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常見學生心理問題的看法?[摘要] 積極心理學主要講授如何發展美好生活和實現個體潛能,對過去心理學緻力于研究病态的偏頗有所糾正積極教育追求幸福和提升技能,是積極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正可服務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讨論了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消極問題導向、教師心理狀況堪憂和家長輔導欠缺的問題,提出了以人為本、重視教育中的個體發展、調整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積極推動家校共育的積極導向的師生共同發展,打造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對常見學生心理問題的看法?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摘要] 積極心理學主要講授如何發展美好生活和實現個體潛能,對過去心理學緻力于研究病态的偏頗有所糾正。積極教育追求幸福和提升技能,是積極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正可服務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讨論了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消極問題導向、教師心理狀況堪憂和家長輔導欠缺的問題,提出了以人為本、重視教育中的個體發展、調整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積極推動家校共育的積極導向的師生共同發展,打造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積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 王岩,心理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逸飛,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海澱100089)
一直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黨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是身體和智力的發展,也應包括心理的健康發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2020年9月),将青少年列入重點幹預人群。一方面呼應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态”的号召,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當前青少年人群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積極心理學主張發揮個性優勢與美德、提升幸福,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探讨的内容有快樂、幸福和工作、愛情和家庭以及美好社會等諸多主題,教給大衆如何愉快生活,如何做一個善良、有道德、有理性的人,幫助人們實現幸福和人生價值,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其目标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謀而合,而應運而生的積極教育可以運用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積極心理學與積極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一)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關于人的潛能與美德的科學,形成于1998年,主要講授關于如何發展美好生活和實現個體潛能。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積極心理學自成立以來在糾正心理學學科的消極偏向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具體表現有:第一,促成關注點由消極轉向積極。從過于關注心理疾病和修複損傷轉為更加強調如何創造美好的生活,重視幸福感,對人的發展和認識更為積極。第二,促進疾病模式向健康模式轉變。疾病模式針對“疾病”或“問題”,力求“無病”;而健康模式則聚焦個性優勢,幫助人們找到有意義的事情和熱情。第三,促進問題解決方式的轉變,從聚焦對抗轉向積極的方式。積極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抑郁症患者将注意、記憶和體驗從消極情緒轉向積極情感和希望,擁抱生命意義。
(二)積極教育
積極教育(positive education)被一些學者定義為“對傳統技能和幸福的教育”,我們建議使用一個更寬泛、更有用的定義: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協助學生、教師、員工和整個學校獲得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國際上對積極教育的實踐探索始于21世紀初,大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針對性的訓練及具體能力提升,如降低抑郁和積極情緒、心理韌性等特質的提高,代表性成果包括賓夕法尼亞心理彈性項目以及施特拉斯港積極心理學課程項目。第二階段全面推行積極教育,以澳大利亞吉朗文法學校為代表。他們将積極心理學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所有環節,包括全部師生員工,建構了一個三層的框架:頂層是幸福這一最終目的,第二層是幸福的六種表現(積極情緒、積極投入、積極成就、積極意義感、積極社會關系和積極身心健康),底層是六種表現在學校教育中的體現,包括健康幸福的直接教學、鑲嵌式學習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測評發現,該校學生報告很高和最高水平的幸福的比例(37%)遠高于普通學校(21%)。95%的員工認為這種訓練課程使他們掌握了有價值的技術和知識,幾乎所有員工都願意向他人推薦訓練課程。
國内的積極教育則是兩個階段的内容并排發展。第一階段主要聚焦某些人群,采用積極心理學團體幹預以提高自尊、幸福等積極心理品質,降低焦慮和抑郁等,也出現了積極心理學慕課等。第二階段以第一屆全國積極教育大會為标志,全面推行積極教育。例如,有的學校建立了“幸福教育”模式,将積極心理學和傳統心理學與中國哲學課程結合,設計、培養重塑學校文化。有的地方搭建了“幸福課”體系,進行中小幼學段一體化設計。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積極心理學方興未艾,積極教育蓬勃發展。但我們仍需看到,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存在過于關注疾病和負面的問題。廣大教師工作壓力大、心理狀況堪憂,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支持作用也有待提升。
(一)關注疾病和負面的問題導向,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級目标是以面向全體學生預防教育為主,注重潛能的開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二級目标是以解決心理問題為主,針對普遍的心理問題進行輔導和咨詢,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三級目标是以治療心理疾病為主,針對有心理障礙和疾病的個體進行心理診斷和治療。而現在的心理輔導或咨詢室都圍繞着解決心理問題開展工作,重點關注出現問題的個體而忽略了學生全體。工作以病情的診斷和症狀的消除為主,忽視患者自身的積極潛能。問題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心理健康工作内容貧乏,造成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關系的對立和緊張,教育資源枯竭到心理學科與各個學科之間出現割裂。
(二)教師心理狀況堪憂,而研究幹預較少
教師是受到壓力較多的職業,常見壓力源有教學保障、人際關系、工作負荷和工作無樂趣等,當工作壓力長時間得不到釋放時就會導緻職業倦怠。目前,教師已經成為職業倦怠高發的群體。我們對某市7個區縣的14所中小學871名教師的調查發現,完全沒有或有輕微職業倦怠的教師占20.4%,一般的占39.6%,較大程度的占34.4%,嚴重的占5.1%。職業倦怠造成教師自我效能感降低、幸福感下降、情緒和心理困擾,甚至出現機能失調、身體疾病,嚴重影響教育教學。目前“雙減”形勢下,教師的職業倦怠情況更值得研究。
但是,我們的研究也發現,樂觀、積極情緒和生活滿意度均能負向預測教師職業倦怠,這意味着,對教師進行積極心理學幹預可能起到對抗職業倦怠的作用。
(三)家長教育欠缺,家校共育任重道遠
家校合作一直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内容。近年來,對新時代家庭教育進行了重要論述,指出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旨在支持和幫助廣大家長、校長、教師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家校共育思想。
家校合作重要性已達成共識。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外延,家長是學生成長中的重要資源,但是不斷發生的一些極端事件卻提醒我們,家長作為學生和學校的支持力量,還存在着很大的欠缺。不少學校開始重視家長教育,但較少有教師、家長和學生互動的内容,形式較為單一,個人-學校-家庭-社會的結合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三、積極心理學的建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緊扣“以人為本”的宗旨,強調教育環境中個體的積極發展、優勢和健康模型,用積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綜合我國積極心理學和積極教育研究的成果,為新形勢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建議。
(一)重視教育中的個體發展:從問題導向的嚴防死守到積極導向的師生共同發展
建立面向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觀。教育的對象不應局限于較少比例的病态人群,也不應過于關注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而是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觀念,從不同學生的實際出發,實施積極、發展性的心理教育,給予針對性指導。例如,對于存在焦慮、抑郁傾向的學生,通過建立積極的認知方式代替消極認知,促進其心理韌性的發展。對于健康的學生,通過發現和運用個性優勢,構建積極的個人資源,培養他們積極發展、獲得幸福的能力。這些同樣也适用于有問題的學生。
建立全面、積極的評價方式和重視個性優勢的發展方案。積極心理學提供了個人積極特質的力量的相應測量問卷和培養方法。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有着豐富的個人主觀經驗,蘊含着巨大的發展潛力。教師評價學生,不應以成績、學習為唯一目的,而要重視學生的多樣性和發展性。要看到學生的優勢和力量,促進學生運用其個性優勢,發揮其創造力,促成其全面協調發展。也可以此作為德育的落腳點,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實現立德樹人。
注重教師的積極發展。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質保障,建立健全積極的評價方式,也要滿足教師自身的心理需求,緩解職業倦怠。有研究發現,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自主、聯結、勝任)能夠減少個體的職業倦怠,促使教師從事有意義的行為和活動。學校要為教師提供支持性的教學環境,鼓勵教師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有效應對職業倦怠,獲得意義感、幸福感和個人成長。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引導、吸引學生,為學生提供良好社會支持,産生師生共進式發展的良性循環。
建立良性的教學互動關系,構建積極的教育組織和幸福校園。要關注積極的人際關系的力量,培養教師的同情能力,增強教師理解學生的能力,幫助教師提升人際溝通互動能力。要鼓勵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教授其良好的交往行為規範,鼓勵合作式學習,在活動之中構建友誼。教師要掌握對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回應的方式方法,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構建師生信任。要培養全校範圍内的積極學習氣氛,全面構建積極校園,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學習,讓每個人都享受到學習積極心理學的幸福。
(二)改善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從查漏補缺、消極導向到積極導向、全面發展
注重積極情緒的力量。糾正過于重視消極情緒和心理問題的傾向,重視積極情緒的力量,拓展學生認知活動範圍,為學生的發展構建積極的個人資源。相比于對知識的思考,身體力行的活動更能夠帶來積極的主觀體驗。可以将諸如快樂、感恩、幸福等重要主題融入到體育活動、社會實踐、勞動課程等活動中,使學生獲得積極情緒和積極體驗。以感恩主題為例,可以結合中華傳統文化、感恩的理論,讓學生記錄感恩日記,在實踐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體驗積極情緒,獲得情緒和實踐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同時增強民族自信。
開展意義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視生命教育。青少年是最容易遭受生命意義問題困擾的人群,容易出現極端行為。意義獲得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在幫助他人和為他人奉獻的過程中産生。可以建立各種學生内部的互助團體,或鼓勵學生參加校外的社會公益活動。二是為了自己的目标奮鬥時産生。幫助學生樹立目标,找到方向,鼓勵身體力行地實踐“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三是幫助學生将自己與更宏大的目标相聯系,體驗意義感。可以聯系道德模範、社會模範的事例,讓學生體驗到自身與國家、社會的聯結感,明白自身行為、奮鬥的點滴同樣可以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充實生命意義。同時,鼓勵學生成長為良好的公民,将立德樹人落在實處。
注重樂觀韌性品格的培養。樂觀并非一種盲目的信仰,也不是天生注定,而是一種基于理性認知上的自主選擇,可以習得的積極的認知方式。樂觀往往與更好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好的人際關系、更好的心理韌性相聯系。樂觀看待生活中遇到的事件,尤其是負性事件,對自身的發展形成樂觀的預期,能夠促使學生勤于思考,形成堅韌樂觀的品格。
(三)形成教育的環境:構建家庭、課堂的全方位心理健康體系
賦能機構是個體積極體驗的最直接來源,也是構建個體積極人格、培養美德、提升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撐。我們要協調課堂、學校、家庭,為學生提供安全、一緻、積極的支持性環境,将學校打造成積極的賦能機構。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等形式,從專業的角度給予家長教養建議,加強家長的理論學習,傳授親子溝通、正面管教等積極教養理念,幫助家長學習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喚起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深入理解,提升親子關系,助力孩子幸福成長。同時,鼓勵孩子将所學到的心理健康知識應用于家庭生活之中,增強實踐能力,享受家庭幸福。未來,家庭輔導治療師可能成為一個熱門的職業。(王岩 張逸飛)
《人民教育》雜志2021年第23期,原題為《積極心理學:引導師生積極健康發展》
作者:王岩 張逸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