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末,一部名為《宰相劉羅鍋》的電視劇風靡大江南北,當年由李保田、張國立、王剛幾位老師的精彩表演,以及改編于民間故事、單口相聲的喜劇情節,使得這部電視劇無論在商業還是在藝術領域都大獲成功。
該劇之所以能夠爆火,很大一部分正式因為該劇的名字“宰相劉羅鍋”這個名字的朗朗上口,而且在民間故事和相聲評書中,劉墉的形象一方面是聰明絕頂,另一方面就是官至宰相。
但實際上,這隻是清朝以來民間的觀點。無論是曆史書還是電視劇,都經常聽到宰相和丞相這兩個比較相似的稱呼,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有很多,如諸葛亮、蕭何等。
但到了清朝,即便是家喻戶曉的“宰相”劉墉,人們也幾乎不會将他與諸葛亮、蕭何等人相提并論,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要從“宰相”這一官職做一下解釋了。
丞相一職的溯源“相”這一官職,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早在先秦時期,秦國就設有“相邦”一職,到秦惠文王時期又增設左丞相、右丞相之職,隸屬于相邦之下。
戰國末期,因呂不韋亂政,秦王嬴政幹脆廢除了相邦一職,但對丞相這一官職卻完好地保留下來。秦一統六國後,李斯便成為秦帝國的第一任丞相,也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正式的丞相。
漢承秦制,丞相制度也沿襲了下來,之後經過數次改革,丞相的稱謂也數次易名為“大司徒”等,到了三國時期曹操又恢複了“丞相”一職,他自己便成了東漢王朝最後一任丞相,也就是後世常常稱道的“曹丞相”。
同一時期,蜀漢政權以漢室正統自居,也随即設置了丞相一職,由“管仲之才”的諸葛亮擔任;東邊的孫吳政權則由陸遜擔任,中華的大地上首次出現多個分割政權同時設立丞相的局面。
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政權分立、戰亂不休,中華大地上各個勢力各自為政,丞相一職進入了繁雜紛亂的時代,有時候一個政權從建立到滅亡都不曾設立一位丞相,有時候一個帝王在世時卻提拔多人為相,互相制約。
隋統一中國後,依舊沒有重設丞相一職,直到一百年後的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才重新改革官制,将尚書左、右仆射分别設立為左、右丞相,又規定“官位以左為尊”,左丞相的權力往往要高于右丞相。
宋承唐制,而元朝又吸納漢人文化制度,也于中書省置丞相,直到明朝初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在開國後仍設立丞相一職。
直到“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開始将曆代王朝的衰敗歸咎于丞相制度,于是他将自秦朝時期的丞相制度一舉廢除,并表示永不複立。
至此,延續1600餘年的丞相制度,曆經波折終于在明洪武年間,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成為隻存在于史書之上的一段過往。
宰相職位的範疇“宰”一字,在古代是指高門貴族在祭祀時,管理一切祭祀事務的管家。而“相”大多有“看”、“省視”的意思。“宰”與“相”的結合放到國家層面上來說,就是為君主思考審視事物的人、輔助處理國政的人。
其實準确地說,“宰相”一詞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官職的稱謂,而且是一種籠統的官職稱謂,丞相一定是宰相,而宰相卻未必是丞相。
丞相乃是一個國家最高的行政官員,在兩千餘年的封建王朝中,丞相的曆史就占了一千六百餘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又曆經無數皇帝,他們每個人的喜好、性格又各不相同。
一些庸碌無為、不理政務的帝王如蜀漢政權的後主劉禅,他們就會将本應屬于皇帝的政事悉數下放給丞相打理,這類君主在位時往往會出現相權大于君權的情況。
而若是遇到一個雄才大略、文武雙全如漢武帝劉徹那樣的君王,那麼丞相權力過大自然會讓皇帝感到不适,自然而然便會對相權展開打壓。
司馬、司空、司徒這些官位的出現正是皇帝本人分割相權的種種體現,而這些分割相權的官職,便可統稱為“宰相”。
一個君王隻能有一個或者兩個丞相,但他卻可以任命若幹個宰相,雖然二者地位相差不多,但宰相手裡的權力相比丞相還是要小很多。
宰相的繁雜一個原因是帝王為了分割丞相的權力,另一方面也是一個皇帝集權的體現,通過将丞相權力不斷分割達到加強君主專制的目的,甚至會出現皇帝懶政、怠政的局面。
明朝廢除丞相後,其權力便被六部和内閣分割,内閣的首輔、次輔在民間認知中都可被稱為“宰相”,清朝時期的内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也被人們冠以“宰相”的稱謂,這也正是“宰相劉羅鍋”名稱的由來。
在清末實行的新政中,仿造日本設立的内閣總理大臣,在國家官員中名義上為行政機關的首長,也常被人稱為“宰相”,但這時的内閣總理大臣早已與當初漢唐宋元時期宰相大相徑庭……
千年相權在中國曆史上,除了皇帝直接任命的丞相和宰相,還有一些特殊時期承擔相權的職位。唐朝武周時期,就曾設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職,雖無相位,但有相權,著名的狄仁傑就擔任同風閣輪台平章事,也就是說他也曾任職宰相。
到了宋代,相權被進一步分化,不僅同平章事是宰相,參知政事也在意義上成為宰相,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的主導者王安石就官至參知政事,之所以能夠推行改革措施,與其參知政事所擁有的地位和權力是分不開的。
宰相這一位置也誕生出諸多遭後世唾棄的奸臣,同樣在宋朝,參政知事一職就曾由奸臣秦桧長期占據此職,對内殘害忠良、剝削百姓,對外割地賠款、屈服納貢,成為千百年來奸臣最為典型的代表。
随着宰相不斷增設,丞相一職到宋朝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有宋一朝能讓後世真正記住的丞相恐怕也隻有開國丞相趙普一人。
到了明朝,朱元璋将丞相一職徹底廢除後,内閣中的首輔、次輔便逐漸成為相權的代理人,著名的賢臣楊士奇、于謙、張居正都曾任職大明朝的内閣,并坐上了首輔一職;同樣也出現過諸如嚴嵩這樣的一代奸相。
在曆史中丞相往往可以直接指代某一個人;而宰相則隻是掌握最高權力的人的代名詞,并不局限于個人。
如果用辯證方法來解釋的話,皇帝将國家大權交給一個人管理,這個人便是丞相,如果交給一群人管理并且分化着丞相的權力,這群人便是宰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