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于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
張大千的姐姐頗善花鳥,對幼年的張大千影響很大。早年多水墨寫意,胎息于八大、石濤、青藤、白陽。1923年,張大千父母舉家遷居江蘇松江府亭縣。是年,大千不斷往來于上海、松江等地。
中年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張大千花鳥從新羅山人、八大等入手上溯宋人工筆,刻意揚棄清末明初那種狂狷不羁的超逸風氣,甯願在優雅中求清逸,既不失院體的工整凝練,又有粗筆寫意的畫風。胸次既高,複又眼界奇寬,故其所作便自不凡。
無論前期的内斂、優雅,還是後期一空依傍的灑脫豪邁,張大千的花鳥畫始終立基于傳統,竭力在步步為營中走出自己的方向,就這麼一小步,形成傳統的一大步。
三十年代中期正值他工筆花鳥畫的高峰時期。“含蓄的筆勢,絕棄風華,溫靜的墨意,精煉于骨,淡雅而質樸”,展現出凝氣聚古的典雅特色。
大千畫花卉向來以荷花知名,其實他各種花卉無不擅長,除了畫寫意沒骨花卉的水準是一流外,工筆牡丹更為一絕。
張大千畫工筆牡丹,最喜歡作“照殿紅”、“潑墨紫”、“佛頭青”三種,皆濃豔重彩,令人驚賞留戀不已。
1944至1945年間,張大千畫過多幅工筆牡丹的作品,《佛頭青》是其花鳥畫創作中的重要主題,也是1941年敦煌之行後銳意變法的某種落實。
宋代院體畫把工筆牡丹細分為佛頭青、照殿紅、潑墨紫三種。牡丹雖美卻極難畫好,若隻重妝彩秾豔,必定俗麗不堪,尤其是畫工筆牡丹,更易刻闆僵滞。
張大千畫花卉原本是取法于元明文人寫意風格,但自1943年從敦煌臨習壁畫歸來後,開始轉變畫風,緻力于精筆工細、賦彩妍麗的畫法、直朔唐宋諸家,所作牡丹較宋之前賢,别自俏立,獨成一家。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