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書法家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自小跟父親學寫字。有一次,他要父親傳授習字的秘訣,王羲之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裡的十八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中,你把這些水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王獻之作為書聖之子,字自然很好,他心中不服,認為自己人雖小,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下決心再練基本功,在父親面前顯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習了兩年,才把自己寫的字給父親看。
父親笑而不語,母親在一旁說:“有點像鐵劃了。”王獻之又練了兩年各種各樣的鈎,然後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言不語,母親說:“有點像銀鈎了。”王獻之這才開始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才把寫的字捧給父親看。
王羲之看後,在兒子寫的“大”字下而加了一點,成了“太”字,因為他嫌獨生子寫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母親看了王獻之寫的字,歎了口氣說:“我兒練字三千日,隻有這一點像羲之寫的!”王獻之聽了,這才徹底服了。
從此,他更加下工夫練習寫字了。書聖看到兒子用功練字,心裡非常高興。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兒子的身背後,猛地拔他執握在手中的筆,沒有拔動,于是他贊揚了兒子說:“此兒後當複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兒子寫字時有了手勁,這才開始悉心培養他。
後來,王獻之真的寫完了這十八缸中的水,與他的父親—樣,成了着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勸子于學,采用的是“不動聲色”的方法。王羲之對兒子沒有一句說教,卻使王獻之逐步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從小就開始确立了嚴格的治學态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