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03:15:14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昆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岩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幹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幹旱化的主控因素,并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産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産生重要影響。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員領銜的新生代環境團隊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團隊共同主導合作完成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線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1

西昆侖山前黃土深鑽岩心360萬年以來相關階段性轉型變化研究圖表。研究團隊 供圖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360萬年北半球西風氣候變化的可能曆史,為深入理解亞洲内陸幹旱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也為深入理解全球氣候變化與中亞幹旱區氣候環境變化和西風氣候演化的關系提供了新視角。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介紹說,亞洲内陸幹旱區的形成演化過程和驅動機制是當今地學研究的重要科學前沿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的生态環境保護和建設,還可能對全球氣候産生重要影響。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2

研究團隊觀測記錄獲取的西昆侖山前黃土深鑽岩心。研究團隊 供圖

塔裡木盆地位于亞洲内陸極端幹旱區中心,在塔裡木盆地南緣、西昆侖山前形成的巨厚黃土堆積在海拔3200-3300米形成寬廣平坦的黃土高台地面,其南面西昆侖山頂就是著名的古裡雅冰帽所在,黃土的堆積形成過程與幹旱氣候和西風環流強度變化密切相關,是研究亞洲内陸幹旱化和西風環流氣候曆史的理想材料。

為此,方小敏研究員等與安芷生院士等合作,曆時多年,在西昆侖山前海拔3300米的最高黃土台地中心成功鑽透黃土地層,獲取671米黃土連續岩芯,也成為科學家成功獲取的迄今亞洲内陸和世界最厚的黃土堆積。

方小敏表示,科研團隊通過系統的古地磁測量結果和天體軌道調諧确定西昆侖山黃土岩芯底界年齡約360萬年,進一步開展高分辨率粒度和粉塵沉積通量分析顯示,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幹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經曆了約距今270萬年、110萬年和50萬年的三次急劇階段性幹旱化事件。同時,氣候變化周期也由110萬年以前的4萬年為主,逐步轉變為以10萬年為主。這些特征與冰期變化周期尤其是北半球高緯度冰量記錄的氣候變化一緻,表明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幹旱化的主控因素。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石正國研究員開展古氣候數值模拟表明,全球變冷是導緻西風環流顯著增強,促使亞洲内陸氣候急劇變幹、粉塵釋放增加的驅動力。碳循環周期分析揭示增加的大氣粉塵可能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産生重要影響,促進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導緻全球氣候的進一步變冷。(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