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場制鹽
知道山腰鹽場是從“志遠天下行”的博客中的一篇名為“實拍:福建最大食鹽基地--美到窒息的山腰鹽場日落奇觀”博文。同為攝影愛好者,被該博文的作者所拍攝的照片深深吸引(有興趣的朋友自己搜索這篇博文,照片拍攝的非常漂亮)然而或許緣分未到,去的當天天氣陰沉,并非曬鹽的好的時候,所以并沒有拍攝到落日的霞光灑落在鹽田上,鹽田中金黃的水面,一閃一閃地美到讓人窒息。後來也因為走錯了方向,一路上看到大量幹枯的鹽田而一度失望,好在最後,沿着S201省道走,發現了這片鹽田,雖然因為天氣原因還是沒有人來上班,不過鹽田中稀稀落落的幾墩小鹽田也不枉此行。留個念想,或許這次的遺憾是為了下次更完美的展現。
山腰鹽場位于泉州泉港區山腰鎮。山腰鹽場是号稱福建最大的食鹽(載體鹽)生産和出口基地,整個鹽田面積有10萬公畝。除了山腰鹽場外,福建還有莆田鹽場、晉江鹽場和漳浦鹽場。晉江鹽場在網上的照片很少,介紹也不多。而漳浦鹽場是福建第三大鹽場,面積隻有6.7萬畝。不過在網上輸入“福建最大鹽場”時,同時出現的有山腰鹽場和莆田鹽場,山腰鹽場是最大的食鹽生産基地,而莆田則是最大的鹽場。這讓我不解,因為看照片,莆田鹽場也跟山腰鹽場一樣,為何會一個是最大的食鹽生産基地,一個是福建最大的鹽場?不過莆田鹽場面積隻有9.4萬公畝,所以我個人認為山腰鹽場應該是福建最大的鹽場。
因為去的不是時候,所以并沒有機會向那裡的負責人了解到“鹽”的制作過程,不過從東南早報陳明華和莊麗祥兩位記者2014年的一篇新聞報道(标題:泉港區山腰鹽場:曬鹽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汗水)中可以知道整個過程:
“據山腰鹽場工作人員邱麗麗介紹,要制鹽,首先要納潮。每次納潮,鹽工們要觀測潮位,測試海水濃度,科學适時地将高濃度潮水放進蓄水池。海水進入蓄水池後,将沿着鹽場的引水渠,利用六步或七步走水方式在蒸發池中逐漸将水分蒸發掉。海水的鹽度(波美度,表示溶液濃度的一種方法)在8度到9度之間,經過6道蒸發池的蒸發後,鹽度将達到23度左右,即高濃度鹵水。随後高濃度鹵水被引入結晶池繼續蒸發,最終結晶成鹽。而旋鹽便是鹽工生産高品質鹽的一道重要工序。
“天越熱越忙,風越大也越忙。”據鹽工介紹,為了讓結晶池中産生的鹽更細白,品質更好,他們必須定時旋鹽。夏天豔陽高照,天氣炎熱,鹵水蒸發快,結晶也快,他們每隔一個多小時就要到結晶池旋鹽一次;秋冬季沒那麼熱了,但沿海風大,蒸發依然快,旋鹽的次數依然不能少。
經過一兩天的旋鹽,鹵水漸漸結晶成鹽,鹽工就要開始扒收原鹽了。他們将雪白細膩的鹽集成小坨,堆在鹽田旁淋鹵,排除苦鹵,清去污漬和雜物。大約兩三天後,原鹽就生産好了,可以按照不同品質歸入大坨,等待運送到加工廠深加工,成為我們生活所需的食鹽。
盛夏暑熱時,從海水到原鹽隻需4天時間,其他季節需要一周左右。
古有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鹽業亦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