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荷塘月色的主要意象

荷塘月色的主要意象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5 15:01:06

荷塘月色的主要意象(如何解讀荷塘月色的主題)1

《荷塘月色》的主題曆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凄涼的心境;有人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作者愁悶的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閑适的心情;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之情;有人認為是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應該說,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又意猶未盡。在筆者看來,從荷與月意象的傳統象征意義出發來解釋《荷塘月色》的主題,當不失為一種恰當的角度。

大家知道,朱自清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在父親的教導下,就受過極其嚴格的國學教育;成年以後,在創作之餘,朱自清一邊教書,一邊研究國學,他的《經典常談》被公認為為是國學方面的重量級著作。因此,在《荷塘月色》中融入荷與月在古典詩文中的常用的象征意義,對朱自清而言,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從荷與月意象的傳統意義上看《荷塘月色》的主題,愚以為,《荷塘月色》的主題就是表達作者渴望超脫現實世界,對甯靜、純潔、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對自由、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荷與月意象在古詩文中的傳統的象征意義上來理解。

在中國古詩文中,荷花既是美麗女子、美滿愛情的象征,又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行的象征。如下邊兩首詩: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白蓮

陸龜蒙

素花多蒙别豔欺,此花端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堕時。

第一首詩以荷花來刻畫出少女美麗的形象,人面荷花,渾然一體,少女的容貌姿态如同荷花般鮮豔,紅潤,亭亭玉立。第二首詩詠白蓮 ,内容有所寄托,詩人描寫白蓮花含着怨恨在不知不覺中謝落,暗喻潔身自好的人。他既寫出了荷花的清潔高雅,潔白無瑕,不同凡響,也隐喻着詩人的高潔淡泊之志。

月亮通常是高潔和思鄉懷人的象征。前者如王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借月亮營造了一幅清幽絕俗、空明澄靜的畫面,很好的表達了詩人超塵脫俗的人生追求。後者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把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借月亮形象的表達了出來。

由此可見,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通過對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的描寫,通過對梁元帝《采蓮賦》和南朝樂府詩《西洲曲》裡的詩句的引用,所表達的不正是對甯靜、純潔、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對自由、幸福、美滿的現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嗎?

荷塘月色的主要意象(如何解讀荷塘月色的主題)2

那麼,作者為什麼要在這篇散文裡抒發這麼種一情感呢?這裡既有時代的原因,也有作者家庭方面的原因。

作者的這篇散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的時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鬥争,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他從鬥争的“十字街頭”消失,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了。他毫不掩飾地表白這種思想的變化:“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隻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隻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在這三條路裡(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條路──編者),我将選擇哪一條呢?……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裡找着了一個題目。”(《哪裡走》)“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紮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一封信》)上述的這些内容可說是對《荷塘月色》一文中“這幾天心裡頗不甯靜”的原因的最好诠釋。正因為有着這樣的原因,作者才想起往日走過的荷塘,才想去荷塘解解悶、散散心,才想着超脫這矛盾紛呈的現實世界,去尋求一份甯靜、一份潔淨,去追求一份自由、一份幸福!

研究《荷塘月色》的主題,朱自清當時的家庭情況也是一個不容我們忽視的問題。

在這個方面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一是朱自清當時的家庭經濟狀況,一是朱自清和父親之間的矛盾。

朱自清的第一個妻子叫武鐘謙,是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型的家庭婦女。她為朱自清育有三兒三女。在朱自清寫作《荷塘月色》前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一家六口人的吃穿用度都落在朱自清一個人的肩上,其生活拮據可想而知。用朱自清的第二位夫人陳竹隐在《憶佩弦》一文中的話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朱自清的經濟壓力于此可見一斑。

關于朱自清父子之間的矛盾,關坤英在《朱自清評傳》中的記述更為具體,并有史料依據:

根據已得到的材料,我們已經知道朱自清從大學畢業後不久,一直到寫《背影》時的1925年,他和父親有過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間的矛盾有時是很激烈的。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親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斷了經濟來源,從此生計日艱,進而債台高築。1920年,他從北大畢業,理所當然,他要負擔家庭的經濟,但是承擔多少,承擔有沒有限度,他個人有沒有獨立支配經濟的自由。在這些問題上他和父親發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揚州八中任教務主任,父親憑借與校長的私交,讓校長将兒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裡,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領。這種專制式的家長統治激怒了朱自清。一個月後他憤然離去,到外地執教。父子從此失和,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兒,在杭州組織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動緩解和父親的矛盾,帶着妻兒回揚州,但父親先是不準他進家門,後則不予理睬。過了幾天沒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後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這就是《毀滅》中所說的“敗家的兇殘”、“骨肉間的仇恨”。1923年暑假雖又回家一次,但與父親的關系仍未好轉。

這段話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朱自清父子之間激烈的矛盾,而且有助于我們理解父子矛盾的根源。表面看,父子沖突是經濟原因造成的;而實質上是自由和專制的思想鬥争造成的。經濟沖突隻不過是形式上的顯現罷了。實際内容是一個要遵循傳統文化的禮制,維護對兒子的支配權;一個要向傳統文化挑戰,追求自由獨立。因此,父親的封建家長制的壟斷與兒子張揚個性的追求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且不說後來父親不讓兒子進家門的冷酷,隻就他通過與校長的私交而支取兒子全部薪金這一做法本身來說,就是對兒子的極大不尊重,是對人格尊嚴的侮辱。這在一般人都是不能忍受的,更何況受過“五四”精神洗禮的朱自清呢?

那麼,朱自清和他父親之間的這種矛盾在他寫作《荷塘月色》的時候解決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弟弟朱國華在《朱自清與〈背影〉》一文中相關内容得到證明。原文中有這麼一段:

一九二八年,我家已搬至揚州東關街仁豐裡一所簡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卧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為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着兒子的文章《背影》,隻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從這段文字上我們可以明确地看到,朱自清寫作《荷塘月色》時,父子之間的矛盾并未得到緩解,而這一點對于生性孝順的朱自清來說,無疑是非常痛苦的。而這種痛苦應該也是造成朱自清“心裡頗不甯靜”的原因之一。

荷塘月色的主要意象(如何解讀荷塘月色的主題)3

綜上所述,《荷塘月色》的主題就是表達作者渴望超脫現實世界,對甯靜、純潔、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對自由、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者之所以要抒發這麼一種感情,既有時代的原因,也有個人家庭方面的原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