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内有八大行星,這些行星的環境大不相同,其中火星和地球都處于太陽系的宜居地帶,這兩顆類地行星之間存在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很多人認為在不久的将來,我們人類可能會移民到火星。不過,火星可能并不是人類最理想的“第二家園”,因為火星與地球還是有比較大的差異的,如火星的質量比地球小得多,所以火星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再加上火星大氣層比較稀薄,沒有磁場的保護,人類如果移民火星,可能會出現新的“火星人”。
科學家在研究火星的宜居性之時,也在探索太陽系外宇宙深處的景象,希望能夠早日發現一些比火星更适宜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
截止至現在,科學家已經在宇宙深處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這些系外行星千差萬别,有一些系外行星的環境極為惡劣,有一些系外行星的環境相對适宜。科學家确定了“超宜居”的标準,這些标準涉及到系外行星的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存在水、與恒星的距離等,從已知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雖然這些“超宜居”行星沒有一顆星球能夠完全滿足所有的“超宜居”标準,但一般都能夠滿足4個條件,科學家認為在這些“超宜居”行星上生活,可能比地球更舒适。
在“超宜居”行星上生活可能比地球更舒适,難道地球不再完美了?科學家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根據這些“超宜居”行星的情況進行了分析。有一部分超宜居行星的年齡比地球更古老,尺寸也比地球稍大,也比地球更加溫暖、潮濕,除此之外,這些“超宜居”行星環繞的主恒星壽命比太陽更長,壽命更長意味着這些恒星的“穩定期”也會更長。大家也知道太陽活動會對地球帶來一定的影響,太陽的壽命也決定了地球孕育生命的時間,按照當前的研究,預計在10億年前後太陽的溫度會更高,地球變得更熱,不再适宜生命的生存。在那些生命更長的恒星系,宜居的時間會更長一些,生存環境可能會更完美。
當然,發現“超宜居”行星,并不意味着這些“超宜居”行星會存在外星生命,隻能說明這些“超宜居”行星适宜生命的生存。據發布在《科學進展》雜志的科學報告,科學家通過模拟行星的形成過程得出一個結論,在我們銀河系内存在大量類似地球這樣擁有液态水、陸地的系外行星,而且這些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生命。
很多科學家都認為,外星生命存在生命的兩個先決條件是大氣層、液态水,根據模拟行星形成的過程,系外行星在形成的過程中各種碎片也會主動飛向原行星,随着時間的增加,很多系外行星也會出現大量的水。至于這些水是否能夠以液态水的形式存在,主要取決于這些系外行星與主恒星的距離,即是否處于宜居地帶,存在液态水,意味着這顆行星的表面溫度不會很低也不會很高。存在液态水,意味着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所以科學家認為我們人類可能不孤單。
或許在那些遙遠的系外行星可能出現了外星生命,但一般的外星生命與我們人類還是有很大的區别,可能很多潛在的外星生命比較原始、低級,如可能隻是一些微生物。不過,宇宙這麼大,系外行星這麼大,宇宙的年齡也已經達到100多億歲,相比之下,地球的年齡隻有40多億歲,人類出現的時間更短,隻有數百萬年時間,這意味着外星生命可能有更充足的時間朝着智慧生命的方向發展,即可能已經出現了類似人類或者超過人類的外星文明。
在2020年時候,英國科學家就曾經推算出在我們銀河系内可能至少存在36個類似我們人類這樣的外星文明,我們之所以沒有發現他們,可能是因為彼此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達到1.7萬光年。如果真的存在外星文明,意味着我們人類不孤獨。當然,目前這些數據都隻是基于現有的研究得出的,宇宙中是否存在生命,還需繼續探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