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被後人譽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他早年貧賤,困于農耕。性格豪放,不拘小節,時常開罪于人。二十九歲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三十九歲獲罪被谪嶺南。三年後北歸。五十歲谪遷潭陽郡龍标尉。安史之亂發生後,無奈還鄉,被刺史闾丘曉所殺。他與李白、高适、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也算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在盛唐七絕的成型、推廣上,他和李白兩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雖然,他的名氣不如李白大,但論貢獻,他遠遠大于李白。他的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芙蓉樓送辛漸》、《閨怨》、《采蓮曲》、《塞下曲》等。
《出塞》
今天複習王昌齡的《出塞》,原文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的大意是:秦朝時期的明月,漢朝時期的邊關,依舊還在。守邊禦敵,鏖戰萬裡的将士們,至今尚未歸還。隻要如今仍有像守衛龍城的飛将軍李廣一樣的将領,長期駐守邊關。就絕不會讓匈奴度過陰山,南下牧馬。
這首《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争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這首《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太有名了,它被明代大詩人李攀龍認定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而到了後來楊慎編選《唐人絕句》時,将這首詩排為“全唐第一”,其實,就算放在現代,讀過唐詩的人,這一首,算是“必背”一類的,不分老幼,人人會背的。
這首詩雖然隻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融情入景,把複雜的内容熔鑄在四行詩裡,深沉含蓄,耐人尋味。整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整首詩既有對長期戍邊士卒的同情,又流露出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從大局出發,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着深深的愛國激情。在字句錘煉上,并無驚豔之處,隻是把看似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關鍵的地方,體現了王昌齡高超的藝術造詣,也充分體現了詩歌之美。
2021年5月13号
《芙蓉樓送辛漸》
今天複習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原文如下: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顧名思義,這首詩是王昌齡為送别一個叫辛漸的好友,而作的一首送别詩。據資料介紹,當時,王昌齡為江甯丞,他和辛漸是至交。這次辛漸拟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陪他從江甯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首詩是二人在“芙蓉樓”離别時所寫。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前天晚上,我們結伴而行,從江甯來到吳地,在芙蓉樓為你餞行的時候,冰冷的秋雨,灑滿江天,水天相接,迷迷蒙蒙。天剛蒙蒙亮,我依依不舍地把你送走,我們久久的揮手告别,直到再也看不到你遠去的背影,隻留下楚山的孤影,還有一個孤零零的我。我的好朋友,你去吧!我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重回故鄉。哪天,你回到故鄉洛陽,如果有親朋好友向你打聽我的情況。你一定要轉告他們,我的一切都好,我還是原來的我,我的心就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從未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綜觀王昌齡的這首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深邃,韻味無窮。總的來說,這是一首意象很美的詩,最後7字“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千古名句,人人皆知。正常來說,托人帶去的口信,以報平安居多,如岑參的“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王昌齡為何偏偏要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的操守和信念呢?前面提到,此時的王昌齡是被貶官的。古時候,被貶谪的官員,最艱難的并非生活上的困苦,而是精神上的折磨,有些人會因此一蹶不振。這裡,王昌齡能夠說出“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說明他的精神狀态依然是昂揚向上的。因此,傳達冰清玉潔的操守和信念,就要比任何相思的言辭,更能表達王昌齡對洛陽親友的一片深情。
2020年12月21号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