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和《借東風》這兩個故事中都有一個人物的參與,除了諸葛亮就是那個是不破計謀的魯肅,每每都需要經過别人點撥,才能恍然大悟。
在整個“赤壁之戰”中,目光早就被諸葛亮和周瑜兩位高人“鬥法”所吸引,而一旁耿直的魯肅卻束手無策,隻能在二人之中來回周璇,在苦苦哀求之下,才能勉強維系孫劉雙方的盟友關系。後來更是因為電視劇和小說的渲染,使魯肅厚道質樸、愣頭愣腦的的形象固化,他的出現總會博人一笑。
三國演義中魯肅的形象可以笑談,但從正史來講,魯肅的主公孫權還有《三國志》的作者,似乎都沒給魯肅一個更加客觀的評價。
呂蒙死後,在孫權與陸遜詳談之餘評價周瑜和魯肅二人之時,孫權曾說魯肅的正能量兩件事,一件就是他曾向自己讨論過自己帝王大業的走向,第二件事情就是,他反對張昭等人提出的投降一說,還勸說孫權及時将周瑜召回對抗曹操。但孫權同時也說過魯肅的兩件錯事:一就是勸說孫權借荊州給劉備。這件事時候孫權十分後悔,并且覺得是魯肅的錯誤。第二件事就是劉備派關羽鎮守荊州後,魯肅又對孫權說,我們做的是帝王大業,隻驅除對我們有威脅的,關羽不足為患。孫權認為魯肅對自自己說了大話,不僅然自己失去了荊州,更從項羽的手中收不回。所以在孫權眼裡,魯肅的能力既比不上周瑜,更比不上呂蒙。
《三國志》的作者認為, 孫權之論, 優劣允當,這句話幾乎也演變成了日後對魯肅的定論。孫權看不上魯肅,是因為魯肅主張的外借荊州,他本身是不滿意的,并且後來也沒能取回荊州。這種不滿意就好像當代職場中你未能完成老闆交代的任務一樣。所以,孫權對魯肅有點看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為叙述客觀的史學家陳壽,他對魯肅這樣同樣也是這樣的評價,未免讓人覺得差強人意。陳壽作為西晉時期的儒生,也是有思想的弊端的,就是在分析和評價曆史人物的時候,更多考慮處世态度而非處世方式。因此陳壽可能也錯誤的評價了魯肅。細讀曆史,對魯肅更公正的評價應該是一個有大智慧和宏才大略的豪傑人物。魯肅的大智若愚,恐怕有着連諸葛孔明和周瑜都不曾具備的忠厚。
赤壁戰之前,曹操大兵壓境,以張昭為首主戰派在朝中占據主導地位。魯肅對孫權進言說,如果我現在投降,從興許還能給我安排個小官,混幾年也能當個郡守。但主公朱若你投降後會怎樣呢?可見魯肅說話誠懇,字字肺腑。他并不召集展望自己的前程,卻一直挂念着自己主公孫權的命運,這是他的忠厚之處。
魯肅聽說劉表死時,曾對孫權說,荊州與我國接壤,地理形勢險要、堅固,方圓萬裡土地肥沃,百姓殷實富裕,如果現在占有它,那這就是開創帝王事業的資本。這段話既闡述了荊州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更說出了荊州在政治山的重要意義。魯肅又說,現在劉表剛死,他的兩個兒子就不和,軍隊中的那些将領,有的擁戴劉琦,有的擁戴劉琮。劉備是天下的豪傑,因為跟曹操有仇,所以寄居在劉表那裡,但劉表因嫉妒他的才能,卻不重用他。魯肅客觀的分析了荊州内部的矛盾,并指出了還是有取荊州的可能性。後來,魯肅向孫權提議出使荊州和聯合劉備拒絕曹操的提議,被孫權采納。正是因為魯肅抓住了孫權想成大業的心理,所以在談論國家大事時,言語不誇張,語調平和誠懇,這也體現了他的忠厚。
在魯肅出使荊州時,與正在逃亡的劉備在陽長坂相遇。魯肅得知劉備準備投靠蒼梧太守吳臣時,這樣勸說:吳臣本來就糧食少,士兵也少,都不能自保的情況下,怎會收留你?我為你獻一計,不如您派遣心腹去讨好東吳,聯盟共創大業。但是您現在打算投靠吳臣,吳臣是個平庸的人,又處于偏遠地區,很容易被人吞并,能依靠嗎?魯肅站在劉備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的為劉備着想,從利害關系上分析,以真成打動了劉備。這也體現出來魯肅的忠厚。
赤壁之戰勝利後,魯肅回來,孫權親自迎接他。他表現的病沒有那麼高興。魯肅說:如果我是北上平定天下的話,這才值得高興。魯肅在赤壁立大功時,沒有居功自傲,還将完成主公孫權的天下大任當己任為,這也體現出魯肅的忠厚。
赤壁之戰後,魯肅主張将荊州借給劉備,又謹慎處理與鎮守荊州将士關羽的關系。魯肅做這一切也都是維護孫權與劉備的結盟。而魯肅的計謀确實給江東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帶來了莫大的好處。魯肅事事以大局為重,即使自己的主公誤解,也無所畏懼,這也體現了魯肅的忠厚。
魯肅明明有才幹,但在他帶兵的十七年裡,卻沒有真正的打過仗。他把有限的時間都拿來練兵,為孫權的大略做準備。也正因為魯肅時常練兵,奠定基礎。吳國才得以在222年,陸遜的帶領下于夷陵之戰中大敗蜀軍。避免了亡國。魯肅一直注重長遠打算,為吳國的發展更是深謀遠慮,這更體現了的忠厚。
不幸,魯肅與217年病死。而因為孫權與呂蒙的眼光的胸襟都不如魯肅,雖打了兩場勝仗,最後卻輸掉了整個天下。後人愛掉魯肅之時曾經這樣說過,如果魯肅不死,襄樊之戰根本沒有後顧之憂
不幸的是,217年魯肅病死,由于孫權和呂蒙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魯肅,打了兩場勝仗,卻輸了整個天下。這樣曹操會急着征戰北方,曹丕也就不敢稱帝了。其實魯肅對三國曆史發展的重要性也從這裡可以看出。因為在魯肅之後,再也沒有見過像他這樣有眼見和忠厚的都督了。
魯肅死後,孫權雖忍辱負重的走過一段時間,但最後仍踏上了魯肅當時促成的聯盟道路,與諸葛亮攜手。然後曆史的大勢已定,無論諸葛亮、孫權再這麼掙紮也都不理回天,誰也統一不了天下了。縱觀三國,魯肅雖然沒有什麼大的豐功偉績,且主公後來也對他費盡心思經營的孫劉聯盟提出了否定,但這明顯是一種操之過急的評價。而後來《三國志》的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也未能幫助魯肅正名,反而認可孫權的評價,這點小編是不置可否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