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對外書刊出版發行中心】
2022年8月12日,是第十一個世界大象日。
去年今日,從西雙版納一路向北再往南折返的亞洲象群“短鼻家族”,終于進入普洱市墨江縣境内,重返适宜它們的栖息地。近日,由解讀中國工作室攜手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出品,以短鼻家族為“主角”的自然人文類紀錄片《與象同行》,在騰訊視頻、哔哩哔哩、芒果TV、愛奇藝、鳳凰衛視、英國天空電視台等海内外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平台陸續播出。跟着鏡頭,我們再次回憶那段與象同行的時光。
片如其名,“同行”二字告訴我們,這部紀錄片以珍貴的影像畫面,“近距離”、全過程見證了短鼻家族從2020年3月到2021年8月,途徑普洱、紅河、玉溪、昆明等地,先北上、後西行、再南下,行進1300多公裡的足迹。時隔一年,大象平安返回已是衆所周知。此時再看《與象同行》,雖然少了好奇擔心和意外欣喜,但就像回放一場與朋友出行的記錄,細細品味,亦别有一番意趣和思考。
△紀錄片《與象同行》海報
通過《與象同行》的鏡頭,我們認識了“短鼻妹”和姐姐“藍眼睛”,看到大象出走一路的曲折經曆,仍舊會讓人揪心;看到象群相互依偎,把幼象圍在中央,安然入睡,還是會莞爾一笑;看到小象掉進水泥池塘,大象們用鼻子和前肢硬生生扒出一個豁口,一起推小象爬出泥潭,家族團結的一面,不由感到暖心;在人類的引導下,短鼻家族踏踏實實走過元江大橋,參與人員屏住呼吸的緊張感,隔着屏幕依舊真切……紀錄片用大量素材真實呈現了這段中國野生亞洲象有記錄以來距離最長的一次遷移,也記錄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
△紀錄片《與象同行》海報
有人說,想要更真切地認識一個人,那就一起去旅行。很多人對中國亞洲象的認識,也正是緣于這次“同行”。跟随大象的腳步,一起走過郁郁蒼蒼的熱帶叢林,穿過漫山遍野的綠色茶園,輕松“闖入”村莊和城市……在《與象同行》裡,大象是“遊客”,亦是“導遊”,帶着觀衆,一路遊覽天藍地綠水清的風光,也見證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态環境的成果。
如此近距離的全程關注,離不開工作人員的辛苦伴随。紀錄片《與象同行》就把不少鏡頭給了他們——借助無人機,通宵達旦執行搜尋監測大象的工作人員們;從專業角度分析大象“出走”的原因和路線,為它們操碎了心的亞洲象專家;為保證象群一路所需,默默付出和欣然包容的村民;為保障人象安全,及時疏散轉移群衆的人員……每一項工作、每一位人物、每一個故事,都以人象安全為目标,這些也正是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動注腳。
與象同行,大象無疑是主角,而同行的主語是人類。《與象同行》中有很多細節的呼應,比如片頭和結尾,分别是工作人員開車執行拍攝任務及最後一天開車尋找大象的畫面;比如,給大象拍了全家福,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野生亞洲象搜尋監測分隊也在結束任務時拍了合影……從叙事上,紀錄片《與象同行》始終在突出着人與象彼此陪伴、一路同行的主題。
象與象、人與人、人與象,交織着的多層次關系,在紀錄片《與象同行》的叙事中一一呈現。象群之間靠團結互助,人與人之間靠相互協助,人與象也在相依相存中,共同依靠着自然環境存活發展。因為有了信任,大象在人類的引導下,踏上元江大橋,跨過南返的最大障礙;因為有了信任,人們沒有過多幹預,“由着”大象走出自己的最佳路線。正如片中工作人員所說:“從某種意義上它像一個智者,我們采取什麼方式對待它們,它們會采取什麼樣的方式對待我們。”将視野拉遠、放大,人與自然,何嘗不是如此?
如今,短鼻家族北上南歸的故事已經落幕。同行之路,遠遠沒有結束。紀錄片關注了結束“探險”回到勐養子保護區的“短鼻家族”近況,也介紹了世代生活在栖息地的亞洲象家族的常态生活狀況。從中不難窺見,對亞洲象的監測救護工作早已有之,旨在修複熱帶雨林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工作也在開展之中。相信,随着亞洲象國家公園的創建工作向前推進,未來,“與象同行”的旅程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紀錄片《與象同行》海報
同行的路上,不隻是亞洲象。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生态保護紅線工作,加快建立并完善自然保護地制度體系,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個,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去年,國家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等第一批五個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裡。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保護。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當然,也要看到,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态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潛在風險。正如紀錄片中所說,“生态自然的破壞是一瞬間的,但是它的恢複是長久的。”與象同行,與自然同行,每個人都是參與者,這趟旅程,不會落幕。
作者:解讀中國工作室綜合部制片人
張向陽
本文來自【中國對外書刊出版發行中心】,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