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鮑田算命?北方許多地名中帶有“掌”字“掌”是什麼意思?劉熙《釋名·釋水》說:“水泆出所為澤曰掌水停處如手掌中也今兖州人謂澤曰掌也”,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瑞安鮑田算命?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北方許多地名中帶有“掌”字。“掌”是什麼意思?劉熙《釋名·釋水》說:“水泆出所為澤曰掌。水停處如手掌中也。今兖州人謂澤曰掌也。”
按:呼“澤”曰“掌”,其實并非山東所獨有。《水經·甘水》說:“甘水出弘農宜陽縣鹿蹄山。”《注》曰:“水在河南陸渾縣故城西北,俗謂之縱山。水之所導,發于山曲之中,故世人目其所為‘甘掌’焉。”“掌”就是因地勢低窪而積水的地方,“甘掌”就是“甘澤”“甘塘”。在北方許多地方都有“掌”這個地名字。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亦說:“王啟原曰:‘水停處如掌中,掌坦而易瀉,則潴水無多。如今南方之塘,非薮澤之澤也。’掌即棠之轉音。”
這是說“掌”不是指淵薮、大湖;而是指水溢出至低窪處形成的“水塘”。“掌”即是“棠”的轉音。古書“棠”寫作“唐”,亦寫作“塘”。故古會稽郡有“錢唐江”,後世書作“錢塘江”。這個“塘”既同于“唐”,又同于“棠”,也同于“掌”。
由此可知:一、“掌”即是“塘”。南方稱“塘”,北方稱“掌”,都是“水泆出為澤”的意思。二、“掌字即棠之轉音”,亦是“塘”之轉音。原因是“古無舌上音”zh、ch、sh,“掌zhang”字的聲母zh,古音就是讀作舌頭音d或t的,所以它和“塘tang”“棠tang”同音。
運城一些村鎮,或因地勢低窪積水,或因毗居河畔,或因有流泉溢出,故多有以“掌”字命名的。然而一些志書中溯源地名時,常常“望文生訓”,把“掌”釋為“手掌”。例如:
河津市豔掌村:“原名楊家骨垛,以姓氏為名。後楊姓遷,因村形似掌,且風景秀麗,遂更名豔掌。”
夏縣埝掌鎮:“轄區處于青龍河畔,且地形似人掌,因而得名。”
垣曲縣蒲掌鄉:“因地形如蒲扇如掌而得名。”
新绛縣澤掌鎮:“因村西北東三個方向有呂祖泉、五分渠、黑水泉、官渠泉、水凝泉五股自流水,其狀如人的手掌上五個指頭,而得名。”
新绛縣泉掌鎮:“因村東南有泉五眼,村當中有泉一眼,狀如手掌而得名。”……
這些解釋明顯都是不妥的。
一、河津之“豔掌”,舊名“楊家骨垛”,當地方音又呼作“楊削yangxio胡同”。按:方音讀“鄉xiang”為“削xio”,故“楊削”本字即“楊鄉”,與“楊家”之義無别。又“骨垛”亦寫作“古垛”“滹沱”“窟沱”“胡同”等等,為低窪存水的地方,也正是“水塘”“水澤”的意思。村莊既以“骨垛”“胡同”命名,它所對應的自然是“塘”字或“澤”字。“塘”字古代亦書作“掌”,故“楊家骨垛”“楊鄉胡同”即是“楊家(鄉)塘(掌)”。村名有“掌”字反映了當地有水澤的特點,并非“因村形似(手)掌”而得名。而改“楊yang”為“豔yan”,當系一音之轉,取了個美名字。
二、夏縣之“堰掌”地處青龍河畔,村邊既有“河堰”,水泆出為“澤”、為“掌(塘)”當系常态。名曰“堰掌”,即是“堰塘”,為“河堰旁有水塘的村莊”,亦非因“地形似人掌”而名。
三、垣曲之“蒲掌”本義應為“蒲塘”。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因村中有蒲姓而名,即“蒲家塘”;二是因當地池塘邊多生蒲草而名。猶如甯武管涔山上的“天池”,因湖邊多生馬連草俗呼“馬連海”(“海”是蒙古語“湖”義,如北京“什刹海”),後一種可能性大一些。但都與“手掌”無關。
四、新绛之“澤掌”,“澤”與“掌”同義,“掌”亦是“塘”,顯然這裡是因村中積水形成“澤塘”而得名。村名曰“掌”其實與“手掌”無關,不管有幾股泉,它都可以稱作“澤掌”。
五、新绛之“泉掌”,亦因流泉積水形成“澤塘”而名。“泉掌”即“泉塘”,所謂“狀如手掌”,也系附會之說。
總之,上述村名中的“掌”字都是“塘”的意思。
在山西有些地名中,“掌”字則另有一種含義,即作“土塘”解。如昔陽縣大寨村有“狼窩掌”“簸箕掌”,芮城縣西陌鎮也有村名叫“簸箕掌”。作家孫謙《大寨英雄譜》是這樣描寫“簸箕掌”的:“這是一塊很别緻的土地,三面是五丈高的黃土陡崖,一面向着大溝,很像一張簸箕。”其實“簸箕掌”就是一塊“像簸箕一樣的土塘”,是三面高、底部低凹,可以取土、種田的“塘”。既然積水可取謂之“掌(塘)”,積土可取當然亦可謂之“掌(塘)”,俗稱“土塘”。這完全符合漢語語義引申衍變之原理。
“望文生訓”是地名訓釋之大忌,然而此種弊端古今多有。
陝西延安古稱膚施。宋《太平寰宇記》說:“佛書言昔屍毗王割身肉飼鷹,後人言膚施即其地。”如此說來,這個地名源于佛經典故了。但是,“膚施”之名最早已見于《史記·趙世家》:“(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滅中山,遷其王于膚施。”當時這裡是趙國之地,後為秦國所有;秦統一六國後于此設有膚施縣。而佛經傳入中原則在東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這就是說在佛經傳入中原三百多年前當地就有“膚施”之名。于此可見,《太平寰宇記》說它源于佛經“屍毗王割肉飼鷹”典故完全是附會之說。據近人考證,“膚施”其實是中山王太子的名字。趙惠文王遷中山王于此地,遂以其太子名來命名,後來《史記》記下了這個地名。
東北“松花江”婦孺皆知,名字何等富有詩意!在人們想象中:夏日翠松掩映,冬月霧凇如花,一條浩瀚的大江在白山黑水之間蜿蜒奔騰,這是多麼迷人的風景,多麼令人神往的地方啊!但是你想錯了:“松花江”并不是以“松林”“凇花”而得名。“松花江”隋代稱作“難河”,唐代稱作“那水”,金、元、明三代稱作“宋瓦江”“宋阿江”,清代稱作“松阿裡烏喇”“松嘎裡烏喇”。“松花”是女真(滿)語“宋瓦”“宋阿”“松阿裡”“松嘎裡”的漢字音譯,意譯則是“天河”的意思。
看到這些例子,你還會堅持認為地名中的“掌”就隻能是“手掌”的意思嗎?
然而查看辭書你會發現——
《辭源》中“掌”字條下有“澤”字義項,曰:“水停處,澤。”但是沒有書例。
《辭海》中“掌”字條下失收“澤”字義項。
《中國地名辭源》中收有“掌”字,釋曰:“山地溝源處的掌狀地形。”所列義項中亦缺失“澤”字義。
看來,連編纂辭書的專家們對“掌”字的“澤塘”義項也多有忽略,這也就難怪我們地方上有人“望文生訓”把“掌”理解為“手掌”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