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駱賓王《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提到駱賓這首《鵝》,随便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就能背誦,其傳唱程度,在衆多詩詞裡,可謂數一數二。
而這首家喻戶曉的《詠鵝》竟然是駱賓王7歲時寫的?
相傳,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問了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着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裡浮遊,便指着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這麼小,就如此才華橫溢,讓人真是不禁汗顔呀,對比之下,還是好好背古詩吧。
通讀這首詩,這首《詠鵝》中,其實是以一個七歲小孩的眼光看鵝遊水嬉戲的神态,寫的極為生動活潑。
第一句三個“鵝”字,是詩人對鵝的親切呼喚,也可以理解為模仿鵝的叫聲。第二句“曲項向天歌”。曲,彎曲。項,就是脖子。曲項,彎着脖子。歌,唱歌。
這兩句讓人想象出,一個7歲的兒童在對鵝作詩,他指着鵝說:鵝,鵝,鵝,彎曲着長長的脖子,朝着天空唱歌。一下子抓住鵝脖子長的特征,寫出它歡叫時洋洋自得的神态。
第二句寫鵝鳴叫的神态,給人以聲聲入耳之感。鵝的聲音高亢嘹亮,一個“曲”字,把鵝伸長脖子,而且仰頭彎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長鳴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這句先寫所見,再寫所聽,極有層次。
寫完了鵝在陸地上行進中的情形,下面兩句則寫鵝群到水中悠然自得遊泳的情形。駱賓王用一組對偶句,着重從色彩方面來鋪叙鵝群戲水的情況。鵝兒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卻是綠的,“白”“綠”對照,鮮明耀眼,這是當句對;同樣,鵝掌是紅的,而水波是青的,“紅”“青”映襯,十分豔麗,這也是當句對。而兩句中又“白”“紅”相對,“綠”“青”相對,這是上下對。這樣,回環往複,都是對仗,其妙無窮。
在這組對偶句中,動詞的使用也恰到好處。“浮”字說明鵝兒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動不動。“撥”字則說明鵝兒在水中用力劃水,以緻掀起了水波。這樣,動靜相生,寫出了一種變化美。
簡簡單單幾句話,就把鵝在水面上的狀況描寫的生動活潑,讓人過目不忘。
讀者們,關于這首“詠鵝“,你有哪些想法和見解呢?如果喜歡本文章,歡迎轉發收藏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