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如果發現孩子對某個問題已經形成比較頑固的看法,難以通過簡單的講道理的方式教育說服,我們就可以通過技巧性的反诘式提問,一點點攻破孩子的心門。
反诘式提問能夠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意識到自己在思想上存在的錯誤,并能夠自然而然地轉變思維,因而能夠達到說服教育的效果。
在下面的這個案例中,一位爸爸就利用了一連串的反诘式問題,一點點引導孩子的思路,讓孩子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偏頗的,并能夠主動承認錯誤:
馬先生的女兒剛上小學二年級,新學期學校換了一位語文老師。一個月過去了,馬先生發現女兒的語文成績退步得十分嚴重。
上學期期末女兒在語文考試中得到了97分的好成績,可開學的幾次小測驗成績都不好,有一次課堂考試竟然隻考了86分。
看到這種情況後,馬先生和妻子都非常着急,妻子性子比較急,對女兒訓斥了一番,說她不用功、不努力,女兒委屈地哭了起來,一邊哭還一邊說:“我就是不想上語文課!”
馬先生覺得這樣做不是辦法,他想和女兒好好地談一談,恰好他剛剛讀過有關“反诘式提問”的書籍,便決定把這種提問技巧用在給女兒做思想工作上。
在一個星期天,馬先生先是帶女兒去她最喜歡的遊樂場玩了大半天,回家之後,他看女兒心情不錯,就用閑聊的語氣對她說:“咱們開個‘小會’好不好?就隻有咱倆,媽媽不參加!”
女兒覺得很有意思,笑着點點頭。
馬先生趁機問女兒:“我發現你的語文成績有點下滑,能告訴爸爸在學習上遇到什麼困難嗎?”
女兒皺着眉頭回答:“我不喜歡新來的語文老師。”
馬先生有點吃驚,但他不動聲色地繼續提問:“為什麼呢?能和我講講發生了什麼嗎?”
女兒想了想,說:“老師不喜歡我,有一次還當着全班同學批評我。”
馬先生點頭道:“那你知道老師為什麼批評你嗎?”
女兒不好意思地說:“因為我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背誦課文,上課時背不出來……”
馬先生笑了:“原來如此,那其他同學背不出課文,老師會怎麼做?”
女兒似乎有點明白了,她點頭說:“老師也會批評他們,不是隻批評我一個人。”
馬先生用鼓勵的語氣問:“那你覺得怎樣做才能讓老師不批評你?”
女兒思索了一陣,說道:“我會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等老師抽查的時候,就不會‘卡殼’了!”
馬先生知道女兒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欣慰地摸摸她的小腦袋,表揚道:“你說的太好了!你要是能流利地背誦課文,老師肯定會更喜歡你,你說對嗎?”
女兒笑了起來:“對!我這就去背課文!”
馬先生在說服女兒的時候,有沒有講一些空洞、乏味的大道理?有沒有用直白的語言直接指斥女兒不好好複習功課的問題?
當然沒有!因為要是那樣的話,就不可能産生這麼理想的教育效果了。實際上,在做這段對話的時候,馬先生幾乎沒有使用一個陳述句,而是用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女兒的思維,讓她不要再逃避自己身上的問題,最終,她在馬先生的幫助下,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
這就是“反诘式提問”的妙處,這種提問技巧,也被稱為“诘問”:就是向對方提問後,認真傾聽對方給出的答案,然後快速分析其中存在的錯誤或矛盾之處;
接下來可以由此入手設計問題,讓對方發現自己的想法是不準确的或不切實際的,同時對方也能夠自動去思考該怎麼改變這種情況。
“反诘式提問”,可不是簡簡單單地“反問”孩子
說到“反诘式提問”,有的朋友可能會把它與“反問”相混淆。事實上,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提問技巧,能夠起到的效果也很不一樣。
1.兩種提問技巧的語氣不同
反問的語氣一般比較強烈,常常是把陳述句轉換成問句,以起到加強語氣、發人深省的效果,有時反問的語氣過于強烈,還能夠起到一種譴責性的語言效果。
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這兩個句子:
- “你不應該不做作業。”
- “你怎麼能不做作業呢?”
前者為陳述句,後者為反問句,顯然反問句更能表現出家長生氣的心情和對孩子的責備之意。
但反诘式提問的問句卻并非如此,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就能發現,爸爸在提問時語氣始終是溫柔的、随和的,孩子在回答爸爸的提問時也不會有太多的心理壓力。
2.兩種提問技巧的結果不同
反問句一般并不需要對方做出回答,因為答案其實已經包含在問句中了。比如一位媽媽問孩子:“才考了這麼點分,你好意思嗎?”(隐含的意思其實是“你考了這麼點分,真丢臉”)
這樣的問句孩子是沒有辦法回答的,媽媽其實是在表達自己的不滿,也不需要孩子回答什麼。不難想象,這樣的反問句一出口,其實就已經将雙向溝通的渠道堵死了,孩子會感到很難過,自尊心很受傷害,而媽媽也很難再打開孩子的心門,和孩子好好談一談提高成績的問題。
反诘式提問的結果則完全不同,“反诘”帶有引導性,是發現了孩子的問題卻不直接進行批駁,而是用問題引導孩子去思考,再由孩子自己來産生有價值的答案。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心門是對家長完全開啟的,不會産生抗拒心理。家長也能夠從孩子口中聽到更多自己關心的信息,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更加富有導向性的問題,因而說服教育的效果會特别明顯。
由此可見,與反問相比,反诘式提問要複雜得多、巧妙得多,對于父母的溝通藝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過我們也不必對這種方法望而生畏,事實上,掌握了組織提問體系的技巧後,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成為高明的提問者。
下面,就讓我們來具體地學習一下“反诘式提問”吧!
運用蘇格拉底的提問思維,組織一次“反诘式提問”古希臘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名叫蘇格拉底,他也是一個最善于進行反诘式提問的智者,曾經用這種提問技巧幫助過很多人形成正确的認識,以下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有一天,蘇格拉底正在家中休息,一位老朋友突然前來拜訪。
這位朋友是個喜歡辯論的人,他和蘇格拉底為“什麼是勇敢”的話題讨論了起來。
性情爽直的朋友用豪爽的語氣說:“所謂勇敢,就是在戰場上不怕犧牲、勇猛向前。”
蘇格拉底認為朋友的觀點有失偏頗,但他并不打算直接指出這一點,因為他知道朋友性格比較固執,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服。
所以他動腦想了想,決定用反诘式提問引導朋友自行思考,他是這樣問的:“譬如說實力懸殊的兩軍對壘,實力弱的一方打算先撤退,他們在敵人的嘲笑聲中‘逃走’了。可沒過多久,敵人竟發現他們繞到自己身後發起了突然襲擊,最後這支弱小的軍隊取得了勝利,你覺得他們能否稱得上‘勇敢‘?”
朋友吸了口氣,說道:“哎呀!我沒考慮到還有這種情況,他們當然很勇敢。”
蘇格拉底并沒有笑話朋友,而是繼續引導他:“我覺得可以對‘勇敢’重新定義一下,你看呢?”
朋友思考了一番,說道:“那麼‘勇敢’可以被定義為永不言棄,不達目的不罷休。”
蘇格拉底覺得不太滿意,又一次提問道:“說到永不言棄,我聽說河邊有人不慎落水,此時恰好有兩個男子經過,他們都毫不猶豫地跳入水中去救人,然而他們一個善遊泳,另一個卻是‘旱鴨子’,可他們兩人都不肯放棄,一定要救到落水的人,你認為他們倆誰更勇敢?”
朋友完全呆住了,半晌才說:“這不對啊,不會遊泳卻下水救人,這不是勇敢,而是蠢笨,看來我對‘什麼是勇敢’的認識還很不全面,還要麻煩你多多對我指教了……”
看完這個案例後,我們會發現它與本文開頭“馬先生教育女兒”的提問技巧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發現了對方的看法存在錯誤,卻不着急立刻糾正,而是針對這個錯誤設計出問題,進行層層推進的反诘式提問。
最終,對方會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全面的,并會傾向于修正和完善這些想法。
也就是說,在進行反诘式提問時,切忌直白的“否定”和主觀性過強的“灌輸”,我們不應當代替對方去思考,而是要讓對方的思維時刻保持在活躍狀态,這樣才能夠逐漸導出新思想、新觀點。
而這,恰好與蘇格拉底的經典名言相對應:
“問題就是助産士,她能夠幫助新思想的誕生。”
掌握了“反诘式提問”的精髓後,我們可以嘗試用蘇格拉底的思維來組織提問:
第一步:提出針對性問題
這一步常常被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但事實上卻并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要去“諷刺”孩子、挖苦孩子,而是要盡力發現孩子的看法中不正确的部分,然後設置一個問題或多個問題,專門針對這個部分不斷地發問,讓孩子無法回避,隻能正面回答問題。
比如孩子說“老師不喜歡我”,這時候不要去否定孩子的看法,而是可以問他“你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感覺?”“之前發生過什麼事情讓你覺得老師不喜歡你?”
第二步:逐步澄清觀念
孩子會對我們提出的問題給出答案,我們可以用問題點醒他們的思維,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想法并不準确。
比如可以通過一問一答讓孩子發現“老師并不是不喜歡他,而是對他不認真完成複習工作的态度不滿意”、“老師的好惡也沒有特别針對性,不是刻意為難哪一個孩子,而是會批評所有态度不端正的孩子”。
如此一來,孩子錯誤的觀念就能夠逐漸澄清了。
當然,有時候孩子的想法比較複雜,簡單的兩三個問題不一定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所以我們還要多一點耐心,要像蘇格拉底一樣進一步設置新的場景,啟發孩子深入思考,使他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準确。
第三步:鼓勵孩子自己得出結論
經過了前兩步後,孩子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此時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自行得出正确的結論,而這也是反诘式提問最為關鍵的地方。
我們可以像馬先生一樣,提問孩子類似的問題,如“你覺得你應該怎麼做才能改變現狀?”
孩子就會自己去考慮解決方法,而不需要我們費力地耳提面命。而且因為方法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所以他們在執行時遇到的困難會更少,态度也會更加堅決。
需要指出的是,在三步走的反诘式提問中,我們必須時刻注意溝通的方向,務必要讓所有的問題都緊貼我們的教育目标,切勿天馬行空地胡亂提問,否則就無法較好地引導孩子的思路了。
注意提問細節,“反诘式提問”的效果更加理想
為了讓反诘式提問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在和孩子進行提問溝通時,我們還應把握好以下這些細節:
細節之一:提問前先建立一種利于平等溝通的氛圍。
反诘式提問之所以能夠奏效,是因為這種提問技巧能夠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一種平等交流的氛圍,使孩子認為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因而他們會傾向于發表自己隐藏在内心深處的話語。
為了更好地營造這種氛圍,我們在與孩子對話前,務必要做好這幾點:
- 對自己進行情緒調節和心理建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若心情焦慮、煩躁、憤怒,都不适合對孩子進行反诘式提問。
- 選好安靜的提問環境。反诘式提問需要問答雙方都要集中精神,不可分心,所以提問前宜選擇比較安靜的、私密的空間,并要提前與家人說好,不要随意進來打擾,也不要在問答期間接打電話。
- 定好恰當的提問時間。孩子心情放松的時候,父母最容易打開他們的心門,所以我們可以像馬先生一樣,先帶孩子出去玩一會兒,但不要讓他們太過疲憊,之後我們就可以與孩子展開一場提問對話了。
細節之二:在孩子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傾聽。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對話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打斷孩子,不肯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語,這樣的做法對于反诘式提問來說可是大忌。
因為我們隻有徹底聽清楚孩子要表達的意思,才能發現他們認知上的偏差在哪裡,也才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
不僅如此,專心傾聽還會讓孩子有一種被父母尊重、重視的感覺,所以他們在回答問題時也會變得更加積極、熱情。
因此,認真傾聽是十分必要的,絕對不能打半分折扣,而且我們在傾聽時最好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 集中注意力,傾聽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切勿心不在焉。
- 放松身體,蹲下身子,平視孩子的眼睛,再略微向孩子展開雙臂,好像在做“擁抱”的動作,這會讓孩子感覺更加安全。
- 一邊聽一邊給予積極的回應,比如可以點頭、微笑,或是拍拍孩子的小肩膀,讓他們更加自信。
細節之三:學會捕捉孩子的言外之意,問出更有效的問題。
對于孩子給出的答案,我們要邊聽邊分析,不要隻局限于話語的表面含義,因為幼小的孩子表達能力可能還不成熟,可能沒有完全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而年齡大的孩子又常常會有些顧慮心理,擔心說錯話會引起我們的不滿。
所以我們不光要會提問,更要會聽“弦外之音”,才能讀懂孩子的未盡之意。
而這些言外之意可以從孩子的表情、微動作中去發現。這一點就需要父母平時對孩子多多觀察和了解了,這樣才能發現孩子的回答是不是他們全部的、真實的想法。
細節之四:隐藏自己的态度,不要急于評判。
“反诘式提問”是不能直接給孩子提建議的,而是應當通過持續發問引導孩子自己找答案、下結論。
因此,在整個提問過程中,我們都不應當直接流露出自己的态度,比如不能馬上對孩子說“你說得對”或“你說得不對”,這樣隻會影響孩子的自主思考,所得到的結論是“誘導性”的結論,那就失去了反诘式提問的意義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要耐住性子,不要急躁,不要着急點評,才能夠避免誘導孩子的思維。
總之,在孩子固執己見,父母怎麼說都不聽的時候;在父母已經對孩子用遍了各種教育方法,卻看不到什麼明顯改善的時候;不妨來試一試這種“反诘式提問法”吧,相信一定會帶給你驚喜的效果!
我是【親子育兒堂】,一個40歲的寶爸,有一個8歲的女兒,非常榮幸和您一起分享我的育兒經驗。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轉發、點贊支持我吧,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十一中秋節,我們在民和七裡寺花海等你哦!
,
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