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12:25:24
引言

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曆史中,朝代更叠,興衰交替,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風貌與氣節。繁華如漢唐,灑脫如魏晉,厚重如明清,而如果提到元朝,人們往往隻能想到它廣闊的版圖,餘下的便隻有黑暗、血腥和野蠻了。但以史實來看,這隻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刻闆印象,一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便說:“元以寬失天下”。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1

▲元朝疆域

朱元璋是元朝的宿敵,但也是真真切切在元朝統治下生活過的人,因此他對那個朝代的評價也是相對準确的。但為何這個評價會與後人對元朝的印象相差如此之大?又為何以武興國的元朝會不到一個世紀就被明朝所取代?本文将詳細分析元朝之“寬”以及其“寬”所帶之“失”,為讀者揭示一個真實的元朝。

細論元朝之“寬”

“元以寬失天下”這句話出自《明太祖實錄》,完整的描述應該是:

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于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适宜爾”

這是朱元璋在稱帝後,對元朝失敗教訓的總結。朱元璋覺得元朝“寬仁”,但這并不是在褒獎元朝,他認為,元朝寬松是因為法律體系不夠嚴密,對違反法律的行為整治不夠嚴苛,從而導緻整個社會都處于秩序比較混亂的狀态。那麼,毀了元朝的“寬”究竟是寬在何處呢?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2

▲朱元璋劇照

1.寬刑

元朝地獄廣闊,《元史》稱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裡數限者矣。”而這些土地多數都是靠蒙古的強弓鐵騎征戰得來的,元朝的締造者們都是好戰且善戰的,由此很多人以為元朝會像那個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的秦朝那樣,有着嚴刑峻法。但事實恰恰相反,元是一個奉行“寬刑“政策的國家。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3

▲蒙古騎兵

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是沒有成文的法律的,隻有習慣法。而這一時期的蒙古習慣法的确是簡單粗暴,隻要是不符合規定的行為,不管是通奸、說謊、打群架甚至吃飯被噎着,幾乎都是處以死刑。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4

▲成吉思汗雕塑

到了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正式立法的時候,情況又大為不同。據《元史•刑法志》記載,元代的刑罰體制沿用唐宋以來的以笞、杖、徒、流、死為主的五刑制度。但其實死刑在元朝是很少執行的,因為一旦判定一個人死刑,官員也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忽必烈立下的規矩是:

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對再三,果實而後罪之。

元朝通常用“流刑”來代替死刑。元史稱流刑的定義是“謂不忍刑殺, 宥而竄于邊裔, 使其離别本鄉, 若水流而去也”,這在本質上是對死刑犯的一種寬宥。而受遼、金律法的影響,元朝還一度廢除流刑,“以徒代流”。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5

▲古代流刑

鞭笞是五大主刑中最輕的一種,但關于笞刑,元朝還有一個有趣的規定。據葉子奇《草木子•卷三》中所記載,元世宗忽必烈說:“有罪笞五十者,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減成四十七笞。”這個習慣也被元朝保留下來,作為一種來自上位者仁慈的象征。

除此以外,元朝還有一些“恤刑”,是對弱勢群體的體恤。比如家有父母年邁的獨子,即使犯了死刑也會被放回去贍養父母,隻是行動會受到監管。比如“諸年老七十以上, 年幼十五以下, 不任杖責者, 贖。諸罪人癱笃殘疾, 有妨科決者, 贖”。

但在當時的背景下,剛剛“國破家亡”的南宋遺民們不會領情,而刑法的威懾力又會因此削弱。也無怪乎明代名臣宋濂會認為:“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6

▲明代宋濂畫像

2.寬言

從某些方面來看,元朝和後來的清朝是非常相似的。二者都是起源于能征善戰的草原部落,統一之後由草原發起進攻,最後入主中原。元朝是在成吉思汗時打下基礎,到忽必烈時正式稱帝。清朝是在努爾哈赤時打下基礎,到皇太極時正式稱帝。

一個隻有幾十萬的民族要統治漢族,建立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無疑是項艱巨的挑戰。在好多對元朝并不熟悉的人的印象裡,元朝的統治者們大概和清朝一樣,會嚴格采取思想控制,對漢人采取“一邊哄一邊打”的政策吧?但事實恰恰相反,元朝建國後,對于讀書人采取的是“既不哄也不打”的措施。事實上,元朝從來沒有過“文字獄”,給予了這些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讀書人們絕對的言論自由。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7

▲古代讀書人

說到這裡想必就有人會反駁了,元朝不是史上最不尊重讀書人的朝代嗎?隻能說是後人狹隘了,很多人都聽說過“七盜八女昌,九儒十丐”的說法,并據此認為元朝統治者将職業劃分為十等,讀書人的地位隻比乞丐略高一點,但是這句話的出處卻沒有人曾細緻的考究過。

這句話最早見于宋末元初,南宋官員謝枋得的《疊山集》和南宋儒生鄭恩肖的《南村綴耕錄》。而這兩個人都是堅定的反元人士,謝枋得更是為了表示對南宋的忠誠最後絕食而亡,二個人的立場決定了他們對元朝的評價并不客觀。并且《疊山集》中也提到所謂的“九儒十丐”不過是“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對讀書人的挖苦,并不是官方正式論調。但這句話卻因為其獨有的“憤世”情緒而廣為流傳,最終導緻了人們對于元朝關于讀書人政策的誤解。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8

▲古代官員

元朝讀書人的地位高嗎,确實不算太高,畢竟那些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貴族們是不可能像漢人那樣重視教育的。但元朝讀書人的地位低嗎?似乎也沒那麼低。元代科舉始于元仁宗延佑二年,終于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共計五十一年,其中有六年因奸相伯顔擅權中斷,科舉持續時間共四十五年,開科十六次,共取士一千二百人左右。

并且,即使在科舉制度終止以後,元朝的下層官吏也大都是由讀書人選拔而來。元人陶安說:“朝廷以吏術治天下,中土之才積功簿有緻位宰相者。時人翕然尚吏,雖門第之高華,儒流之英雄,皆樂趨焉。”由此可見雖然元朝上層社會被蒙古貴族壟斷,元朝到底還是給讀書人留了一席之地的。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9

▲基層官吏

不僅如此,元朝還是古代中國曆史上思想和言論控制最寬松的朝代。在元朝,那些諷刺現實的雜劇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宮廷上演,那些批評元朝的著作都能流傳下來,那個寫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張養浩也依舊得到重用。

再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一個叫梁棟的南宋遺民被告發,揭發者說他利用皮裡陽秋的詩文诽謗朝廷,層層上報,層層審核,最後禮部的回複是:“詩人吟詠情性,不可誣以謗讪。倘使是謗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更有漢人在元朝吃敗仗的時候,明目張膽地寫文“慶賀”,感謝對方,元朝的統治者們也隻是一笑置之。

3.寬權

縱觀中國古代史,有兩個矛盾是貫穿始終的: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秦漢以來,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們幾乎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削弱直至取締相權。因此,中國古代政治的趨勢就是,權力不斷向君主集中。但到了元朝,卻發生了一個奇妙地轉折,原本已經削弱的相權急劇反彈,就像一個重症患者的“回光返照”,而皇權卻處于弱勢地位。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10

▲元丞相阿合馬

元朝的版圖很大,這對統治者而言,是優勢也是挑戰。當時的蒙古人總共才三十萬左右,絕大部分都是對外戰争中對主力部隊。而當發現這個國家不再需要征服而是需要管理的時候,這些人就遇到了困難。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去支撐一個龐大的政治系統,而又不敢把權力交給對他們尚有敵對情緒的異族人。而且複雜的政治系統對這個粗犷的草原民族來說,實在是麻煩。怎麼辦呢?隻能精簡機構。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11

▲蒙古軍隊

于是忽必烈就幹脆廢除了三省六部,中央隻設一個中書省。中書省的長官叫中書令,通常由皇太子兼任,但不負責具體事務,就是虛職。但中書令下面的左、右丞相有實權。地方設“行中書省”,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元朝行省制。

行省制度是元朝的一大創舉,加強了中央和地方的聯系,因為元朝的行省不僅僅是地方行政機構,還是中書省的外派機構。也就是說,行省政府的财政支出,不是直接從地方納稅,而是由中書省統一撥款的。這樣一來,就導緻丞相的權力非常大,可以直接控制行省。到後期甚至丞相能決定由誰來繼承皇位。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12

▲元朝行省劃分

除了皇權對相權的讓步,元朝政治還有一個特征,就是貴族勢力特别大。傳統的“九十五戶”長期壟斷元朝貴族階層,甚至連皇帝都不敢觸犯他們的利益。《元史》記載:

1295年,元成宗即位,本于慣例,厚賜諸王,驸馬,所謂賜金一者,加四為五;銀一者,加二為三。

元朝的慣例就是每一次新君即位,都要大肆封賞貴族,導緻國庫常常入不敷出。也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歸根結底,這種現象出現是因為元朝的統治者們保持着草原的習慣,對自己的部族過于信任和倚重。

再論元朝之“寬”所帶之“失”

元失之以寬,因為元朝的統治者們一直以為,兵強馬壯,強弓鐵騎就是最大的道理。他們覺得隻要滿足了這一條,其他的都不是大問題。可他們不知道,幾十年以後,他們引以為傲的武力,也隻能是強弩之末罷了。

1.寬言——失之以文教不興

前文提到過,元朝讀書人的地位雖然還可以,但蒙古的貴族階層重視文化教育的極少。因為蒙古當時自己的文化并不繁榮,但又傲嬌地不想接受漢人的文化。這樣的結果就是,元朝的上層放棄了話語權,關于元朝的第一手資料極少,正面評價更是鳳毛麟角。我們對元朝的認識大都來源于《元史》,《元史》畢竟是明朝人寫的,難免會因為個别立場而對元朝有所抹黑。而因為不制約言論,元朝的民間“黑料”倒留下不少。可憐曾經的泱泱大國,竟沒能給自己留下隻言片語,以至于後世連“殺頭胎”“初夜權”這樣的“故事”都編撰出來了。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13

▲元史

元朝的統治者對那些不利于元朝的言論,甚至一些煽動民意的活動都不加制約,不排除有民族性格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應該是他們對武力過于崇尚。他們隻知道鐵騎能服人,卻沒聽說過“衆口铄金,積毀銷骨”。有人說,要人心齊,要麼就讓絕大部分人都滿意,要麼就讓不滿意的人都閉嘴,顯然元朝沒有做到第一項,也沒有去做第二項。

2.寬刑——失之以刑罰不中

上文提到,元朝是一個“寬刑”的朝代。我們反對嚴刑峻法,但也不贊同對危害社會的行為放縱。元末貧富差距加劇,類似于朱元璋這樣的家庭,沒有耕地,食不果腹。而法度松弛,又出現了“是時,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寬縱,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的社會怪象。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14

▲元末貧民被官吏逼迫

當犯罪成本比生存成本還低的時候,誰不想去做呢?“至元”雖名為盛世,但僅在“至元二十年”一年,江南各族人民起義凡兩百餘起,至元二十六年更增至四百餘起。在這前後,還爆發了廣州歐南喜、黎德和福建黃華、鐘明亮等人領導的幾次規模較大的起義,這一切的原因在于法不嚴密而導緻刑罰無用。

3.寬權——失之以君權不振

君權至上向來被視為是專制和封建落後的标志,那麼在這個君權衰微的朝代又如何呢?據史料記載,元朝“四方之士,荟萃于一府,相與共理官政,上下其議論,贊畫其謀猷,相資以德,相尚以義。”聽起來似乎挺美好的,但如此局面形成的原因卻是,相權淩駕于君權之上,再加上四大汗國,貴族們都很強勢,相形之下,君主倒成了最弱勢的一方。

這樣的決策方式極大地降低了決策效率,以緻明朝大軍軍臨城下時,元朝的統治者們還在為戰俘的處置問題争論不休。其實一個國家也好,團隊也好,做最終決定的隻能有一個人。權力需要分權制衡,但一定要分清楚,一件事情隻能一個人拍闆,其他人建議,不然就會導緻整體決策能力的下降。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15

▲群體決策需要有一個決策者

元朝從忽必烈開始算,隻有98年,卻經曆了11位皇帝。其中元世祖忽必烈本人在位時間31年,剩下十位,差不多每隔三五年就會有一個皇帝離奇死亡。元朝沒有成熟的繼承制度,所以傳位的過程非常混亂。在一個個英年早逝的皇帝背後,其實是激烈的權力争奪。這種情況下,君主天天要擔心自己何時性命不保,哪還有決策能力?

元朝的統一與滅亡筆記(元以寬失天下)16

▲忽必烈蠟像

況且,頻繁地更換皇帝,對于封建社會的統治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每一次改變,都會導緻劇烈的局勢動蕩。清朝之所以有盛世,就是因為康熙、雍正、乾隆都很長壽。在沒有民主選舉的情況下,遇到一個明君,并且能長期在位,就是最好的選擇。

反思

元朝以武興國,武力崛起過程中存在着血腥和殺戮,因此繼任的元朝統治者希望以寬松的法律來收複民心。但是事與願違,由于法律體系的不嚴密,“寬刑”不僅沒有成為元朝降服人心的工具,反倒給宵小之輩以可乘之機,導緻社會秩序失控。要說元朝真的很差勁嗎?其實也不見得,否則怎麼會有馬可波羅筆下那個讓歐洲人神往的美麗國度呢?曆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為回望這段曆史的人總能驕傲地指點江山,而身處潮流中的人卻總是萬般無奈。

參考文獻

《元史》

《草木子》

《元史》

《元代刑罰制度初探》

《明太祖實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