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少私寡欲啟示

少私寡欲啟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9 22:10:16

少私寡欲啟示?背寫《道德經》19章,寫到“少私寡欲”時總是寫成“少思寡欲”現在通行的《道德經》大多作“少私寡欲”,但我為什麼會寫成“少思寡欲”呢?後來,查了一下資料,居然真有“少思寡欲”之說在出土的竹簡和帛書中,有的是“少私寡欲”,也有的是“少思寡欲”但流傳到現在,通行的《道德經》都變成“少私寡欲”了,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少私寡欲啟示?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少私寡欲啟示(少私寡欲還是少思寡欲)1

少私寡欲啟示

背寫《道德經》19章,寫到“少私寡欲”時總是寫成“少思寡欲”。現在通行的《道德經》大多作“少私寡欲”,但我為什麼會寫成“少思寡欲”呢?後來,查了一下資料,居然真有“少思寡欲”之說。在出土的竹簡和帛書中,有的是“少私寡欲”,也有的是“少思寡欲”。但流傳到現在,通行的《道德經》都變成“少私寡欲”了。

那麼,究竟那種說法更符合老子的本意呢?以我的體會,“少思寡欲”更符合老子的本意,而“少私寡欲”則極有可能是儒家人士對老子思想的篡改。理由如下:

第一:老子并不否認和否定“私”。《道德經》第6章,講了“天長地久”,提出了“長生”的概念(不由自主想到了當年的“長生生物公司”,名字起的頗有文化,可惜行為卻辜負了先賢的精神)最後以“非以其無私也,故能成其私”結束。老子肯定“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認為“仁義出,有詐僞”,并沒有儒家那種“天下為公”“公私分明”“公而忘私”的思想。老子最鮮明的立場是反對“人為”,即“僞”也。

第二,“少思”與老子的認識論一脈相承。老子的認識論比較獨特,不主張“格物緻知”,不認可“知行合一”。《道德經》47章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老子重視直覺感悟的重要性,主張“跟着感覺走”,認為“道”不是能夠靠人的思考來把握,而應該保持赤子之心,保持靜笃狀态,用心去把握,如果靠苦思冥想,隻會離真正的“道”越來越遠。不讨論老子的認識論是否科學,但從這個角度看“少思”比“少私”更符合老子一貫思想。

第三,從《道德經》的語言風格看,“少私”與“少思”都能夠說通,但“少思”更好。與《論語》不同,《道德經》是韻文,善用排比,對仗。《道德經》19章後三句為“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三句話講了六個主張,都使用動賓結構,第一句“見(讀作現,現示之意)”與“抱”對,“素”與“樸”對;第二句“少(減少之意)”與“寡”對,“思”與“欲”對。,“思”和“欲”都是人的主觀精神方面,前者是“思想”後者是“欲望”詞性最接近,而“私”可以理解為私利,私利就成了客觀存在的東西了,與“欲”對,雖然能說通,但和前一句風格不一樣,如果理解為“私心”,又和“欲”字有重複之嫌。

最後說一下19章第三句“絕學無憂”,此句有的版本把它放在20章之首,估計還是竹簡的順序亂了所緻。19章前半段說“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囑”,所以後面應該緊跟三句才對,如果隻有“見素抱樸,少思寡欲”兩句,明顯不完整。有的書把“絕學無憂”翻譯為“放棄學問可以沒有憂愁”也不恰當,按照句型,“絕”和“無”都是動詞,“學”和“憂”都是名詞才對。

《道德經》距今數千年,版本注解多種多樣,難免要揣摩前賢,有的可能揣摩對了,有的可能錯了。雖然如此,總比揣摩現實生活中别人心思輕松,少風險,所以,這種揣摩也自有樂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