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迅速走向壯大。到了嬴政在位的時代,秦國一國的實力已經可以跟山東六國相抗衡了。彷佛是老天注定要由秦國統一全國,這時候的秦國不但在實力上遠超列國,其文臣武将也是人才輩出。因而,在一代雄主嬴政的率領下,秦國策動了統一六國的戰争。
從已有的記錄來看,秦發動統一戰争的時候應當是公元前231年,直到公元前221年才完成終極的成功。在這10年的中,秦國先後将韓、趙、魏、楚、燕、齊這六個國度衰亡。那末秦滅六國之戰為何把齊國放在末了呢?
我們首先來看看秦國發動統一天下戰争的次序。秦國滅六國的進程中,并不像我們以為的那般輕松。為了獲得這場戰争的勝利,在嬴政登基後,他就與其諸多大臣開始了邃密的規劃。經過嚴密的策劃和多方讨論,最終決議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統一思想後的秦國,很快集中力量将韓國滅去,又在同一年将趙國亡國。
秦滅六國順序
秦決定第一步就滅韓國,不單單是由于在地理位置上,韓國正好卡在秦國東進的路上,還因為韓國自己部隊中的兵士在諸國中算不上強大,但其兵器裝備卻極其精巧。按照《戰國策·韓策一》的記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軍隊制式軍劍也很尖銳,可以“陸斷牛馬,水截鹄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如果韓國被秦國如不趕早滅亡,在諸國結合後,足以為聯軍供給大量精良的武器,是秦國得心腹之害。
而第二個滅國的趙國則是将秦完成統一大業舉行到了最重要的一步。往日,《史記·趙世家》記載:“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講的是趙國名将李牧,帶領着趙國軍隊,在面臨強大的秦國時,絲毫不懼。他領導下的趙軍,來去如風,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靈活的優勢,先給攻打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在将秦軍逐出趙國境内後,絕不戀戰,迅速撤退。
趙軍在李牧率領指揮下,頻頻勝利。但不幸的是,趙王遷最終被秦的反間計所利誘,免了李牧的官職,失去了李牧的趙國被迅速滅國。秦國赢得很僥幸。
電視劇《大秦賦》裡的李牧
以後的魏國、楚國,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被秦國打斷了脊梁。在秦國雄師壓境的環境下,迅速亡國,毫無還手之力。固然秦國滅燕國也是輕而易舉,但燕國仍做了最後的抵擋。燕太子丹就策劃了名垂萬古的“荊轲刺秦王”。
最後到了齊國。這時的齊國已經不是在齊桓公時期的霸主,齊國在經過内亂,特别是田氏成為國君後,國力大不如前。之後,秦國履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将實力規複了些的齊國麻木、迷惑了。
《大秦賦》齊王投降畫面
齊國地處山東半島,秦國和齊國中心隔着韓魏,要搞遠交近攻,必定要先打交界的國家,即韓國、魏國、楚國、趙國,随後是燕國和齊國,齊國離秦國太遠,所以放在最後。因此齊國最後被滅并不是因為齊國有着何等強大的實力,而是秦國的國策使然。
所以說秦滅六國有僥幸的成分,但也是曆史的必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