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活着到底為什麼到頭來還是要死

人活着到底為什麼到頭來還是要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1 05:40:13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愛欲(Eros)——欲求不死。——柏拉圖《會飲篇》

死亡,是所有生命注定的終點。

在我國,由老莊認為生死對立,但并不絕對。人在不斷求生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死亡,它既不完整而又偏頗。

孔子曾道:“未知生、焉知死。”即“生”是當下首要解決的問題,若是連生的問題都弄不明白,也大可不必言死。

在孔子的思想中,生與死的關系,生是放在首位的。

那麼,回到最根本的問題:既知死,為何生?

人活着到底為什麼到頭來還是要死(哲學探讨人始終會死的)1

生死同質唯物意識

“生”與“死”帶有鮮明的唯物意識,在萬物初始,天地融貫一氣的自然規律上,生和死存在于宇宙無形變化之中。

由天到氣、由氣到形、再由形到生命的過程,人的生死也是氣的聚散,更是自然物質變化的結果。

而死亡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終結,它作為自然中氣的一份子,從始至終在物化鍊裡。

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人是通過愛和理性,從心智上和情感上來理解這個世界的。

簡而言之,人的理性力量能夠使人通過客觀存在的物體進行能動性聯系,從事物的表象認清本質。個體對于某一特定觀念的着迷,不過是由于共生而萌發出來的謬誤。

生是行動,更是個人能力的體現,而愛是生唯一的途徑。在柏拉圖《會飲篇》中,愛欲——欲求不死。個體奉獻自己的生,融入他人,由此才能找到自己,并發現自己。

人活着到底為什麼到頭來還是要死(哲學探讨人始終會死的)2

這是主觀意識形态,所以生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必須自己親自去體驗。

因此,生的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

新生嬰兒之生,老年垂暮之死,母愛之生,疾病之死。

這份可貴之處在于生的本能并不渴望與愛者融為一體,它既能夠忍受與愛者分離,又能夠在分離之後繼續傾注無我性、利他性的愛。

生死存亡一體

在古希臘羅馬時期,西方人用自然的眼光審視死亡本性,着重探讨死亡的終極和非終極性;靈魂的毀滅性和不可毀滅性;人生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哲學家蘇格拉底第一個從人的有死性和不死性出發,将死亡與真、善、美聯系起來,從道德倫理上提出英勇的對待死亡。

他将死亡看成是人的永生,甚至将愛欲之果看作是人的延續。

人活着到底為什麼到頭來還是要死(哲學探讨人始終會死的)3

“若不能死,便不能永生”,亞當因原罪而死,而基督衆徒複活(以自己的死亡為衆人贖罪)。

著名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更是提倡死亡世界的幸福生活,人生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此生的價值,你的藝術作品便是永生。

萬事萬物存在的自然系統中,生才是目的,以毀滅生命作為方法,這本身上便自相矛盾。

人本學中,死是屬于人的本性,不論人們現世擁有什麼,生命的各種形态都是無止境的痛苦,且這種人生本質的痛苦是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的。

它既允諾,又博愛;既親近,又保持距離;既不馴,又妩媚。它讓你時時刻刻受苦,又甘願你為它受苦,這基于永恒重現的,便是生命之死。

人活着到底為什麼到頭來還是要死(哲學探讨人始終會死的)4

善死,死而不亡

大衆眼裡是樂生厭死,生死本是一體,哲學中生死的最高目标便是達到死而不亡。

先賢認為,人的形體最終都會消散,但倘若我們忘記肉體生命的存在,感官上停止活動,便能達到死而不亡的境界。

心理學家馬爾庫認為生作為生命本能,在特定條件下,能夠創造出高度文明的信念。

人活着到底為什麼到頭來還是要死(哲學探讨人始終會死的)5

從對人的愛,對生命的愛,再到對肉體的愛,對靈魂的愛,對知識的愛,對一切美的愛,凡是能夠引發生的都是全面而持久的升華。

關鍵在于,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浸透着銅臭味的階級性,多數人還未充分獲得應有的權利。

大多數人的死,都是失敗之死。

他們渴求死,不知道生,他們向往天國生活,而從不愛大地。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生死之間》、《會飲篇》

第一心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