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不但是餐桌上常見的美味,也是營養學家極力推崇的健康食材,營養價值高!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該如何科學的吃魚……
1,吃魚好處多但有一處千萬别亂吃
*魚肉富含優質蛋白,易消化吸收,還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能補充人體所需;
*魚腦含有多不飽和脂肪酸DHA和磷脂類物質,有助于大腦發育,輔助提高記憶力等;
*魚肚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含有豐富的大分子膠原蛋白,能促進發育、延緩皮膚老化,是補而不燥的“養顔珍品”;
*魚鱗做成魚鱗凍,對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有好處。
魚鱗凍做法
①先将魚鱗放入漏勺,用清水沖洗幹淨,瀝去水分,放入幹淨的容器;
②蔥切段、姜切片放在魚鱗上,并撒上一小勺鹽,接着加入清水(水量沒過魚鱗約1cm);
③水開後,放入鍋内中火蒸25-30分鐘;
④将蒸好的魚鱗過濾,取濾汁晾涼,用容器盛起,放進冰箱冷藏2小時以上;
⑤魚鱗凍成型後是晶瑩剔透的,可以加黃瓜絲、少許蒜末和香油涼拌,也可以直接蘸醬。
盡管這麼多部位都可食用,但這個部位千萬别亂吃——魚膽,有劇毒!
魚膽中的膽酸、氫氰酸等有毒化合物,一旦進入體内,很難被破壞,輕則引起嘔吐、腹瀉,重則引發腎衰竭甚至死亡。
2,魚類繁多,怎麼選更好
想從魚身上獲益,第一步得先學會選魚,而那麼多種類的魚,到底怎麼選?
1,魚也分三六九等
根據美國17年發布的新版魚類消費建議,從遠離重金屬污染方面提供指導,魚被分為最佳選擇、不錯選擇、避免選擇三類:
最佳選擇——淡水鲑魚、鱿魚、三文魚、沙丁魚、黑鲈魚、鲶魚、鲳魚、鳕魚等;
不錯選擇——石斑魚、大比目魚、鲷魚、條紋鲈、大西洋方頭魚、黃鳍金槍魚、白姑魚等;
避免選擇——大西洋馬鲛、鲨魚、墨西哥灣方頭魚、大馬林魚、劍魚、紅羅非魚、大眼金槍魚等。
2,冰凍深海魚vs現殺淡水魚
我們都知道深海魚富含ω-3脂肪酸,可以降低體内炎性反應,調節血脂,對預防老年癡呆也有益。
但市面上的海魚大都是冷凍的,讓人覺得不新鮮,然後他們會選擇淡水魚。那麼究竟兩者哪個更好?
①凍魚不斷鮮
事實上,海魚雖然是冰凍的,但是在剛捕出,還鮮活的時候就急速冷凍了,不僅口感得到保持,營養流失也很少。
且相較而言,DHA、EPA、多不飽和脂肪酸、牛磺酸等營養素,與同等質量的淡水魚相比,深海魚的營養價值更高。
②現殺魚需靜置
另外,淡水魚殺掉後最好泡1個小時,或者放冰箱靜置2~3 個小時。因為剛宰殺後的魚肉品質并不是最好的,需要經曆一個“排酸”過程,放置一段時間,口感更鮮美。
③深海魚雖好,嘌呤高
需注意的是,一般深海魚裡面含有的嘌呤比河魚高得多,這種東西在體内會代謝成尿酸。尿酸過多,會增加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風險,進而增加痛風的風險。
因此最好兩種魚交替吃,淡水魚鯉魚、鳗魚等也有ω-3脂肪酸,有時可以代替海魚加入食譜。
建議一周吃2-3次魚,每次100克左右。
魚雖好,但也要注意吃法……
3,吃魚的四大注意事項
1,魚肉雖好,但不能完全代替紅肉
魚肉被吹上天的同時,各種紅肉,如豬肉、羊肉等則時常被批判——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縮短壽命!
因此很多人就想着隻吃魚肉,不吃紅肉。要知道,首先紅肉所提供的能量是魚肉無法企及的,其次魚肉中鐵質的含量遠不如紅肉。
健康的做法是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略多,約每日攝入75-100g,紅肉略少約50-75g,相互搭配吃,保證營養的平衡。
2,魚丸不算魚
市場上有很多魚制品,如魚丸、魚糕、魚餅等,而這些,在營養專家看來,并不能算是魚。
其做法多是将魚肉粉碎,用清水清洗數次,并加入糖等其他成分,避免蛋白質變性;加入雞蛋白、植物油、澱粉、香精等改善口感。
如此一來,魚肉本身所含的營養就微乎其微了,因此,不能用魚丸等制品來代替魚肉。
3,清蒸最健康
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證魚肉中的蛋白質和脂肪不被破壞,清蒸則是最合适的烹饪方法,溫度低、用油少。
而有些人喜歡吃生魚片,要注意隻有對原料來源足夠明确放心,部分魚才能生吃,避免其帶有的寄生蟲危害腸胃、肝髒等健康。
4,四類人少吃魚
*魚蝦貝類都含有嘌呤,痛風患者、高尿酸患者最好少吃,特别是急性發病期,得做好忌口;
*魚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會抑制血小闆凝集,對血小闆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來說,不利于病情的恢複。
*有肝功能障礙者,肝髒生成凝血因子減少,往往有出血傾向,也盡量少吃魚。
*魚蝦等富含組氨酸的食物在體内可轉化為組胺,正常情況下,人體會分泌抑制組胺活性的物質——單胺氧化酶,但當服用痢特靈等抗菌藥、優降甯等降壓藥時,就會抑制單胺氧化酶,導緻組胺的堆積,易誘發頭暈、頭痛、心慌、荨麻疹等不适症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