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賞析大全?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賞析大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以文會友:“文”指禮樂文章,引申為文化思想等,君子以講習禮樂文章會友。
“輔”是一個形聲字。本義是車旁橫木,輔所以益輻,使之能重載。這裡是輔佐,幫助的意思。
曾子說:“君子因講習禮樂文章會合朋友。朋友之間互相輔助,達到仁的境界。”
要想了解這章句《論語》,需要了解下面幾個關鍵詞。
一、“子”是古時男子的尊稱。除了孔子之外,《論語》中稱“子”有四個人: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四個人。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魯國人,以孝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在《論語》中,采用的大部分是“曾子曰”。《論語》記載他的言行共十四章,再加上“參也魯”一章,共計十五章。僅《論語·泰伯篇》就記載了五處,分量極重。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參不僅年輕,而且有一章還記載着曾參臨死之前和孟敬子的一段話。《論語》所叙的人物和事迹,再沒有比這更晚的。有人認為;《論語》的編撰者應該是曾參主持,由孔子的孫子子思(是曾子的學生)組織下,主要由曾參的學生完成的,我看很有道理。
二、“君子”一詞,今天指道德高尚的人,在春秋時期卻不是這樣。“君”是一個會意字,本義是君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君子”,最初就是指君的兒子。自春秋時期,君子開始演化,因為當時要求參政的君子不僅能力強,而且必須道德高尚。《論語》許多篇幅談及君子,一說君子,大多是指道德高尚的人。漸漸地,“君子”一詞執政者的含義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等等。
成語“以文會友”就出自這一章句《論語》。
我們來看原文:“君子以文會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篇》)(夫子教給學生四種學說:文、行、忠、信。)“文”在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李充的《論語注》中這樣解釋:“其典籍辭義謂之文”。什麼叫“文”?典籍,經典裡頭這些言辭、這些義理就叫“文”,所以他說:“文以發其蒙”。
根據李充的理解,我覺得,這個“文”,更應該有禮樂的文章,制定禮樂,使之行之有度的意思。“以文會友”就是說;一個君子,因為講習禮樂文章,才能夠吸引身邊的甚至“遠方來”的朋友會合,這正符合了孔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說法。所以,這個“文”代表人類文化的一種表現。一個人受到禮樂文章的教化,有某種改變,從說話談吐,到言語行動各方面都能夠表現出一種教育的水平。你隻有做到了這些,才有可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前來會合的。曾子在這裡提示大家,在會合朋友的時候,一定要以“禮”相待,“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篇》)(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一個君子隻有先“文”,才有可能會有“友”來會合!儒家是講入世的學問的。一個人即使有很好的理想,甚至是想借助自己的能力來改善社會,但一個人的力量還是十分微弱的,如果通過自己講習禮樂文章,就可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這樣,成功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一些,孔子正是這方面的典型。孔子從十五歲開始“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四歲開始周遊列國,十四年颠沛流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晚年整理中國文化典籍。他通過興辦私學,教化三千弟子,培養出孔門十哲,成就了七十二賢。孔子去世後,很多的弟子一直是講學不辍,後來的曾子、子夏、子張都是傳播儒學的佼佼者,最終使儒學成為春秋戰國時代的顯學。儒學後來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乃至整個社會生活都産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已經融入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中,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方向,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是一代又一代儒學大家孜孜以求,弘道傳道的結果。我們這樣一看,以“文”會“友”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先成己再成仁,進而推廣開來影響天下人向好向善的過程。
君子以講習禮樂文章來會合朋友。為什麼要講習禮樂文章呢,因為“文”是經過前人整理的智慧,是大家學習讨論的基礎。如果沒有禮樂文章,就會像現在很多人噴大空一樣“好行小惠,言不及義”的。所以,君子一定要在尊崇禮節的同時,用文化給養和道德仁義廣交四海賓朋。這樣,才能像周口市民學校的宗旨一樣“點亮自己,照亮别人”,進而照亮整個世界!
說到這裡,我們看曾子所謂“以文會友”的“文”字,指的是不是詩詞歌賦、唯美文章,更多的是文以載道的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現在的社會中,還有多少像曾子說的君子啊!有些人,為拍領導馬屁,給領導送個名人字畫什麼的,就是所謂的“以文會友”,說白了,就是先用金錢拉關系,然後,再用這些關系去掙更多的人民币,這正是對“以文會友”赤裸裸的玷污!
說完了“以文會友。”我們再來看“以友輔仁。”
“友”的積極意義在什麼地方?因為“友”和自己是有人生共同志向的人,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裡?不是為了吃喝玩樂,不是為了升官發财;而是在于彼此輔助,達到行“仁”的境界。
儒家講“為仁由己”,強調的是個人内心的自我覺悟,如果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相互激勵,相互啟發,這樣更有益于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北宋時期的蘇東坡和佛印禅師就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佳話。
話說蘇東坡在長江北面的瓜州(現在的江蘇揚州)任職,和江南的金山寺隻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師,經常談禅論道。
一日,蘇東坡吟詩一首,詩雲:“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感覺非常良好,派書僮過江送給佛印禅師。
佛印禅師一看,拿筆寫了個字,就叫書僮帶了回去。
蘇東坡以為;禅師一定會贊賞自己參禅的境界,打開一看,隻見上面寫了“屁”個字,很是惱怒。于是乘船過江找禅師理論。
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禅師早站在江邊等候。
蘇東坡一見禅師就氣呼呼地說:“禅師!我以文會友,你不贊賞也就罷了,怎可罵人呢?”
禅師若無其事地說:“罵你什麼呀?”
蘇東坡把詩上寫的“屁”字拿給禅師看。
禅師呵呵大笑說:“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了呢?”
蘇東坡聽了慚愧不已,在修行的道路上更是精進不已,最終在文學和佛學研究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周口市民學校是周口市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地方。很多的傳統文化愛好者來到這裡學習傳統文化,踐行傳統文化,積極開展各種愛心幫扶活動。三年前,周口市民學校每年做公益将近五、六十場,幫助困難家庭幾十家,深入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宣講傳統文化,組織義工來到周口市的大、中、小學開展感恩孝親報告會,每年舉辦六、七十場次,将近有十萬甚至數百萬人受益,還被周口市委宣傳部命名為2018年最美社會公益組織。在這個團隊的引領下,大家逐漸把學習傳統文化當做一種習慣,每周六固定時間學習;把幫助别人,奉獻愛心當做一種習慣,一個月至少開展一次愛心幫扶活動。三年過去了,很多人把學習和愛心幫扶當做了自己的習慣了,習慣一旦成了自然,你就在“道”中了,因為“道法自然”嘛!與善人居,就如進入芝蘭之室,時間長了就聞不到芝蘭的芳香了。不是芝蘭不再芳香,而是自己已與芝蘭的香味融為一體了;相反,與不善人居,就像是進入了賣鹹魚的店鋪,時間長了,你就聞不到魚腥味了,不是鹹魚沒有腥味了,而是你和魚腥味融為一體了。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子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所交往的朋友要謹慎。農村流行這樣一句俗語,叫:“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牆。”現在人交朋友,别管是不是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了,有時一頓酒、一件事,通過一個中間人就結成了朋友。這樣的“多個朋友多條路”有兩種可能:如果交的是好的朋友,是多條通向成功之路;但如果交上狐朋狗友,多的這條路,可能是充滿荊棘的岔路,也可能是走向地獄的不歸路!
曾子把交友之道看得很重,認為仁德的成長是需要外在朋友的輔助的,當然這裡的朋友,本身就需表現出仁德。朋友之間首先是“以文會友”,朋友是因為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的。一旦朋友出現困窘,儒家并不反對仗義疏财。孔子呢,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殡。”(《論語·鄉黨篇》)(朋友死了,沒有親人收殓,孔子說:“由我來料理後事吧。”)
從“以友輔仁”,我們可以看出;儒家交友是以仁義為歸宿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篇》)(仁者啊,隻是自己想要站立起來,便去幫助他人站立起來;自己想要通達,便去幫助他人通達。)大家都能立于禮,都能通達人生,進而推己及人,引導天下人共同創建一個大同社會。這才是真正的“仁”。在這樣的偉大征程中,朋友有時是良師,也是益友,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從這句話中,我們能看到魯迅先生和瞿秋白相互支持,相互勉勵,一路前行的風采。
對于這樣的“友”,我心向往之!但如果自己不“以文會友,”這樣的“友”永遠是“水中花,鏡中月”,可望而不可即!要想即,就需要自己多學“文”。說一千,道一萬;學習《論語》是關鍵!也許哪天和大家分享分享自己學習的心得和體會。說不定,我也會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遇到這樣的“友”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