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作為中國傳世名畫之一,生動記錄了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五米多長的畫卷上一個時代的繁榮景象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可誰又能想到,僅僅二十多年之後,這座曾經名揚世界的都城就陷于熊熊戰火之中。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汴京城的淪陷,北宋王朝的覆滅,由盛及衰的背後究竟有着怎樣深層次的原因?自由作家郭建龍老師帶來他的全新力作《汴梁之圍》。作品以時間為脈絡,用通俗流暢的叙事筆法,詳實的曆史資料複盤靖康之難前後的曆史過程,深入探尋北宋王朝轟然崩潰的成因。
(一)軍事上的孱弱無能
衆所周知,國防力量的高低是保衛國家安全的關鍵。不輕易言戰,戰則必死戰。可是幾十年的無戰事讓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直接導緻的後果就是軍備廢弛,戰鬥力急劇下降。直接表現在和遼國的戰鬥中。面對已經被打殘的遼國,竟然丢盔卸甲、一敗再敗,隻能依仗投降過來的降将郭藥師撐起門面,不由得讓人可憐可悲可歎。随之而來的就是,面對金人鐵騎的大舉入侵,各地無不望風而逃,黃河天險竟然放任金兵用十幾條小船用三天時間從容不迫地渡完。面對這樣的大勢,誰又能力挽狂瀾呢。即便還有幾位碩果僅存、赤膽忠心的良将,可軍隊整體戰鬥力的衰弱也無法改變失敗的命運。當守衛汴京的重任居然放在騙子郭京和他所謂的天兵天将身上,城市焉能不破,國家焉能不亡。
(二)外交上的一錯再錯
檀淵之盟的簽訂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這樣的外交政策不能說錯,可是将它作為一個大國的基本國策就讓人無法苟同了。好不容易熬到了遼國開始走下坡路,卻急于求成,選擇聯金滅遼,直接将又一個強大的對手擺在了自己的面前。外交簽訂過程中的一再毀約又讓對手看盡了自己的虛實。面對金國的步步緊逼,一味的忍讓,甚至不惜犧牲張覺這樣一心投靠的部下,又怎麼不讓臣民為之寒心呢。當大軍兵臨城下之時,朝堂之上居然還在為是戰是和而争論不定。一步錯步步錯,何況是在決定國家生死存亡時刻步步失分呢。難怪會落得個滿盤皆輸的下場。
(三)政治上的混亂不堪
都說奸臣誤國,在當時“北宋六賊”就是最好的代表。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他們一個個把持朝綱、嫉賢妒能、貪贓枉法,弄得民不聊生,一步步把大宋王朝推向覆亡的深淵。可這并不是政治昏庸的真正原因,權位的最高掌控者才是一切悲劇的幕後黑手。宋徽宗也許是一名傑出的藝術家,可絕對不是一名合格的皇帝。花石綱就是他奢靡無度的最好證明,在他的統治下,國力衰弱,百姓民怨沸騰。而他的兒子宋欽宗面對父親留下的爛攤子,本有機會做出改變卻沒有抓住,一而再再而三的不作為,亂作為,活生生地将自己和國家逼入絕境,最終淪為階下囚,客死他鄉。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如今當我們再次回顧這段屈辱的帝國衰亡史,不時讀到那一串串血淋淋的數字的時候,我們除了痛心疾首之餘,又有着怎樣的感悟呢?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曆史不能被複制,悲劇更加不能被重演,屋裡是你的家,屋外是你的國,無國乃無家。尤其面對如今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警示與啟迪?我們又應該如何去面對呢?相信這是我們選擇閱讀這部作品的原因,也是我們重溫中華曆史的意義所在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