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 Baroque)一詞源于葡萄牙文,那是珠寶行商人對蹩腳貨的鄙稱,意思是“不圓的珍珠”,18世紀文藝理論家借來嘲笑17世紀建築風格。
在他們看來,上輩人所喜歡的建築模式——如意大利許多教堂的大圓頂—充其量隻不過是個不圓的洋蔥頭而已。此後,學者們就襲用了這個诨名,泛指16-18世紀這段時期的造型藝術和音樂藝術。
巴洛克風格時期可以分為早期、盛期和晚期。
早期巴洛克
早期巴洛克時代(1600~1650)與文藝複興的末期相接,那時科學處在覺醒時代,哲學也有了新的思維。可能你在讀這幾行的時候,眼前已出現了許多穿着漿挺得雪柏的褶裥衣領的精英肖像了,例如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伽利略( Galileo1564-1642),生理學家、胚胎學家、現代醫學的奠基者哈維( Harvey I578-1657哲學家笛卡爾( Descartes1596-1650),小說家塞萬提斯( Cervantes1547~1616),詩人彌爾頓( Milton1608-1674)等等。
但與此相反的是,在宗教界正進行着一場反對宗教gaige的複辟運動。15世紀開始的宗教gaige對“人生來有罪”的教義提出懷疑,提出了“信徒通過在日常生活對自己嚴格要求,可以得到贖罪”的主張因而倡導仁愛、簡樸等美德。而羅馬教廷為了奪回自己在人們心中日漸失去的影響,下令剔除藝術中種種世俗情感因素,使信徒的精神又回到對來世的向往中。于是15世紀以前的宗教狂熱情感又重新煽起,人們熱衷于修飾教堂,考究聖典禮儀的壯觀。Z能體現這種精神狀态的、以不平衡為主要特征的哥特式藝術又卷土重來。
但這場複辟運動在藝術方面得到的Z終結果,可能恰恰與教廷的願望相反。狂熱精神和文藝複興後期流行的“風格主義種強調描繪精細,追求技法奇巧,突出Se彩豔麗的流派——相結合,使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中出現了酷愛曲線
斜線,沉醉劇烈扭轉,欣賞壯觀景象的新作風。
或許當時剛誕生的歌劇Z能說明這種新作風在音樂中的體現了。如果你平日裡觀看的某些外國古裝影視片中有“戲中戲”片斷的話,那身穿盔甲、頭頂羽毛的英雄,在簡陋而彩濃的舞台布景前紋絲不動地站着演唱的場面,就是這類歌劇。如果你喜歡淘唱片,或許可以從唱片店中找到以意大利作曲家加布裡埃利(D.Gabrieli1651~1690)為代表的17世紀威尼斯樂派的作品。聽聽就明白那時的音樂是怎樣通過二三個樂隊競奏,追求豪華氣派的。這種被稱作為“大巴洛克”的音樂可能以一位名為貝内沃利的作曲家為薩爾茨堡的落成而作的《節慶彌撒》為Z,這首樂曲競用了五十三個聲部!
今天我讀了這邊文章,受益匪淺,下次趙老師給大家繼續分享有關巴洛克鋼琴音樂的小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喵:請你們不要強奸我的靈魂!
,
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