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mvp應保留産品核心差異性

mvp應保留産品核心差異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09:36:32

做一個從0到1的業務時,遇到的問題不一樣,但痛點類似:如果再做不起來,就會被關掉。那麼,該如何讓新業務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呢?對此,本文從如何應對、怎麼設計MVP兩個方面做了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mvp應保留産品核心差異性(适用于從0到1的初創公司或大廠孵化的新業務)1

最近遇到的幾個案例,都是從0到1的業務,比如創業公司的新産品,或者大廠的孵化業務。

遇到的問題肯定不一樣,但痛點類似:如果再做不起來,就會被關掉。

舉個例子。

某個集團下屬的創業公司,新産品已經做了一年的時間,但還看不到明确的進展。體現在付費用戶很少,也沒什麼典型的成功案例。

這個産品的定位,是垂直領域内的平台,是應該讓雙邊或多邊跑起來的。

尴尬的是,用了一年的時間也沒跑起來,時間可不短了,投入的人力和資源也不少。

可就這樣下掉這個産品,又有點可惜,因為在某些指标組合下,看到了一些機會,比如某個群體的複購比較好。

大老闆可不管這些,拿不到結果就想關掉這個業務。

經過多次溝通,發現這個産品問題确實很多,但歸根到底就是在規劃上線初期,沒有設計MVP。

一、如何應對?

畢竟這是新産品,也是集團沒有嘗試過的領域,對于團隊和負責人來說都是未知領域,具備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缺少主觀經驗,客觀也沒辦法用數據估算和邏輯推導的情況下,MVP是必須要做的。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就是最小化可行産品,千萬不用把這事理解的很複雜,這也不是多麼高大上的概念。

直白地說,就是要做的這件事,能不能賺錢、能不能規模化增長,先做個估算。如果可行,再把核心流程做出來跑一遍。

核心流程是不用涉及多個分類或全鍊路,也不用顧及用戶體驗或前端呈現,能驗證邏輯就行。

怎麼估算?舉個例子。

要開個飯店,先估算一下。假設這個店面一天可以翻台30次,單次消費200元,月收入就是18萬。

成本方面,房租水電8萬、人力成本3萬、食材等消耗品4萬,合計每月成本15萬。

可以估算出每月收入大概是18-15=3萬。

這個例子一看就懂,怎麼到了自己做産品的時候就不會算了呢?預計MVP要拿到多少用戶,單個用戶成本多少,加上期間可能有的運營成本(比如活動),以及人力成本,大概整體MVP成本就出來了。

如果有收入,就cover掉一些成本,沒有也沒啥,就算是前期投入,控制量級别太大就好。

二、怎麼設計MVP?

1. 把核心業務邏輯畫出來

在上述創業公司的案例中,他們設想的理想化業務邏輯是這樣,簡化描述:

B端→平台←C端

從業務視角判斷,隻要能驗證對C端的價值,B端是比較容易搞定的。因為集團是做B端業務的,有現成資源可以撬動。

所以在MVP階段就完全不考慮B端的事,變成:

平台←C端

隻去驗證C端價值就好,不設置多個戰場,否則不容易集中兵力,也不容易做歸因。尤其這種雙邊模式産品,分不清雞生蛋和蛋生雞的關系。

引用這個案例的意思是,隻關注核心業務邏輯,也就是決定生死的那部分,或者最有價值的那個環節,試着用圖形畫出來。為了保密,上面案例我隻能畫出大概邏輯來示意。

我的經驗是,即使是看似再複雜的業務,内核都很簡單。學會看清生意本質,無視外部填充物。

2. 制定MVP驗證指标

我把定指标這事放到了第二位,可能和其他同行的觀點不同。确實啊,指标這事不應該是先定下來嗎?

我的理由是這樣的,從思考順序的角度來說,肯定要先從複雜的信息中走出來,梳理出核心業務邏輯,這時候指标就會自己跳出來了。

因為指标并不是難事,關鍵在于梳理的過程中,已經做了過濾篩選。

就像上面的舉例,在沒梳理的時候,業務邏輯是:B端→平台←C端,所以不僅要看B端和C端兩套指标,還要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

這個分析成本太高了,很多初創團隊也沒有這個分析的能力,所以在這個環節就挂掉了。

把業務邏輯明确為:平台←C端,隻關注C端反饋就好,驗證成本和風險可不止是減少一半。

3. 隻做單一品類或群體

我見過的大部分新業務或新産品,都是想做多個品類或受衆人群的。

比如,品類是穿搭、美妝、美食;受衆是寶媽、白領。這也合理,如果能用一個産品模式去服務多個品類或人群,天花闆會更高。而且從反脆弱的角度說,雞蛋沒有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但在做MVP的時候,選擇其中一個典型的場景就好。

因為不同受衆的獲客渠道不一樣,渠道多了,就會延伸出更多新問題,驗證成本就高了。

比如,圈定受衆是30歲以上高知高收入男性群體,就可以專注在華為高端機型去獲客。iOS不做,安卓其他機型不做。

接下來就是執行了。

4. 短周期、重過程

在執行中,要做好過程管理,否則前面的理念也毫無價值。

關鍵做好兩點:

(1)把反饋周期切得很碎

做到每天有響應,每周有複盤,基本上到不了一個月就會有挺多收獲了。

天級别的反饋可以是很輕的,比如隻是同步數據變化、邀約名單、開發進度等,花不了太多時間。

單日的數據說明不了什麼,但如果持續看幾天這樣的反饋,就有決策的體感了,能洞察到哪裡可能不太對,或者有什麼機會。

因為MVP驗證的周期本來就不長,短則一個月,一般兩三個月差不多,很複雜的項目撐死半年,所以把反饋周期切碎,不僅對決策者有幫助,團隊對這個未知業務也會慢慢有感覺。

這些細微的動作,重在積累,要看趨勢。很多有價值的發現,就是在持續觀察現象中産生的。

(2)要重視執行過程

要有個預期,就是在落地執行過程中,會有預料之外的事情發生。

比如,在當下做直播的平台,在最初都是為了掙打賞抽成,沒想到會有直播電商會出現。

完全可以根據執行過程中的現象,去做認知和方案的疊代。要邊做邊改,沒必要把最初的方案都執行完,也不用抱着預設的指标不變。

之所以做MVP,就是因為對未來有極大的不确定性。當下目标和打法也都隻是預設,不靠譜就随時調整。

專欄作家

韓叙,運營狗工作日記,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原貓眼電影産品運營專家,創業時經曆了0到1的艱辛,在百度時規劃了海量用戶的玩法。從業10年,專注互聯網運營領域,包括産品運營、用戶運營、社區運營和UGC運營。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