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化學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

高中化學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22 03:57:04

高中化學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新課程改革下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1

新課程改革下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

随着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的推廣與實施,如何妥善處理好初中化學進入課改,但高中尚未介入新一輪課改而引發的包括教學目标、課程内容、學習方式、課程資源等方面的一系列教學矛盾。初、高中學科教學中存在的教學銜接問題實際上并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出現的新問題。本次改革實施之前,初高中化學銜接也存在問題,隻是在基礎教育改革進入實驗性實施後,由于新舊課程的差異、考試改革的沖擊等原因,銜接問題顯得更為突出、更為複雜。

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問題,首先是化學啟蒙教育向化學科學基礎教育平穩過渡的問題。初中化學教育是粗淺的化學常識與化學基本觀念的教育,更強調基礎性、一般性,要求學生必須擁有作為一名未來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知識素養、能力素養、情感素養等等。所以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更注重時代、社會和國家的普遍要求,在課程目标、教學要求等方面會普遍較低。初中化學新課程提出的五個學習主題(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與社會發展)表明初中化學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的化學啟蒙教育。它沒有以高中或大學化學專業教育的預備教育為目标來選取教學内容。教學的知識内容大都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遵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規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語言比較通俗,直觀性、趣味性強。

項目内容課 程 标 準教 學 大 綱課程标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中化學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它是化學教材編寫,化學教學、評估和考試的依據,也是國家管理和評價化學課程的基礎。教學大綱的關注點是化學教學工作的開展,對化學教師教學工作起着直接的指導作用。它是化學教材、教學和評價的最高要求。課程标準由前言、課程目标、内容标準和實施建議四個部分組成。教學大綱由引言、教學目的、教學内容、課時安排、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考核與評價、附錄等組成。項目内容課 程 标 準教 學 大 綱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标。目标的描述不再采用一些抽象的表述術語,其操作性更強。教學目的強調和重視“雙基”,目标單一,過分重視化學知識和技能目标。表述教學目标的行為動詞較模糊,行為主體不明确,要求過于抽象。課程标準中的課程内容包括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與社會發展等五大主題,強調“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教學大綱中的教學内容主要依據化學學科的知識體系來描述内容目标,按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學計算、化學實驗四個部分列出了相應的教學要求,重視化學學科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科中心”的傾向比較明顯,存在脫離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的傾向。堅持以“理解化學”為施教目的,在重視有意義學習的同時,積極倡導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方法,把培養學生化學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養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學大綱的教學建議中,提到的基本教學方法有講授、實驗、運用直觀教學手段等。這些方法重在化學知識和技能的接受與掌握,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評價的宗旨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基本理念是: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并重;強化評價的診斷、發展和内在激勵功能;弱化評價的選拔、淘汰、外在誘因和壓力的作用;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考核與評價的目标和作用是:檢查教學質量、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幫助實現教學目标,幫助學生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明确努力的方向。化學評價的方式有:書面作業和書面檢測,書面、口頭和操作相結合的實驗考核,延時性作業等等。

從以上課程标準與教學大綱的諸方面比較中,我們不難發現,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堅持以學生為本,把以掌握“雙基”、培養能力為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和任務逐步轉向了以培養科學素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化學教學目的和任務。

二、多年來,中學化學課程内容主要依附于化學學科體系,輕視服務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化學新課程結合國際、國内化學教學的發展動态,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有關精神,大膽删除了原有課程中“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内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化學新課程通過構建以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與社會發展這五個主題内容,較好地貫徹落實了對未來公民科學素養的培養要求。從課程内容标準及有關教材(本文以魯教版為例)呈現的學習内容來看,化學新課程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重大調整和改進。

1.增強時代氣息,展示化學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

從化學課程标準的要求及化學新教材的内容安排來看,九年級化學課程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精選了衆多适合學生終身學習與适應現代社會生活必備的化學課程内容,幾乎涵蓋了當前有關環境、資源、能源、科技等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見下表)。

類 别内 容
環 境綠色化學的介紹;空氣質量日報的介紹與分析;溫室效應及能産生溫室效應的氣體;汽車尾氣的污染及尾氣的治理,等等。
資 源我國水資源的介紹;金屬資源的保護,等等。
能 源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新燃料,新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的開發和利用,等等。
科 技自來水廠淨水過程示意圖;硬水、軟水的介紹、鑒别和轉化;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合金及其性質與用途;鋁的氧化及其應用;乳化的概念及其應用;海水曬鹽的簡易流程;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無機鹽、有機合成材料的介紹和“白色污染”及其治理,等等。

2.降低教學要求,删除“繁、難、偏、舊”的内容

化學新課程在關注學生未來發展需要的同時,對傳統課程中一些與學生認知不相符合的内容進行了大膽的調整,删除了其中繁難偏舊的内容,适當降低了部分知識的教學要求。與原義務教育化學課程相比,化學新課程無論在教育目标、教學内容還是教學要求、教學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從傳統化學教學大綱到現行化學課程标準在理念上有如下六個方面的轉變:

項目化學課程理念的轉變
課程觀從“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觀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觀轉變
課程目标從過分強調掌握“雙基”的化學課程向促進學生科學素養主動、全面發展的化學課程轉變
目标取向從面向少數人的化學課程向面向全體學生的化學課程轉變
課程内容從過分注重學科系統知識的化學課程向貼近社會、貼近生活、體現STS教育思想的化學課程轉變
課程實施從以接受式學習為主的化學課程向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化學課程轉變
課程評價從注重學習結果和知識獲得的化學課程向既注重結果又關注過程,既注重知識的獲得又關注科學過程與方法的掌握,關注科學态度、情感與價值觀形成的化學課程轉變

從以上課程标準與教學大綱理念各方面的比較中,我們不難發現,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堅持以學生為本,把以掌握“雙基”、培養能力為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和任務逐步轉向了以培養科學素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化學教學目的和任務。在知識銜接方面,由于新課标新教材注重學生的啟蒙教育,注重學生積極參與,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所以,新課程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總量有所減少、難度有所降低。

①、原大綱上有, 新課标删去知識點的有:

(1)(“了解”)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和原子結構示意圖;

(2) (“了解”)溶液的導電性,電離及常見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

(3)(“掌握”)根據溶解度概念的計算;

(4) (“掌握”)H2的化學性質和實驗室制法;

(5)(常識性介紹)共價化合物和離子化合物;

(6)酸、堿的定義;酸性氧化物的定義及與非金屬氧化物的關系;堿性氧化物的定義及與金屬氧化物的關系;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變化關系及相互反應;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從反應物判斷)及應用;

(7)物質的溶解過程;

(8)元素的存在狀态(遊離态和化合态);

(9)對酸、堿、鹽、氧化物的分類;

(10)堿式碳酸銅的分解;

(11)氧化物和自燃的定義;

(12)二氧化碳的工業制法(高溫煅燒石灰石);

(13)硫酸銅晶體,結晶水合物的介紹;

(14)Cl_、SO42—檢驗;

(15)啟普發生器的構造和原理等。

②、新課标中有但比原大綱降低了要求的有:

(1)新課标要求“知道”O2和CO2的主要性質,原大綱要求“掌握”O2(碳、硫、磷、鐵在氧氣裡燃燒)和CO2(跟水、石灰水的反應)的化學性質;

(2)新課标要求“初步學習”在實驗室制取 O2 和 CO2,原大綱要求 掌握”O2和 CO2 的實驗室制法;

(3)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在新課标中也降低了要求,隻在“認識”氧氣能跟許多物質發生氧化反應,“了解”從鐵礦石中将鐵還原出來的方法兩處有所體現,原大綱要求從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應、還原反應;

(4)新課标要求 “知道”常見的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原大綱中要求“掌握”鐵的化學性質(與氧氣、與鹽酸、硫酸,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

(5)新課标要求“知道”常見酸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認識”酸堿的腐蝕性,原大綱要求“掌握”鹽酸、稀硫酸的性質,“常識性”介紹濃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掌握”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性質,“了解”堿的通性;

(6)新課标要求“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原大綱對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為“理解”,并要求“ 掌握”它們的應用,對離子的要求是“了解”;

(7)關于元素,新課标要求“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号,原大綱要求“記住并能正确書寫”常見的24種元素符号;

(8)關于化合價,新課标要求“說出”幾種常見元素的化合價,原大綱要求 “了解”化合價的含義,能根據化合價寫出化學式,或根據化學式判斷化合價;

(9)關于化學式,新課标要求“能用”化學式表示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原大綱要求“理解”化學式的含義,并“掌握”其應用;

當然,聯系生産生活實際的知識點增加了十幾個。如果到了高一仍使用老大綱老教材,在高一化學教學時就遇到了學生知識基礎欠缺的問題,那麼,這些删去的和降低要求的内容就非常有必要重新補充和強化,否則就影響高一化學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怎樣補?方式一,集中補,如高一提前開學2—3周補課;方式二,分散補,學習高中内容時,何時需要何時補;方式三,在九年級化學教學時,把删掉的和降低了要求的那部分内容适當補充。結合我校實際,方式二、方式三可取,這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協作實現化學啟蒙教育向化學科學基礎教育的平穩過渡。在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我一般在新授内容時不補,以免增加學生負擔,而是通過一些練習題中補一些,中考複習時涉及到的不一些。

三、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應補充的内容(約計50課時)

1、化合價的概念(2課時)

2、有關溶解度的計算(3課時)

3、酸、堿的定義(7課時)

酸性氧化物的定義及與非金屬氧化物的關系(1課時)

堿性氧化物的定義及與金屬氧化物的關系(1課時)

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變化關系及相互反應(3課時)

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從反應物判斷)及應用(2課時)

4、電離的概念,電離方程式的書寫(2課時)

5、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的定義,NaCl和HCl的形成過程(3課時)

6、物質的溶解過程(1課時)

7、元素的存在狀态(遊離态、化合态)(1課時)

8、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畫法(1課時)

9、同素異形現象、同素異形體(2課時)

10、差量法(3課時)

11、對酸、堿、鹽、氧化物的分類(4課時)

12、H2的實驗室制法,H2的性質(還原性)(2課時)

13、堿式碳酸銅的分解(1課時)

14、燃燒和自燃的定義(1課時)

15、二氧化碳的工業制法(高溫煅燒石灰石)(1課時)

16、硫酸銅晶體,結晶水合物的介紹(2課時)

17、Cl_、SO42—檢驗(1課時)

18、懸濁液和乳濁液的概念和判斷(1課時)

19、啟普發生器的構造和原理(2課時)

總之,初高中化學的銜接,既是知識的銜接,又是教法、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師生情感的銜接,隻有綜合考慮學生實情、課标和大綱、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較完善的措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