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近豬肉價格的高漲,很多人把目光放到了水産品上,節前水産檔口市民人流如織,消費熱情高漲。作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副食品之一,水産品是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優質來源,不僅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還有特殊的醫療保健功效,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常見水産品的營養價值、挑選方法和容易上手的保健食療配方。
一、水産品種類豐富,
營養價值高
水産品是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優質來源。魚類中以蛋自質為主要成分,含量在15%-20%;脂肪含量在5%以下,不飽和脂肪酸占比較大;除此之外,魚類還含有維生素、礦物質等成分,特别是深海成水魚含有一定量的碘鹽和高不飽和脂肪酸。
衆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日本人長壽的主要秘訣是喜食水産品。水産品之所以有利于人的長壽,除蛋白質含量十分豐富外,還因為它所含的脂肪、氨基乙磺酸、酯酶、鈣、維生素B族、硒等都具有保健作用。
如EPA(二十碳五烯酸),能防止因血液凝固而形成的血栓。日本曾對千葉縣的純漁村和純農村村民進行了調查,發現吃魚多的漁民血液中EPA含量高,血小闆凝結能力低,抑制血栓的形成,漁民因心髒一類疾病緻死的較少。據悉,EPA不能在人體内轉換,必須從外界攝入,海藻中富含EPA,魚類和其他海産動物攝食海藻後,便将EPA轉移、貯存于體内。
還有素有“腦黃金”之稱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一種對人腦和嬰幼兒發育的一種不可缺少而又不可替代的必需脂肪酸,而且還可增強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因而有吃魚健腦”、“吃魚聰明”之說,而它也不能從人體内合成,必須由食物補給,而魚類是富含DHA的食物之一。還有鈣,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重要成分,青少年、孕婦和中老年人,都很需要從水産品中攝取鈣質,等等。
水産品與其他肉類相比,明顯具有許多優點:一是水産品的肌肉中主要是蛋白質,幹品肌肉中蛋白質高達80%-90%;二是蛋白質的必需氨基酸組成與肉類相近,大多數水産品蛋白質的消化率達到85%-95%;三是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别富含碘,含鈣比肉類高;四是在魚類脂肪特别是魚肝髒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D、E、B1、B2、B6、B2,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A和D含量極高,非其他肉類所能比;五是富含益于血管的不飽和脂肪酸,人體的消化吸收率為95%左右,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阻止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作用,對防治動脈硬化和冠心病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鮮魚采購與質量鑒别
挑選鮮魚時,可以對其眼球、魚鰓、體表、肌肉和腹部外觀進行鑒别(下表)。
三、常見淡水魚類的功能效用
與保健食療配方
1、青魚又名青鲩,性甘、平(魚膽有劇毒,不可生吃),具有養肝明目、補氣養胃、化濕祛風、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的功用。雞蛋裹魚塊炸,與炒豬肉文火煮10分鐘,配上香菜,有補益氣血功效,可治療婦女産後虛弱。
2、草魚又稱鲩魚,暖胃和中,平肝去風。治痹、截瘧、益腸明目。主治腳氣、貧血、目赤等病症。草魚适量,其肉切塊紅燒,或清蒸,常吃,可治胃寒痛。草魚與适量大蒜(去皮)加水同煮,另加姜末少許,魚熟後淡食或加少許鹽食之,可治腳氣病。
3、鲢魚又稱白鲢,性溫,無毒,可溫中益氣,潤澤皮膚,用于體虛,皮膚粗糙無澤,産後少乳。小米煮沸後放入活鲢魚與絲瓜仁同煮,可治療産後少乳,鲢魚幹姜胡椒煮水同服,可治胃寒。注意多食會使人的中焦釀生溫熱,出現口幹、生瘡症狀。
4、鳙魚又稱花鲢、大頭魚,味甘、性溫,可入藥,主入胃及大腸,具有暖胃、祛頭暈、益腦髓、補虛老之功效。魚肉50克,核桃肉50克,同煎湯,可治老年人痰多。一斤花鲢頭1個,加川芎3克、白芷10克和生姜3片一起炖湯,可治風寒引起的頭痛和眩暈。注意多食易引發風熱和疥瘡。
5、鯉魚,性甘、平、無毒,有營養、催乳、健胃、利尿的功能。一斤重活鯉魚1尾與一斤赤小豆加水4~6斤清炖至爛熟,主治肝硬化,重者一天2劑,輕者半劑。鯉魚1尾煮湯服用可治小兒急性腎炎。注意鯉脊上兩筋及黑血有毒,不可食用;流行病後,痢疾腹瀉後,不可食鯉魚。
6、鲫魚,甘、文、無毒,具有益氣健脾、補氣血、暖胃、利尿消腫、清熱解毒、通絡下乳、理疝氣的作用。鲫魚1尾,赤小豆30克,大蒜頭1個,加調料烹制後食用,治療高血壓。
7、鳊魚又稱武昌魚、團頭鲂,肉甘、平,可調胃健脾、滋補五髒。鳊魚一斤加黨參1.5克及山藥1.2克同煎後食肉飲湯,治脾胃氣虛導緻的食少、消化不良症狀。
8、三角鲂又稱三角鳊,可調胃健脾、滋補五髒。鮮魚半斤去腸髒雜物煮湯内服,治消化不良、胸腹脹滿。
9、黃鳝又稱鳝魚,味甘,大溫,無毒,可補中益氣養血、明目、解毒、補虛損、強筋骨、止痔血、溫補脾胃、祛風濕、通脈絡。鳝魚一斤加黃芪100克加調料燒菜食用,可治療貧血。
10、烏鳢俗名生魚,甘、寒、平和,無毒,有祛濕利尿、通氣消脹、祛風等作用,在治療浮腫、濕痹、小便不利上有很好的藥用價值。1尾一斤黑魚和一斤冬瓜不放鹽同鍋煮,熟後分2次食用,可治妊娠水腫;将茶葉放水中煮沸加黑魚煮,食之可祛濕利尿、消浮腫。
11、泥鳅,味甘、性平、無毒,肉有暖中益氣、解渴醒酒、利尿、消腫、保肝等功效。泥鳅滑液對丹毒等各種急性炎腫有卓效。泥鳅數條放入清水中養2天,排淨内污後與100克鮮豆腐調味共煮,煮熟後将豆腐與魚肉同食,可治慢性肝炎。
12、鳜魚又名桂花魚,味甘、性平、無毒,有其獨特的藥用療效,肺結核病人宜多食之,可補血、補虛勞、益脾胃,治腸風下血,亦治貧血、虛勞羸弱、瘡腫、蟲積等病症。鳜魚1尾與豆腐同煮食之,治虛勞羸瘦。黃芪、黨參各15克、淮山藥30克、當歸12克煎好取汁與鳜魚1尾同煮食,可調氣血。患寒濕病人加入姜、蔥後方可食用。
13、黃颡魚又稱黃臘丁、嘎魚,味甘,性平,微毒,利小便、消水腫,祛風,醒酒。黃颡魚番茄湯,可開胃健脾、補血益氣、祛風除濕、補虛勞。
14、鲮魚又稱土鲮、鲮公,味甘、無毒,可活血行氣、逐水利濕、通小便。魚肉100-200克炖湯内服,治膀胱結熱、黃疸。
15、羅非魚性味甘、性平、無毒,有健身養顔,通淋活血的功效。羅非魚用調料腌制20分鐘盤底放姜片,魚身上再放姜片,上鍋蒸10分鐘,常食可治貧血。
四、常見海水魚類的功能效用
與保健食療配方
1、鲻魚又名烏子魚,味甘、性平,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導滞功效。魚1尾,去腸髒雜物,洗淨,加雞内金3克,同煮湯,吃魚喝湯,治小孩疳積。魚1尾,去腸髒雜物,洗淨,赤小豆适量,同煮湯,治産後少乳。
2、大黃魚又稱黃花魚,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可益胃暖中、潤肺健脾、補氣活血、明精、壯陽、安心神。用豬油将大黃魚煎至金黃加入一碗清水煮至魚熟爛,撈出魚,拆取魚肉,弄碎成魚肉茸用熟豬油、醬油拌勻;魚骨再放回鍋内熬煮魚湯;鍋内放入清水,燒開後加入300克粳米、魚湯,煮至粥成,再加入魚茸、精鹽、味精,攪拌均勻,煮沸,放入姜絲、芫荽、蔥花;食之,有開胃悅脾、養血填精功效,适用于久病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不能進食、血虛、經閉、産後血虧、神經衰弱患者的食療。
3、小黃魚又稱小黃花魚,耳石甘、鹹、寒,可收斂解讀,清熱通淋;魚鳔甘、鹹、平,可滋陰添精,養血止血;膽苦、寒,可清熱解毒,平肝降脂。小黃魚煮湯服用可治産後食欲不振。小黃魚一斤炸至八分熟加加豆腐五兩一起炖20分鐘後食用,具有補氣開胃、安神的功效。
4、帶魚,性味甘、鹹、平,可和中開胃,潤澤皮膚,還能治産後虛弱,有催乳作用,可改善肝炎症狀,并能補血養肝、止血補虛、抗癌、祛風、殺蟲,可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肝炎、皮膚幹燥等症。取帶魚250克去内髒,生木瓜150克,削皮去核切塊,加水适量煎煮,加調料适量,連湯食用,可治療産後乳少,身體虛弱。
5、黃姑魚,其肉性甘、平,可補腎益氣、消腫、養血;魚鳔可清熱解毒。黃姑魚1尾去腸髒珠熟,治風濕腰痛。魚鳔10克和闆藍根15克同水煎服,一天2次,治腮腺炎。
6、真鲷,味甘,性平,可補腎益氣,活血養血。真鲷魚湯可用于治療食欲不振、營養不良、體虛瘦弱、四肢乏力等病症,适合孕婦、青少年、中老年人食用。
7、馬鲛,味甘、性平,肉可健胃補氣平喘,一斤以上馬鲛魚1尾,去内髒及鱗,加黃芪30克注入适當雞湯,小火炖至肉熟爛,食之治體弱咳喘、身體消瘦。
8、石斑魚,味甘、性溫,可祛寒、止瀉、健脾、益胃。魚1尾,去腸雜和鱗,洗淨,煮湯,治婦女産後補氣、補血。魚肉2兩,生姜10克,同水煎服,治虛寒瀉洩。
9、烏塘鳢,味甘,性平,可滋補強壯、健脾開胃、利水消腫。魚250-300克,煮湯,食肉喝湯,治病後體虛,術後創口愈合慢。魚肉100克、豬苓20克、赤小豆25克,水煎煮,食肉喝湯,治脾虛水腫。
來源:《海洋與漁業》雜志
記者:羅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