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編者按:在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召開之際,人民網青海頻道聯合青海省各市州,共同推出系列報道,聚焦各地在推進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的具體舉措、亮點成績,共叙輝煌成就,展望未來發展。
展開十年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海東畫卷,每個節點都讓人印象深刻,173萬海東兒女用汗水澆灌希望,以實幹笃定前行,書寫下濃墨重彩的海東篇章。
這是意義非凡的時代征程——海東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風雨同行、踔厲奮發,推進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青藏高原山水田園、生态綠色、宜業宜居、創新活力、城鄉統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海東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是逐夢未來的重要裡程碑——綜合實力不斷攀升、發展基礎持續鞏固、綠色發展底蘊厚實、城鄉建設突飛猛進、民生福祉顯著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改革開放全面深化,人民群衆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河湟新區。李富生攝
轉型聚力高質量發展 書寫“海東答卷”
翻開十年的成績單,海東經濟發展“含金量”更足:2021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達到554.71億元,是2012年274.13億元的2.02倍;三次産業比重由2012年的16.2:49.5:34.3調整為2021年的14.5:39.4:46.1,實現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曆史性轉變。十年累計完成投資4377.6億元,年均增長19.3%,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綜合實力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争先進位的亮眼數據,來源于“質”的蛻變。
經濟的新質地從何而來?一方面,作為全省的農業大市,海東現代農業呈現新氣象,農作物播種面積始終保持在312萬畝以上,特色作物比重保持在86%以上,全省“菜籃子”裡裝進了更多海東果蔬。2021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80.66億元,較2012年的44.29億元增加36.37億元,糧食、蔬菜産量分别達到51.65萬噸、71.51萬噸,占全省的47.4%、47.6%。
另一方面,工業發展彙聚新動能,“高新輕優”産業發展方向日趨成熟,金屬冶煉、建築材料、水力發電、農副産品加工四大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信息産業、食品醫藥四大新興産業培育壯大;建成青海首個高原大數據中心,中钛青鍛制造出世界第一長度的無縫鋼管,百能鋅溴液流儲能電池填補國内空白。2021年,全市規上企業總數破百達105家,比2012年增加24家;二産産值達218.48億元,是2012年107.8億元的2.02倍。
同時,服務業叠代鋪展新圖景。紮實推進文旅融合、全域旅遊,旅遊産業全面升級,互助土族故土園晉升5A級景區,喇家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成為全省熱門“打卡地”。2021年全市接待遊客1731.9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4.8億元,是2012年580餘萬人次、12.7億元的2.99倍和5.1倍。建成青藏高原首個内陸保稅口岸和海關特殊監管場所——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2021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35億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841元,是2012年55億元、8163元的2.4倍、1.7倍。
今日海東。李富生攝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激活“海東引擎”
每年二三月,遷徙的候鳥總會“做客”黃河化隆段水域,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新圖景。在湟水河樂都段,數百隻野鴨在此安家,引得市民駐足拍照。
綠色是最美的底色,也是海東最大的資本。海東這個生态環境的“優等生”,也曾同樣有着“成長的煩惱”:礦山開采、建築揚塵、污水直排、河道采砂……低水平、粗放型、擴張式的發展方式,曾讓生态環境保護面臨嚴重挑戰。
這場生态發展“競速”,鳴槍就是沖刺。
近年來,海東市堅決扛起生态環境保護政治責任,生态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健全,綠色發展理念深植于心,生态綠色海東正以煥然一新的姿态展現在世人面前。
道阻且長,行則将至。從理念升華到制度建設、再到實踐檢驗,海東市走出了一條以生态文明建設引領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設邁上了新台階: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28%提升至2021年的36%,造林面積居全省之首,綠化總人次、數量、面積均相當于過去30年的總和,綠色發展指數位列全省第一。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5%,黃河、湟水河、大通河出省斷面水質達标率均為100%,确保了一江清水出城出省。
一系列數據,蘊含着行穩緻遠的綠色發展新思路,也見證了海東行進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強勁勢頭:堅定不移推進環保整治,148家禁養區畜禽養殖場完成關停拆遷;強力推進祁連山南麓海東片區生态環境綜合整治,恢複治理2648.17畝,完成問題圖斑整改183個;堅定不移推進污染防治,黃河、湟水河生态保護修複和流域綜合治理紮實推進,拆除湟水河沿岸48家廢舊廠房和391萬平方米涉河違章建築,昔日的“黑色矽鐵走廊”變成綠色生态長廊;堅定不移推進國土綠化,投入達37億元,完成綠化376.04萬畝,造林面積居全省之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2.63%。
山是海東的山,水是海東的水。海東用綠色謀發展,讓“好風景”和“綠經濟”比翼齊飛,使全面建設“五個新海東”的路越走越寬、越行越暢。
綠水青山新海東。李富生攝
改革開放穩步推進 展現“海東胸懷”
打開地圖,地處青海東部的海東市,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和物流樞紐。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重大機遇下,海東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平台作用越來越明顯。
2016年10月,青海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B型)迎來首單貨物,标志着青海省首個保稅物流中心正式封關運營。2019年12月,中國(海東)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在河湟新區設立,成為青海省第一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2022年1月9日,“青海海東—西藏日喀則—尼泊爾”公鐵聯運南亞班列抵達目的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填補了海東乃至青海省同南亞國際貨運班列的空白,為青海省同南亞國家貿易開辟了一條新路徑、新通道。
從青海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關運營,到中國(海東)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在河湟新區設立,再到“海東—日喀則—尼泊爾” 公鐵聯運南亞班列開通……開放的浪潮,在海東不斷激起铿锵的發展足音。
開放是一條永不停歇的進取之路,而改革是一場繼往開來的深刻革命。十年來,海東切實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大幅降低市場準入門檻,2021年各類市場主體達到105188戶,注冊資本1854.89億元,較2012年上漲573.72%和398.53%。全面優化金融服務功能,成功創立海東農商銀行,全省首家“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縣域支行正式開業,建成全省首家市級農村産權交易中心,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2021年,全市銀行業機構達11家、固定網點172個,存貸比為79.9%,較2012年上漲41.2個百分點。
在開放發展的探索中,一項項改革措施相繼落實,一家家企業獲得收益。在位于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産業基地的白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裡,一台台富能态太空能供暖設備在流水線上組裝完畢,經檢查裝箱即将運往供應市場。在海東河湟新區,一座座嶄新的廠房拔地而起,不斷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入駐,帶動當地經濟蓬勃發展。
越來越多的外向型企業落戶海東,海東改革開放的“朋友圈”穩步擴容,為海東走向世界鼓足了底氣。
“十三五”期間,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48669萬美元,進出口資質的企業從2016年的54家增長到2020年的77家,其中境外投資企業從2016年的6家增加至2020年的12家,境外投資不斷拓寬,規模不斷壯大。
夯實民生之基 提升幸福指數
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海東市作為青海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擺脫貧困、走向全面小康,是千千萬萬貧困群衆的追求與夢想,也是海東最大的政治責任和最大的民生工程。
海東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舉全市之力、盡銳出戰,向最後的貧困堡壘發起總攻,曆史性完成了決戰貧困決勝小康的偉大使命。全市63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4.84萬戶17.57萬絕對貧困人口現行标準下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經過脫貧攻堅戰的淬煉,廣大脫貧群衆不僅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物質條件和精神世界都得到充實和升華。過去一些貧困群衆“揣着手等”“背着手看”,現在“撸起衣袖比”“甩開膀子幹”,迸發出自立自強、奮發向上的精氣神,讓海東的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勞有所得、老有所養、弱有所扶……補齊民生之短,夯實民生之要,回應民生之需,築牢民生之基,多解民生之憂,這是百姓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的十年——推動城鄉居民各類保險參保率達100%,“鄉村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在全國推廣;累計新增就業9.3萬人,勞動力轉移就業538.7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内;2021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813元,較2012年的11231.5元,增長10581.5元;城鄉收入比為2.6,較2012年下降0.47;2021年全市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别達到91.24%、97.97%、95.52%,較2012年分别增加23.6、11.6、16.4個百分點;2021年全市共有醫院55家、衛生專業技術人員9846名,比2012年增加36家、5217名。
沉甸甸的民生數字清單背後,是海東市委市政府始終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為海東人民美好生活而矢志奮鬥的生動實踐。
非凡十年,千家萬戶的“小幸福”開花結果,民生也成為海東最溫暖的底色。(來源:海東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