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動物流行病學複習資料

動物流行病學複習資料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0:28:24

動物流行病學複習資料?動物免疫學(黑體為重點),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動物流行病學複習資料?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動物流行病學複習資料(動物免疫學複習資料)1

動物流行病學複習資料

動物免疫學(黑體為重點)

緒論1.免疫(immune)指動物機體對自身和非自身的識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質(抗原性物質),從而保持機體内外環境平衡的一種生理學反應。

2.免疫學(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質、機體的免疫系統和免疫應答的規律和調節以及免疫應答的各種産物和各種免疫現象的一門生物科學。

3.免疫的基本特性:識别自身與非自身、特異性、免疫記憶

4.免疫系統的基本功能:免疫防禦、免疫自穩、免疫監視

第一章 抗原

1.抗原 (antigen) 凡是能刺激機體産生抗體和效應性淋巴細胞或能與之結合引起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稱為 抗原。

2.抗原性: 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與反應原性的特性。

3.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異源性:異種物質 同種異體物質 自身抗原 (2)一定的理化性狀 分子大小 化學組成和分子結構 分子構象與易接近性 物理性狀(顆粒性、可溶性) 二、宿主生物系統 受體動物的基因型、年齡、性别與健康狀态 三、免疫方法的影響 免疫抗原的劑量、接種途徑、接種次數及免疫佐劑的選擇

4.抗原的特異性即專一性或針對性,是指抗原具有與相應抗體或緻敏淋巴細胞發生特異反應的能力。

5.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體構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學基團稱為抗原決定簇或抗原決定基,因抗原決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稱抗原表位。

6.表位的種類(1)單特異性和多特異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構象表位與順序表位(4)B細胞表位和T細胞表位

7.抗原的分類 (1) 、根據抗原的性質 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據抗原加入和遞呈的關系 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據抗原來源 異種抗原 、同種異型抗原 、自身抗原、異嗜性抗原(與種屬特異性無關)

(4)、根據對胸腺(T細胞)的依賴性,是否需要T細胞協助

胸腺依賴性抗原(TD)、非胸腺依賴性抗原(TI)

(5)、根據化學性質 蛋白質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應原性的物質。 半抗原隻具有反應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質,亦稱為不完全抗原。

9.載體現象:不能誘導機體産生免疫應答的小分子半抗原與大分子物質(載體)連接後,能誘導機體産生免疫應答,并能與相應的抗體結合,這種現象稱為半抗原—載體現象,簡稱為載體現象。

10.半抗原與載體結合後首次免疫動物,可測得半抗原的抗體,但當二次免疫時,半抗原連接的載體隻有與首次免疫用的載體相同時,才會有再次反應,這種現象稱為載體效應。

11.對胸腺(T細胞)的依賴性分類

(一)胸腺依賴性抗原(TD抗原) 絕大多數抗原在刺激B細胞分化和産生抗體的過程中需抗原提成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的協助才能完成。稱為胸腺依賴性抗原。如異種組織細胞、微生物等。

(二)非胸腺依賴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細胞輔助或依賴程度較低的抗原,稱之為非胸腺依賴性抗原

12抗原: 在兩種不同的抗原之間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決定基,稱為共同抗原

交叉反應:抗體對具有相同或相似決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應,稱為交叉反應

16.佐劑:一種物質先于抗原或與抗原混合同時注入動物體内,能非特異性地改變或增強機體對該抗原的特異性免疫應答,發揮輔助作用。這類物質統稱為免疫佐劑,簡稱佐劑。

17.佐劑的免疫生物學作用

1、增強抗原的免疫原性,如增加抗原表面積、輔助抗原暴露。

2、增強機體對抗原刺激的反應性。

3、改變免疫應答類型,如由産生IgM轉變為産生IgG(不同細胞因子刺激)。

4、形成抗原儲存庫。

5、促進局部炎症反應,增強吞噬細胞的活性,形成局部肉芽腫(遲發型超敏反應)。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與抗體

1、抗體:動物機體受到抗原物質刺激後,由B淋巴細胞轉化為漿細胞而産生的,能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反應的免疫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統稱為免疫球蛋白(有IgG、IgM、IgA、IgE和IgD五類免疫球蛋白。

3簡述免疫球蛋白的種類、及各種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1. IgG: 血清含量最高再次免疫應答的主要抗體調理、ADCC、激活補體經典途徑 通過胎盤 2. IgM:分子量最大初次免疫應答早期出現的抗體 激活補體作用最強 天然抗體為IgM 3. IgA:血清型IgA(單體)和分泌型IgA(二聚體)參與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黏膜免疫 4. IgD:血清型功能不清;膜型為BCR的重要組成成分,是B細胞分化發育成熟的标志 5. IgE: 血清含量最少與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結合,參與I型超敏反應抗寄生蟲免疫有關

4. 抗體的生物學活性:1、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結合2、抗體與補體的結合3、通過與細胞Fc受體結合發揮生物效應調理作用,ADCC,介導Ⅰ型超敏反應4、選擇性傳遞抗體的調理作用:抗體可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5.抗體的調理作用:抗體可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在體外的實驗中,如将免疫血清加入中性粒細胞的懸液中,可增強對相應細菌的吞噬作用,稱這種現象為抗體的調理作用。

ADCC:K細胞表面具有lgG的Fc受體,當靶細胞與相應的lgG抗體結合,K細胞可與結合在靶細胞上的lgG的Fc片段結合,從而被活化,釋放溶細胞因子,裂解靶細胞,這種作用稱為抗體依賴性介導的細胞毒作用

三種抗原決定簇:同種型決定簇,同種異型決定簇,獨特型決定簇

6、單克隆抗體及其制備的基本程序。McAb 由一個B細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細胞(漿細胞)克隆、産生的針對單一抗原決定簇的抗體,或者說是由一個識别一種抗原表位的B細胞克隆産生的同源抗體,稱為單克隆抗體。

(1)B細胞制備(2)骨髓瘤細胞的制備(3)飼養細胞的準備(4)選擇培養基(5)細胞融合(6)檢測抗體(7)雜交瘤細胞的克隆化與凍存(8)單克隆抗體的生産

7. 多隆抗體及其制備的基本程序。PcAb 采用傳統的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質經不同途徑注入動物體内後,經數次免疫後采取動物血液,分離出血清,由此獲得的抗血清即為多克隆抗體。

(1)抗原制備 (2)動物免疫(3) 檢測血清抗體效價 (4)血清分離與保存(5) 多抗純化與标記

第三章 免疫系統

1免疫系統:重要

免疫器官 (1)中樞免疫器官:骨髓 胸腺 禽類法氏囊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結 脾髒 粘膜免疫系統 禽類哈德氏腺

免疫細胞 (1)淋巴細胞:T細胞 B細胞 自然殺傷(NK)細胞

(2)單核——吞噬細胞系統

(3)抗原呈遞細胞:巨噬細胞 樹狀突細胞 朗罕氏細胞 B細胞

(4)其他免疫細胞: 粒細胞 肥大細胞

免疫分子 (1)細胞膜上分子:T細胞抗原受體(TCR) B細胞抗原受體(AGM)

白細胞分化抗原(CD)主要組織相溶性(MHC)分子 其他分子

(2)體液中分子:免疫球蛋白(Ig)補體 細胞因子

2. 概述免疫系統的免疫器官及其主要免疫學功能。

一.中樞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産生與成熟場所

中樞免疫器官又稱初級免疫器官,是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發生、分化和成熟的場所。

骨髓的功能:(1)體内重要的造血器官(2)是各種免疫細胞發生和分化的場所

胸腺的免疫功能(1)T細胞成熟的場所 (2)産生胸腺激素

法氏囊 法氏囊為禽類所特有的淋巴器官 (1)B細胞分化和成熟的場所(2)可作為外周淋巴器官,直接捕捉抗原和合成抗體。(3)在哺乳動物,法氏囊的功能由骨髓替代。

二.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分布及進行免疫應答的場所

外周免疫器官又稱為次級或二級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細胞和B細胞栖居、增殖和對抗原刺激産生免疫應答的場所,它們主要包括脾髒、淋巴結和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結等。

脾髒免疫學功能(1)免疫細胞定居的場所(2)濾過血液作用(3)滞留淋巴細胞作用(4)免疫應答的重要場所(5)産生吞噬細胞增強激素:

三其它外周免疫器官

3.免疫細胞:所有直接或間接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統稱為免疫細胞。

包括:a免疫活性細胞:在淋巴細胞中,受抗原物質刺激後能分化增殖,産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細胞。如:T、B淋巴細胞。 b K細胞、NK細胞。 c免疫輔助細胞:在特異性免疫應答過程中,必須有單核吞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的協助參與,對抗原進行捕捉、加工和處理,這些細胞稱為免疫輔助細胞。 d其他免疫細胞:主要包括各種粒細胞和肥大細胞,他們往往參與免疫應答的某一特定環節。

4.TCR:T細胞表面具有識别和結合特異性抗原的分子結構,稱為T細胞抗原受體(TCR)

BCR:B細胞表面具有識别和結合特異性抗原的分子結構,稱為B細胞抗原受體(BCR)

5.T細胞的主要表面标志(1)T細胞抗原受體(TCR)(2)紅細胞受體(E受體,CD2) (3)CD3(4)CD4和CD8(MHCⅡ和Ⅰ類分子受體) (5)有絲分裂原受體

B細胞的主要表面标志(1)B細胞抗原受體( BCR) (2)Fc受體(FCR)(3)補體受體(CR)(4)有絲分裂原受體 (5)其他表面分子如B7、CD40、IL-2R等

6.T細胞和B細胞的比較

特性

B細胞

T細胞

發育部位

骨髓、法氏囊、PP

胸腺

分 布

淋巴結皮質區、脾白髓淋巴小結和生發中心

淋巴結副皮質區、脾淋巴鞘

循 環

抗原受體

BCR

TCR,需CD3、CD4和CD8協助

重要表面抗原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CD2、CD3、CD4或CD8

抗原識别

遊離外來抗原

經處理結合到MHC分子的抗原

耐受誘導

困難

容易

效應子代細胞

漿細胞、記憶B細胞

效應T細胞、記憶T細胞

分泌産物

免疫球蛋白

細胞因子

絲裂原

美洲商陸、LPS

PHA、ConA、美洲商陸

7.K細胞和NK細胞

裸細胞(null cell):有一類淋巴細胞既無T細胞的表面标志(如CD3),又無B細胞的表面标志(如mIg),稱為裸細胞。包括1、殺傷細胞(k cell)2、自然殺傷細胞(NK cell)簡稱NK細胞,是一群既不需要抗體參與,也不需要抗原刺激和緻敏就能殺傷靶細胞的淋巴細胞。

主要生物學功能:(1)非特異性地殺傷腫瘤細胞;(2)抵抗多種微生物感染;(3)排斥骨髓細胞的移植;(4)免疫調節的作用:

8.輔佐細胞 種類及功能 T、B細胞是免疫應答的主要承擔者,但這一反應的完成必須有輔佐細胞參加,簡稱為A細胞,由于A細胞是一類在免疫應答中将抗原遞呈給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的免疫細胞,故又稱抗原遞呈細胞APC。

包括(一)單核巨噬細胞 (二)樹突狀細胞 (三)B細胞

一)單核巨噬細胞的免疫學功能

(1)免疫防禦功能 (2)免疫自穩功能 (3)免疫監視功能 (4)抗原呈遞功能 (5)免疫調節功能 (6)其他功能 MPS細胞還廣泛參與炎症、止血、組織修複、再生等過程。(二)樹突狀細胞 樹突狀細胞可表達高水平的MHCⅡ類分子,比巨噬細胞和B細胞遞呈抗原的能力強。

(三)B細胞 活化的B細胞具有較強的抗原遞呈能力,可将某些抗原決定簇遞呈給TH細胞産生免疫應答。

9其他免疫細胞-粒細胞和肥大細胞

(一)嗜中性粒細胞 嗜中性粒細胞是血液的主要吞噬細胞,具有高度的移動性和吞噬功能,

(二)嗜酸性粒細胞 (eosinophil)常見于寄生蟲感染及I型超敏反應,殺傷蟲體,且能吞噬抗原—抗體複合物,同時釋放出一些酶類。 (三)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參與I型超敏反應,引起過敏反應。

第四章 細胞因子

1.細胞因子 (cytokine, CK) 指由是由細胞(免疫細胞、非免疫細胞)合成與分泌的,具有多種生物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質的統稱。

2.細胞因子的種類及各自功能

(一)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 IL)是一組由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和其它非免疫細胞産生的、介導白細胞和其他細胞間相互作用的細胞因子

主要作用:1、促進T和B細胞增殖和分化2、增強NK細胞以及單核細胞的殺傷活性3、刺激造血,參與炎症反應 4、誘導抗體的産生5、促進血小闆的生成

二)幹擾素(interferon,IFN)病毒感染的細胞可産生一種因子,具有抵抗病毒感染,幹擾病毒複制的功效,因而命名為幹擾素,它是最早發現的細胞因子。主要生物學活性1)抗病毒和抗腫瘤 2)免疫調節:

三)腫瘤壞死因子(,TNF)主要功能 低濃度誘導炎症反應,殺傷腫瘤細胞 高濃度--- 内分泌效應

四)集落刺激因子(CSF) 是一組促進造血細胞,尤其是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因子。 可刺激造血幹細胞和不同發育階段的造血細胞增殖分化,在半固體培養基中形成細胞集落而得名。

(五)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具有刺激細胞生長作用的細胞因子。

(六)趨化性細胞因子(chemokine)對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的趨化和激活活性。

3.細胞因子的共同特性a均為低分子量的分泌型蛋白;; b短暫的自限性分泌,在細胞受抗原或絲裂原刺激後的活化過程中合成和分泌; c細胞因子産生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 d表現為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效應。

第五章 免疫應答

1.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脊椎動物某一染色體上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細胞間相互識别、調節免疫應答的一組緊密連鎖的基因群。

2.免疫應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動物機體免疫系統受到抗原物質刺激後,免疫細胞對抗原分子的識别并産生一系列複雜的免疫連鎖反應和表現出一定的生物學效應的過程。

産生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和淋巴組織是免疫應答産生的部位,脾髒和淋巴結是免疫應答的主要場所。

3.MHC主要功能:1、引起移植排斥反應2、參與抗原加工和遞呈3、參與T細胞的限制性識别4、參與T細胞在胸腺中的發育

4.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

1、緻敏階段 免疫細胞(T、B)對抗原分子的識别過程,即抗原分子與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2、反應階段 免疫細胞的活化和分化過程,即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的 過程。産生效應細胞和效應分子。

3、效應階段 效應細胞和效應分子的共同發揮作用, 産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效應,清除抗原。

5. 抗原遞呈細胞(APC):是一類能攝取和處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傳遞給淋巴細胞而使淋巴細胞活化的細胞。

6.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和遞呈:一、外源性抗原的内化;二、内體和抗原肽片段的形成1、抗原物質經内化形成吞噬體2、吞噬體與溶酶體融合後形成吞噬溶酶體3、外源性抗原在内體的酸性環境中被多種水解酶水解成抗原肽片段;三、抗原肽片段院MHCⅡ型分子複合物的形成及遞呈

7.抗體的免疫學功能:1、中和作用2、免疫溶解作用3、免疫調理作用:一些毒力較強的細菌,相應的抗體與之結合後,則容易受到吞噬細胞的吞噬4、局部粘膜免疫作用5、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作用(ADCC)6、對病原微生物生長的抑制作用7、免疫損傷作用

8.體液免疫由B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是由B細胞通過對抗原的識别、活化,最後增殖成漿細胞并分泌抗體來實現的。

9.初次應答:某種抗原首次進入體内引起的抗體産生過程。

再次應答(secondary response)動物機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時體内産生抗體的過程。

區别:

特性

初次應答

再次應答

抗原呈遞

非B細胞

B細胞

抗原濃度

抗體産生潛伏期

5—10天

2—5天

高峰濃度

較低

較高

維持時間

Ig類别

主要為IgM

IgG IgA

親和力

無關抗體

第六章 補體系統

1.補體(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脊椎動物和人血清中的一組不耐熱,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可輔助特異性抗體介導的溶菌、溶血作用。

2.補體系統(complement system)是指參與補體激活的固有成分、調控補體激活的各種滅活因子和抑制因子以及分布于多種細胞表面的補體受體,合稱為補體系統。

3.補體系統的激活指補體各成分在受到激活物質的作用後,在轉化酶(convertase)的作用下從無活性酶原轉化為具有酶活性狀态的過程。

4.補體的組成及命名141頁

5. 補體激活途徑主要有:經典途徑 MBL途徑 替代途徑

6.描述三種補體激活途徑的基本過程

補體激活的經典途徑:由抗原—抗體複合物(IC)結合C1q啟動激活的途徑,由于最先被人們所認識,故稱為經典途徑,又稱第一途徑,或C1激活途徑。

(一)識别階段 即C1識别IC活化形成C1酯酶的階段。即抗原和抗體結合後,抗體絞鍊區發生構型變化,暴露出Fc片段上的補體結合部位,補體C1與該部位結合并被激活的過程,稱為補體激活的啟動或識别。

(二)活化階段 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3轉化酶,C3轉化酶進一步酶解C3而形成C5轉化酶的過程。

(三)攻膜階段 C5轉化酶,啟動補體系統終末成分(C5、C6、C7、C8、C9)的活化,并形成具有溶細胞效應的膜攻擊複台物(MAC),導緻靶細胞的溶解。

補體激活的MBL途徑: MBL首先與細菌的甘露糖殘基結合,然後與絲氨酸蛋白酶結合,形成MBL相關的絲氨酸蛋白酶(MASP),MASP具有與活化的C1q同樣的生物學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繼而形成C3轉化酶,其後的反應過程與經典途徑相同。

補體激活的替代途徑:該途徑是在抗體缺乏的情況下,補體系統不經C1、C4、C2途徑而被激活的過程。

8.三種補體激活途徑的異同

經典激活途徑

替代激活途徑

MBL激活途徑

激活物

抗原抗體複合物

肽聚糖、脂多糖、凝聚的IgA或IgG4

MBL相關的絲氨酸蛋白酶(MASP)

起始分子

C1q

C3

C2、C4

參與的補體

C1、C4、C2、C3、C5-C9

C3、C5-C9、B因子、D因子

C2-C9、MASP

所需離子

Ca2 、Mg2

Mg2

Ca2

C3轉化酶

C4b2b

C3bBb

C4b2b

C5轉化酶

C4b2b3b

C3bnBb

C4b2b3b

生物學作用

參與特異性免疫的效應階段,感染後期發揮作用

參與非特異性免疫的效應階段,感染早期發揮作用

參與非特異性免疫的效應階段,感染早期發揮作用

相同點:三種補體激活途徑具有共同的終末途徑—攻膜階段

9補體激活後的生物學效應(一)免疫粘附作用 (二)調理作用 (三)免疫調節作用 四)參與炎症反應 (五)清除免疫複合物(IC)抗感染免疫分類

第七章 抗感染免疫

1.獲得性免疫的分類特點及區别238頁

2.人工主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的主要區别

區别要點

人工主動免疫

人工被動免疫

獲得原因

抗原刺激機體自動産生抗體

抗體輸入機體獲得免疫

出現時間

慢(1~2周)

快(輸後立即出現)

維持時間

半年~數年

2~3周

實際用途

預防

治療或緊急預防

第八章 變态反應

1變态反應指機體對某些抗原初次應答後,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時,發生的一種以機體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損傷為主的特異性免疫應答,又稱為超敏反應;俗稱過敏反應。

2、變應原:引起變态反應的抗原物質統稱為變應原或過敏原。

3.變态反應的類型: 第I型變态反應——過敏反應型:由親細胞性的抗體 IgE介導的變态反應稱之。第II型變态反應——(細胞毒型)細胞溶解反應:引起細胞溶解反應的抗體主要是 IgG和 IgM,當其與細胞上的相應抗原或吸附在細胞表面(或和細胞結合)的相應抗原或半抗原發生特異性反應時,可通過激活補體系統引起細胞裂解破壞。 第 III 型變态反應——免疫複合物反應 第四型變态反應——遲發型變态反應

4.變态反應的各型特點:Ⅰ型變态反應特點:1、發生快,消退亦快; 2、由特異性IgE介導産生,補體不參與;3、具有明顯個體差異和遺傳背景;4、引起機體出現功能性紊亂,不發生嚴重的組織細胞損傷;5、可發于局部,亦可發于全身。

Ⅱ型變态反應特點 1、抗體主要是IgG、IgM,與靶細胞表面抗原結合, 2、補體、吞噬細胞和NK細胞參與緻病,3、靶細胞主要是血細胞和某些組織細胞 4、發作較快,引起靶細胞溶解或組織損傷

Ⅲ型變态反應特點1、由IgG、IgM類抗體介導 2、可溶性免疫複合物沉積于毛細血管基底膜或組織間隙3、補體及血小闆、肥大細胞、嗜堿性、中性粒細胞等參與4、以充血水腫、局部壞死和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應和組織損傷

Ⅳ型變态反應特點:1、反應發生慢(24-72小時),消退也慢;2、無抗體和補體參與;3、炎症細胞因子可參與緻病;4、病變特征是單個核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症反應;

5.試述Ⅰ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理

一)緻敏階段 變應原進入機體後,誘導特異性B細胞産生IgE抗體,其Fc段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相應Fc受體結合,使機體處于對該變應原的緻敏狀态(表面結合特異性IgE的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緻敏)。

(二)激發階段 相同變應原再次進入機體時,通過與緻敏靶細胞表面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IgE抗體的結合,使膜表面的Fc受體發生交聯,引發靶細胞的活化和脫顆粒,并釋放出大量生物活性介質,如組胺、5-羟色胺和前列腺素等。

(三)效應階段 生物活性介質作用于效應組織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的階段。以上介質作用于不同組織可引起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血壓下降、腺體分泌增加、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痙攣等一系列反應,在臨床上表現為呼吸困難、腹瀉、腹痛及全身性休克。

6.(重要)

型别

參加成分

發病機理

臨床常見病

Ⅰ型(速發型)

IgE(IgG4)

IgE粘附與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Fc R上,變應原與細胞表面的IgE結合,靶細胞脫顆粒,釋放活性介質,作用于效應器官

藥物性過敏休克,血請過敏性休克,支氣管哮喘,荨麻疹,食物性過敏等

Ⅱ型

(細胞毒型)

IgG IgM 補體 巨噬細胞 NK細胞

在補體,巨噬細胞、NK細胞協同作用下溶解靶細胞

輸血反應 新生兒溶血症 免疫性血細胞減少等

Ⅲ型

(免疫複合性)

IgG IgM IgA 補體 中性粒細胞

中等大小的免疫複合物沉積于血管壁底膜激活補體,吸引中性粒細胞,釋放溶菌體酶,引起炎症反應

血清病,免疫複合物型腎小球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

Ⅳ型

(遲發型)

T細胞

緻敏T細胞再次與抗原相遇直接殺傷細胞或産生各種淋巴因子,引起炎症

傳染性變态反應 接觸性皮炎

第十一章 常用免疫學技術

免疫學技術:是利用抗原體特異性反應的原理建立的各種檢測與分析技術,以及建立這些技術的各種制備方法。

包括:

1.免疫制備技術:是指制備與免疫檢測有關制劑(包括抗原、抗體的制備、純化等)的各種技術。

2.免疫血清學技術:用于抗原或抗體檢測的體外免疫反應技術

3.細胞免疫學技術:用于研究機體細胞免疫功能與狀态的技術。

免疫血清學技術:抗原與相應抗相遇可發生特異性結合,并在外界條件的作用下出現某種反應,如凝集或沉澱,藉此可用已知抗原(或抗體)檢測未知抗體(或抗原)。因抗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又稱為血清學反應(serolgical reaction)

血清學反應的種類 (一)凝集反應(直接、間接、凝集抑制)(二)沉澱反應(環狀、絮狀、瓊擴)(三)補體結合試驗(四)中和反應(五)免疫标記技術(免疫酶、免疫熒光、放射免疫、免疫膠體金)

細胞免疫技術:一、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分離二、免疫細胞的計數三、免疫細胞功能的測定四、細胞因子功能的測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