地“漢”也就帶上了特别的美義,所謂“以漢配天,此美名也”。
古代的”漢“字
其五,從心裡看,按照“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沛公劉邦本來應該被封為更好的關中王,然而項羽負約立劉邦為漢王,劉邦憤怒、無奈之際,迫于形勢聽出了蕭何等人的勸谏,赴南鄭就國。在此過程中蕭何的谏言“語曰‘天漢’,其稱甚美”,起到了關鍵性的心理安慰作用。它不僅使得劉邦接受了項羽給予的漢王封号,還使劉邦在有天下後,“因始封國名而号曰漢”,即定有天下之後為漢。
中國寺廟牆上的漢雕
其六,從影響看,楚漢相争,最後劉邦滅項羽而君臨天下,從此“漢”作為“中國”共名長達四百餘年,雖然其間為“新”所取代15年,其後又僅為“中國”一隅之名,但劉邦始建、劉秀重建、劉備某種意義上再建的“漢”,不僅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具地位的國号之一,而且曆史影響也非常廣泛與深遠:
1.“漢”為後世諸多的漢族與非漢族建國者所沿襲,比如十六國的劉淵、李壽,五代的劉知遠、十國的劉崇、元末的陳友諒等。其沿襲的程度,遠超過了此前的夏、商、周、秦。
2.“漢”成為域外有關中國的一種習慣稱謂,其普遍與持續狀況雖然比不上秦,但是超過了唐。
3.“漢”演化為此後直至現今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如漢人、漢民、漢子、漢家、漢族一類皆是。
漢,已經綿延幾千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