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漢字“暄”,想必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一個詞是“寒暄”,這也是我們生活中與“暄”字有關的最常用的一個詞。
暄的本義是溫暖,所以,寒暄中的暄就是用了它的本義,也因此,寒暄就是冷暖的意思,由“冷暖”引申成了“問候對方冷暖”,所以,我們現在常用的寒暄一詞既可以當名詞用(漢語中有很多這樣由一對反義字或相對字構成的名詞,如上下,大小,優劣等等),更多的時候是由名詞演變成了動詞,比如這句話,“他們見面,彼此先寒暄了幾句……”。
見面時的寒暄
除此之外,很多地方的方言中還有另一個意思,以淮安話為例,暄,是指物體内部因為空隙多而顯得松軟或松散。
在淮安話中,最常用來形容發酵類面食如饅頭和包子,比如,“這次的饅頭發得好,暄抖抖的。”
這句話中的“doudou”也應屬于方言,不知具體是哪個漢字,筆者在此處自作主張用了“抖”字。因為“暄”,就軟和,就有了彈性,以至于能暄到“抖了起來”,用“抖抖”疊字為暄助力,合乎邏輯,也非常生動。
暄抖抖的饅頭
同理,暄也經常用來形容人身上的肉,比如胖乎乎的小孩,又白又胖的胖子,身上脂肪多,所以“肉很暄”,形容其肉水分多密度小,嬌嫩、軟和,這與肌肉的結實形成對照。
胖娃娃一身暄抖抖的肉
進一步地,暄還演變成了動詞,比如,将有點闆結的土變松散,比如說,給花盆暄一暄土,此處的暄字就成了“讓其變暄”的意思。
(文章圖片取自網絡)
我是@雲淡風輕輕談風雲,在今日頭條談人生體驗,生活感悟,科學見解,文化感想,時事看法,讀史心得,社會見聞,歲月記憶,文體觀感,語言解讀,遊曆感受。東拉西扯,談天說地,沒有主題,漫無邊際,然皆有感而發,力求言之有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