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48)
特别說明,文中中藥須在執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經考古人員考證,漢代中藥一兩為15.625克,半夏半升50克,五味子半升31克,石膏如雞子1枚50~60克。
中醫治療咳嗽的四大法則
在前面兩篇文章中,我們一起見識了中醫止咳最經典的方子:小青龍湯。
這個方子之所以經典,不僅僅因為它止咳以及祛除心下飲的能力強,而且因為通過這個方子及其加減法,可以窺見中醫治咳的四大法則:宣、降、潤、收——這個法則據說是祝谌予先生總結出來的。
所謂宣,也就是使用一系列能提高肺、皮毛的宣散作用的藥物,比如桂枝,麻黃,生姜,薄荷,防風,荊芥等等藥物,把附着在皮毛,肺部的外邪驅散出去,此為宣法。
所謂收,也就是使用一系列具有收斂氣陰性質的藥物,來增強腎的納氣固攝功能,從而使得腎氣不固,真氣歸元,這些藥物有五味子,烏梅,山茱萸,诃子肉等等,此為收法。
這四種方法,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靈活運用,一般而言,咳嗽初起多用宣法,邪散肺宣,則咳嗽得止;久咳容易傷陰,則多用潤法和收法,以使肺津得補,腎氣得固;劇烈咳嗽則多用降法,以使上逆如野馬的肺氣,向下肅降,咳嗽得安。
牢牢抓住主要矛盾
問題關鍵在于抓住患者病情的主要矛盾,針對主要矛盾設法,同時兼顧其餘。
以小青龍湯為例,這個方子中,有宣散的藥物,也有肅降的藥物,宣散用了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肅降用了芍藥三兩,同時用了一些祛除心下飲的藥物,比如幹姜,半夏等等,總體而言,宣散大于肅降,有利于肌濕外洩,濕氣得解。這個方子适用于以外寒内飲為主,簡而言之就是以痰飲,濕邪泛濫為主,兼有咳嗽的證型。
而在射幹麻黃湯證中,肺氣上逆的情況非常嚴重,咳嗽極其劇烈,喉中水雞聲成了主要矛盾,此時需要重用肅降藥物,同時固攝腎氣。
我們看看這個方子: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幹麻黃湯主之。
射幹三兩 麻黃 生姜各四兩 細辛 紫苑 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大者半斤
——金匮.肺痿肺癰咳嗽上氣
射幹麻黃湯宣散的藥物隻用了麻黃四兩,但是具有肅降作用的藥物一下子用了射幹三兩,紫菀,款冬花三兩,以此來抑制過度上逆的肺氣。
若患者出現了夜間咳嗽頻作,咽喉欠潤滑,幹燥咳嗽,則為肺燥咳嗽,虛火上逆,治法就該以潤法為主,代表方劑為麥門冬湯,一劑麥門冬用到了七升,柯雪帆考證一升麥冬為90克,那麼七升就是500多克,這個量非常大了!不過,我隻用過一百多克。
用猛烈之藥時,懂得保護身體
經方的配伍,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原則,就是使用猛烈藥物時,會兼顧用一些制約主藥峻烈之性的藥物,來保護患者的身體。
原則一:宣散力量大則用點生津藥
以小青龍湯為例,用了大量具有宣散作用的藥物,這些藥物具有很強的祛除水飲的能力,于是就用炙甘草三兩,來生津,補胃氣和守胃氣,以避免人體氣陰過度耗散。
原則二:肅降藥物猛則用點守胃藥
以射幹麻黃湯為例,用了大量的肅降肺氣藥物,則用大棗七枚來守護胃氣,守護氣津,同時緩和峻烈藥物的的藥性。
原則三:治療咳嗽時時刻刻不忘固攝腎氣
在止咳三方中,射幹麻黃湯,小青龍湯,厚樸麻黃湯都用了細辛來鼓舞腎氣,五味子來固攝腎氣,可見增強腎納氣作用也是治好咳嗽的訣竅之一。
歡迎關注醫師黃繼斌 一個堅持手工、慢速、寫作中醫的地方。在沉溺中醫這漫長的過程中,有不當之處,也歡迎嚴厲批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