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柏拉圖表格制作

柏拉圖表格制作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4 04:23:29

……回歸靈魂世界的渴望……

柏拉圖表格制作(柏拉圖)1

柏拉圖學院

小慧,謝謝你與我共度一段愉快的時光。我是指我們在雅典的時候。現在我至少已經算是做過自我介紹了。還有,既然我也向你介紹了柏拉圖,因此我們還是開門見山地談他吧。

蘇格拉底服毒而死時,柏拉圖(公元前四二七年~公元前三四七年)才二十九歲。當時他受教于蘇格拉底門下已經有一段時間。他密切注意蘇格拉底受審的經過。當他看到雅典人民居然将他們當中最高貴的人判處死刑時,内心非常震動。這件事影響了他後來的哲學生涯。

對柏拉圖而言,蘇格拉底之死證明了當今社會與理想社會之間的沖突。柏拉圖成為哲學家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蘇格拉底對陪審團的陳情内容出版成《自辯》一書。

柏拉圖表格制作(柏拉圖)2

你也許還記得,蘇格拉底從未留下任何文字。至于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雖然有許多人曾著書立說,但他們的文字到現在卻幾乎都蕩然無存。至于柏拉圖,我們相信他所有的重要著作應該都已經保存下來了。除了蘇格拉底的《自辯》之外,柏拉圖也寫了好些書信與至少三十五篇哲學對話錄。這些作品之所以能留存至今,一部分是因為柏拉圖在距雅典不遠之處的一個樹林中創立了一個哲學學校,并以傳奇中的希臘英雄阿卡戴慕士為名。因此這個學校被稱為“學園”或“學院”(Academy)(從此以後全世界各地成立了成千上萬所學院,以後我們會談到有關“學院”與“學科”的問題)。

柏拉圖學園中教授的科目包括哲學、數學與體育。不過,說“教授”其實不太正确,因為柏拉圖學園也是采取活潑的對話方式上課,因此柏拉圖之所以采用對話錄的形式來寫作并非偶然。

永遠的真善美

在這堂課的序言中,我曾經提到一個人可以不時問問自己某一個哲學家研究什麼課題。因此我現在要問:柏拉圖關心的是哪些問題?

簡單地說,我們可以斷定柏拉圖關心的是永恒不變的事物與“流動”事物之間的關系(就像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一樣)。我們已經談過詭辯論學派與蘇格拉底如何将他們的注意力由有關自然哲學的問題轉到與人和社會的問題。然而從某個角度來看,就連蘇格拉底與詭辯學派也都關心永恒不變的事物與“流動”事物之間的關系。他們之所以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乃是由于它與人類道德與社會理想及美德之間的關系。簡而言之,詭辯學家認為每一個城邦、每一個世代對于是非的觀念各不相同。因此是非的觀念是“流動”的。蘇格拉底則完全不能接受這種說法,他認為世間有所謂永恒、絕對的是非觀念存在。我們隻要運用自己的常識便可以悟出這些不變的标準,因為人類的理智事實上是永恒不變的。

你明白嗎?小慧。後來,柏拉圖出現了。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恒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恒不變的事物。對于柏拉圖而言,這兩個問題是一體的兩面。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永恒不變的“真理”。

坦白說,這正是世間為何要有哲學家的原因。我們需要哲學家,不是因為他們可以為我們選拔美皇後或告訴我們今天番茄的最低價。(這是他們為何經常不受歡迎的原因!)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恒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努力将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善”、永遠“美”的事物上。

明白了這點,我們才可以開始略微了解柏拉圖課題的大概内容,不過還是讓我們一樣一樣來吧。我們将試着了解一個不凡的心靈、一個對後來所有歐洲哲學有着深遠影響的心靈。

理型的世界

恩培窦可裡斯與德谟克裡特斯兩人都提醒世人:盡管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但世間一定仍有“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如“四根”或“原子”)。柏拉圖也同意這個命題,但他的方式卻大不相同。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間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屬于“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恒不變的。

你了解了嗎?小慧。不,我想你還不了解。

為何全天下的馬兒都一樣?你也許不認為它們是一樣的,但有些特質是所有的馬兒都具備的,這些特質使得我們可以認出它們是馬。當然個别的馬是“流動”的,因為它會老、會瘸,時間到了甚至會死。但馬的“形式”卻是永恒不變的。

因此,對柏拉圖而言,永恒不變的東西并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我們這麼說吧: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對于自然界的變化提出了相當不錯的解釋。他們指出,自然界的事物事實上并未“改變”,因為在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中,有一些永恒不變的最小單位是不會分解的。他們的說法固然不錯,但是,小慧,他們并未對為何這些原本可能組成一匹馬的“最小單位”突然會在四五百年後突然又聚在一起,組成另外一匹新的馬(或大象或鳄魚)提出合理的解釋。柏拉圖的看法是:這些德谟克裡特斯所說的原子隻會變成大象或鳄魚,而絕不會成為“象鳄”或“鳄象”。這是他的哲學思想的特色。如果你已經了解我所要說的,你可以跳過這一段。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我要再補充說明一下:假如你有一盒積木,并用這些積木造了一匹馬。完工後,你把馬拆開,将積木放回盒内。你不可能光是把盒子搖一搖就造出另外一匹馬。這些積木怎麼可能會自動找到彼此,并再度組成一匹新的馬呢?不,這是不可能的。你必須重新再組合過。而你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你心中已經有了一幅馬的圖像,你所參考的模型适用于所有的馬匹。

關于五十塊一模一樣餅幹的問題,你回答得如何呢?讓我們假設你是從外太空來的,從來沒有見過一位面包師傅。有一天你無意間走進一家香氣撲鼻的面包店,看到架子上有五十個一模一樣的姜餅人。我想你大概會搔搔頭,奇怪它們怎麼看起來都一個樣子。事實上這些姜餅人可能有的少了一雙胳臂,有的頭上缺了一角,有的則是肚子上很滑稽地隆起了一塊。不過你仔細想過之後,還是認為這些姜餅人都有一些共同點。雖然這些姜餅人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但你仍會懷疑它們是出自同一雙手的傑作。你會發現這些餅幹全部都是用同一個模子做出來的。更重要的是,小慧,你現在開始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念頭,想要看看這個模子。因為很明顯的,這個模子本身一定是絕對完美的,而從某個角度來看,它比起這些粗糙的副本來,也會更美麗。

如果你是完全靠自己的思考解答了這個問題,那麼你回答這個哲學問題的方法就跟柏拉圖完全一樣。

就像大多數哲學家一般,他也是“從外太空來的”(他站在兔子毛皮中一根細毛的最頂端)。他看到所有的自然現象都如此類似,覺得非常驚訝,而他認為這一定是因為我們周遭事物的“背後”有一些特定的形式的緣故。柏拉圖稱這些形式為“理型”或觀念。在每一匹馬、每一隻豬或每一個人的後面,都有一個“理型馬”、“理型豬”或“理型人”。(同樣的,剛才我們說的面包店也可能會有姜餅人、姜餅馬或姜餅豬,因為每一家比較有規模的面包店都會做一種以上的姜餅模子。而一個模子已夠做許許多多同樣形狀的姜餅了。)

柏拉圖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他稱這個實在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後、永恒不變的模式”。這種獨樹一格的觀點我們稱之為“柏拉圖的理型論”。

真正的知識

親愛的小慧,到目前為止我所說的話你一定可以理解。不過你也許會問,柏拉圖是認真的嗎?他真的相信類似這樣的形式的确存在于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嗎?

他也許并不是終其一生都保持這種看法,但在他部分對話錄中他的意思無疑就是這樣。讓我們試着追随他思想的脈絡。

就像我們看到的,哲學家努力掌握一些永恒不變的事物。舉例來說,如果我要你就“某個肥皂泡的存在”這個題目來撰寫一篇哲學論文,這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原因之一是:往往在我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之前,肥皂泡就破了。原因之二是:這個肥皂泡沒有别人看過,并且僅存在五秒鐘,這樣的哲學論文可能很難找到市場。

柏拉圖認為我們在周遭的自然界中所看到的一切具體事物,都可以比作是一個肥皂泡泡,因為沒有一件存在于感官世界的東西是永遠不變的。我們知道每一個人、每一隻動物遲早會死,而且會腐爛分解。即使一塊大理石也會發生變化,逐漸分解。(希臘的高城目前正逐漸倒塌,這真是非常糟糕的事,但也沒有辦法。)柏拉圖的觀點是:我們對于那些不斷改變的事物不可能會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于那些屬于感官世界的具體事物隻能有意見或看法。我們能夠真正認識的,隻有那些我們可以運用理智來了解的事物。

好,小慧,我再解釋得更清楚一些:經過烘烤後,有的姜餅人可能會不成形狀。不過在看了幾百個像與不像的姜餅人之後,我可以非常确定姜餅人的模型是什麼樣子。雖然我未曾見過它的模樣,但也可以猜到。甚至可以說,即使我們親眼見過那個模子也不見得會更好,因為我們并不一定信任我們的感官所察知的事物。視覺能力因人而異,但我們卻能信賴我們的理智告訴我們的事物,因為理智是人人相同的。

如果你和三十個同學一起坐在教室内。老師問全班學生彩虹裡的哪一種顔色最漂亮,他也許會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但如果他問 8 × 3是多少,全班大概都會得出相同的答案。因為這時理性正在發言,而理性可說是“想法”或“感覺”的相反。正因為理性隻表達永恒不變、宇宙共通的事物,因此我們可以說理性永恒不變,而且是宇宙共通的。

柏拉圖認為數學是非常吸引人的學科,因為數學的狀态永遠不會改變,因此也是人可以真正了解的狀态。這裡讓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假設你在樹林間撿到一個圓形的松果,也許你會說你“認為”這個松果是圓的,而喬安則堅持它一邊有點扁。(然後你們兩個就開始為這件事拌嘴!)所以說,我們人類是無法真正了解我們肉眼所見的事物的,但是我們卻可以百分之百确定,一個圓形内所有的角度加起來一定是三百六十度。我們這裡所說的是一個理想的圓形,也許這個圓形在物質世界中并不存在,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很清楚地想象出來。(這個圓形就像那個看不見的姜餅人模子,而不是放在廚房桌上的那些姜餅人。)

簡而言之,我們對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隻能有模糊、不精确的觀念,但是我們卻能夠真正了解我們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三角形内的各内角總和一定是一百八十度,這是亘古不變的。而同樣的,即使感官世界中所有的馬都瘸了,“理型”馬還會是四肢健全的。

不朽的靈魂

我們已經見到柏拉圖如何認為實在世界可以分為兩個領域。

其中一個是感官世界。我們隻能用我們五種并不精确的官能來約略認識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會流動”,而且沒有一個是永久不變的。這裡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滅滅的事物。

另外一個領域則是理型的世界。我們可以用理性來确實認識這個世界。我們無法用感官來察知這個理型的世界,但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變的。

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人是一種具有雙重性質的生物。我們的身體是“流動”的,與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運與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我們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體為基礎,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們同時也有一個不朽的靈魂,而這個靈魂則是理性的天下。由于靈魂不是物質,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

小慧,柏拉圖的學說差不多就是這樣了,但這并不是全部。這并不是全部!

柏拉圖同時認為,靈魂栖居在軀體内之前,原本就已經存在(它和所有的餅幹模子一起躺在櫥櫃的上層)。然而一旦靈魂在某一具軀體内醒來時,它便忘了所有的完美的理型。然後,一個奇妙的過程展開了。當人類發現自然界各種不同的形式時,某些模糊的回憶便開始擾動他的靈魂。他看到了一匹馬,然而是一匹不完美的馬。(一匹姜餅馬!)靈魂一看到這匹馬,便依稀想起它在理型世界中所見過的完美“馬”,同時湧起一股回到它本來領域的渴望。柏拉圖稱這種渴望為 eros,也就是“愛”的意思。此時,靈魂體驗到“一種回歸本源的欲望”。從此以後,肉體與整個感官世界對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靈魂渴望乘着愛的翅膀回“家”,回到理型的世界。它渴望從“肉體的枷鎖”中掙脫。

我要強調的是,柏拉圖在這裡描述的,是一個理想中的生命曆程,因為并非所有人都會釋放自己的靈魂,讓它踏上回到理型世界的旅程。大多數人都緊抱完美理型在感官世界中的“倒影”不放。他們看見一匹又一匹的馬,卻從未見到這些馬所據以産生的“完美馬”的形象。(他們隻是沖進廚房,拿了姜餅人就吃,也不想一想這些姜餅人是打哪裡來的。)柏拉圖描述的是哲學家面對事物的方式。他的哲學可以說是對哲學性做法的一種描述。

小慧,當你看到一個影子時,一定會假定有一樣東西投射出這個影子。你看到一隻動物的影子,心想那可能是一匹馬,但你也不太确定。于是你就轉過身來,瞧瞧這匹馬。而比起那模糊的影子,這匹馬當然顯得更俊秀,輪廓也更清晰。同樣的,柏拉圖也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現象都隻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數人活在影子之間就已經感到心滿意足。他們從不去思考是什麼東西投射出這些影子。他們認為世間就隻有影子,甚至從不曾認清世間萬物都隻是影子,因此他們對于自身靈魂不朽的物質從不在意。

走出黑暗的洞穴

柏拉圖表格制作(柏拉圖)3

柏拉圖用一個神話故事來說明這點。我們稱之為“洞穴神話”。現在就讓我用自己的話再說一次這個故事。

假設有些人住在地下的洞穴中。他們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腳都被綁着,因此他們隻能看到洞穴的後壁。在他們的身後是一堵高牆,牆後面有一些人形的生物走過,手中舉着各種不同形狀的人偶,由于人偶高過牆頭,同時牆與洞穴間還有一支火炬,因此它們在洞穴的後壁上投下明明滅滅的影子。在這種情況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這種“皮影戲”。他們自出生以來就像這樣坐着,因此他們認為世間唯一存在的便隻有這些影子了。

再假設有一個穴居人設法掙脫了他的鎖鍊。他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洞壁上的這些影子從何而來?你想:如果他一轉身,看到牆頭上高舉着的人偶時,會有何反應?首先,強烈的火光會照得他睜不開眼睛,人偶的鮮明形狀也會使他大感驚訝,因為他過去看到的都隻是這些人偶的影子而已。如果他想辦法爬過牆,越過火炬,進入外面的世界,他會更加驚訝。在揉揉眼睛後,他會深受萬物之美的感動。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色彩與清楚的形體。他看到了真正的動物與花朵,而不是洞穴裡那些貧乏的影子。不過即使到了現在,他仍會問自己這些動物與花朵從何而來?然後他會看到天空中的太陽,并悟出這就是将生命賦予那些花朵與動物的源頭,就像火光造就出影子一般。

這個穴居人如獲至寶。他原本大可以從此奔向鄉間,為自己新獲的自由而歡欣雀躍,但他卻想到那些仍然留在洞裡的人。于是他回到洞中,試圖說服其他的穴居人,使他們相信洞壁上那些影子隻不過是“真實”事物的閃爍影像罷了。然而他們不相信他,并指着洞壁說除了他們所見的影子之外,世間再也沒有其他事物了。最後,他們把那個人殺了。

柏拉圖借着這個洞穴神話,想要說明哲學家是如何從影子般的影像出發,追尋自然界所有現象背後的真實概念。這當中,他也許曾想到蘇格拉底,因為後者同樣是因為推翻了“穴居人”傳統的觀念并試圖照亮他們追尋真知的道路而遭到殺害。這個神話說明了蘇格拉底的勇氣與他的為人導師的責任感。

柏拉圖想說的是:黑暗洞穴與外在世界的關系就像是自然世界的形式與理型世界的關系。他的意思并非說大自然是黑暗、無趣的,而是說,比起鮮明清楚的理型世界來,它就顯得黑暗而平淡。同樣的,一張漂亮女孩的照片也不是單調無趣的,但再怎麼說它也隻是一張照片而已。

哲學之國

洞穴神話記載于柏拉圖的對話錄《理想國》(The Republic)中。柏拉圖在這本書中也描述了“理想國”的面貌。所謂“理想國”就是一個虛構的理想的國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烏托邦”。簡而言之,我們可以說柏拉圖認為這個國度應該由哲學家來治理。他用人體的構造來解釋這個概念。

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人體由三部分構成,分别是頭、胸、腹。人的靈魂也相對的具有三種能力。“理性”屬于頭部的能力,“意志”屬于胸部,“欲望”則屬于腹部。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氣,欲望則必須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體的這三部分協調運作時,個人才會達到“和諧”或“美德”的境界。在學校時,兒童首先必須學習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後再培養自己的勇氣,最後運用理性來達到智慧。

在柏拉圖的構想中,一個國家應該像人體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就像人有頭、胸、腹一般,一個國家也應該有統治者、戰士與工匠(如農夫)。此處柏拉圖顯然是參考希臘醫學的說法。正如一個健康和諧的人懂得平衡與節制一般,一個“有德”之國的特色是,每一位國民都明白自己在整個國家中扮演的角色。

柏拉圖的政治哲學與他在其他方面的哲學一般,是以理性主義為特色。國家要能上軌道,必須以理性來統治。就像人體由頭部來掌管一般,社會也必須由哲學家來治理。

現在讓我們簡單說明人體三部分與國家之間的關系:

身體 靈魂 美德 國家

頭部 理性 智慧 統治者

胸部 意志 勇氣 戰士

腹部 欲望 自制 工匠

柏拉圖的理想國有點類似印度的階級世襲制度,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以滿足社會整體的需求。事實上,早在柏拉圖降生以前,印度的社會便已分成統治階級(或僧侶階級)、戰士階級與勞動階級這三個社會族群。對于現代人而言,柏拉圖的理想國可算是極權國家。但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他相信女人也能和男人一樣有效治理國家,理由很簡單:統治者是以理性來治國,而柏拉圖認為女人隻要受到和男人一樣的訓練,而且無需生育、持家的話,也會擁有和男人不相上下的理性思考能力。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統治者與戰士都不能享受家庭生活,也不許擁有私人的财産。同時,由于養育孩童的責任極為重大,因此不可由個人從事,而必須由政府來負責(柏拉圖是第一位主張成立公立育兒所和推行全時教育的哲學家)。

在遭遇若幹次重大的政治挫敗後,柏拉圖撰寫了《律法》這本對話錄。他在書中描述“憲法國家”,并認為這是僅次于理想國的最好國家。這次他認為上位者可以擁有個人财産與家庭生活,因此婦女的自由較受限制。但無論如何,他說一個國家若不教育并訓練其女性國民,就好像一個人隻鍛煉右臂,而不鍛煉左臂一般。

柏拉圖表格制作(柏拉圖)4

飨宴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說,就他那個時代而言,柏拉圖對婦女的看法可算是相當肯定。他在《飨宴》對話錄中指出,蘇格拉底的哲學見解一部分得自于一個名叫黛娥缇瑪的女祭司。這對婦女而言可算是一大榮耀了。柏拉圖的學說大緻就是這樣了。兩千多年來,他這些令人驚異的理論不斷受人議論與批評,而第一個讨論、批評他的人乃是他園内的一名學生,名叫亞裡士多德,是雅典第三位大哲學家。

好了,今天就到此為止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