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冷湖鎮的天文觀測設備。圖/新華社
據新華社報道,10月13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青海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審查批準。
劃重點:這是我國出台的首部暗夜星空保護地方性法規。
暗夜星空是人類共同的資源
暗夜和星空需要保護,這可能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當人類發明火,發明光,發明電燈、探照燈和五光十色的LED燈,把城市和鄉村的夜晚都照耀得如同白晝一樣之時,大多數人都會為科技帶來的這種成就和生活的便利而感到自豪。
成就是成就,方便是方便,但殊不知,這也在破壞環境和生态,破壞人和生物在演化中形成的生物和生理功能,如晝夜節律。
僅從環境而言,黑夜也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自然現象和規律的一部分,不容破壞。保護它的自然存在,就如同保護我們的眼睛和心靈,因為人和生物擁有眼睛不隻是來尋找光明,也需要用來适應在黑暗中的生活。
但人類發明的各種光照和徹夜照明已經形成了光污染,使人不能像過去,至少是工業革命以前一樣适應夜晚,觀察星空。
有人說,星空不僅是一種深邃廣渺的自然之美,更是一個民族精神形成的自然素養,人類幾千年仰望星空的曆史和文化不應在我們這一代失去。
不過,觀察星空隻是暗夜保護的一部分,而早在2007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等機構聯合組織召開的首屆世界“星光大會”上,就将暗夜保護的意義進行了全面闡述。
暗夜星空是人類共同的、普遍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和遺産,是生态環境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全球需重視應對日益嚴重的光污染,使各類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夜間環境得以維系,使人類世世代代能夠觀測和享受星空的魅力。
在保護環境和生态,觀察星空之外,還有科學研究,也即天文學的研究,也需要暗夜的觀察才能實現。這既需要天文台的天文望遠鏡的幫助,也可以有裸眼的觀察,當然也需要與人類送上太空的各類科學衛星的觀察結合起來。
1988年,天文學家大衛·克勞福德和身為醫生的業餘天文學家提摩西·杭特成立了非赢利的國際暗夜協會,并在後來逐步明确了暗夜如何保護,以及暗夜保護對地球、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益處。
2014年10月國際暗夜協會發布了《暗夜保護區項目指南》,指出暗夜保護區(DSR)是一處擁有特别或傑出星空和夜間自然環境的大面積公共或者私人地域(700 平方千米以上),應受到專門保護,用于科學、自然、教育、文化遺産保護和公共分享。這都明确了暗夜保護的必要性與價值。
攝影師在西藏一神山處拍攝的星空。圖/IC photo
如何進行暗夜保護?
暗夜保護區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核心區,天空質量和自然黑夜應達到最低标準,二是外圍區或緩沖區,支持核心區暗夜價值并獲得同等效益。設立暗夜保護區的益處是,促進生态和星空旅遊;促進夜間栖息地的保護、夜空及其遺産的公共分享,滿足專業和業餘天文學區域的要求;鼓勵土地管理人員、周邊的社區以及私人所有者承認暗夜作為一種需要積極保護的有價值的資源等。
現在,世界上已經有北美、歐洲和非洲的10多個暗夜保護區成立并獲得了認證。中國也發布了《暗夜保護地項目标準》,并建立了西藏阿裡暗夜保護區。現在,青海省海西州發布我國第一部暗夜星空保護地方性法規表明,中國的暗夜保護行動不僅納入議事日程和體現在行動上,而且有了法律依據。
這個《條例》同時也說明了,當地已經建立了暗夜保護區,這就是冷湖天文觀測環境區域,而且劃分為暗夜保護核心區和暗夜保護緩沖區。
《條例》規定,在青海冷湖天文觀測環境暗夜保護核心區内,嚴格控制光源種類和亮度,所有戶外固定夜間照明設施的照射方向應當低于水平線向下30度,禁止規劃建設對當地天文觀測環境産生影響的項目,禁止開展影響天文觀測環境的活動。在冷湖天文觀測環境暗夜保護緩沖區内,所有戶外固定夜間照明設施的照射方向應當控制在水平線以下。
這可以簡單總結為:在夜晚,戶外光照的照射方向控制在水平線下,不許射向天空。這樣做的好處首先是有利于科學研究。
實際上,國内很多大城市已經在陸續探索“暗夜保護”并提出相應發展“暗夜經濟”。成都2019年9月發布《成都市中心城區景觀照明專項規劃(2017—2025)》,提出“城市景觀照明将采取亮燈分時控制等六大節能措施,重點針對住宅區及周邊進行專門研究,減少光污染。其中針對亮燈分時控制,分為‘節假日、平時、深夜’三種模式……”;深圳2021年9月也發布實施了《深圳市城市照明專項規劃(2021-2035)》,提出“将建設大鵬星空公園,打造深圳市暗夜保護示範區”。
暗夜保護,在國内正逐漸成為生态保護共識。
中國天眼FAST觀測基地的星空。圖/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官網
研究星空隻靠天眼FAST還不夠
從2018年1月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團隊對青海省海西州冷湖地區進行連續3年科研調查,發現這是一個高海拔、地域遼闊、大氣透明度高、雲量覆蓋和溫濕度偏低的好地方,光學觀測條件比肩國際一流大型天文台,特别适宜布局世界一流大型天文台。
建設世界一流大型天文台就是要利用暗夜保護區對星空進行觀察和研究。雖然中國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天眼FAST,但研究星空隻靠射電望遠鏡還不夠,還需要光學望遠鏡來觀察和了解宇宙中更多的物質。
因為,射電波段是無線電低頻波段,隻能發現和觀察到一些天文問題,不能觀察和了解所有的天體物理問題。有的天體必須靠地面的光學天文儀器去了解和研究。因此需要建立優質光學天文觀測台,這是極其寶貴的國家戰略性稀缺資源,目前國際公認的最佳光學天文台址隻有智利北部山區、美國夏威夷莫那卡亞峰以及南極内陸冰穹地區。
既然青海省海西州冷湖地區是建立國際一流大型天文台的好地方,與此相關的就是要建立世界一流的暗夜保護區,才能讓科學研究得以順利進行。
而且冷湖地區已經建立了光學天文望遠鏡項目9個,總投資近20億元,包括國家天文台(SONG)望遠鏡項目、中紅外觀測系統望遠鏡(AIMS)項目、DIMM—MASS望遠鏡建設項目、紫金山天文台多應用巡天望遠鏡陣列(MASTA)等。
當然,《條例》的發布也創造了另外的條件,為光污染治理探索和積累經驗,發展生态旅遊,讓人們能在暗夜保護區觀察原生态的星空。
在西藏阿裡暗夜公園,安裝了6台800毫米天文望遠鏡,其中折射鏡4台,反射鏡2台,遊客可以參觀海拔5100米的專業天文台。這也讓“天上阿裡,最美的星空”成為當地新的亮點和名片。
青海省海西《條例》的出台更意味着中國的暗夜保護走上法治軌道,既利于保護環境和生态,也讓白晝和黑夜交替的自然規律得到尊重和守護。
撰稿 / 張田勘(科普作者)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陳荻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