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這幾個生僻字——
jiǎ
槚
shè
蔎
chuǎn
荈
這幾個字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都是“茶”的别稱。陸羽在《茶經》中記載:“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一曰茶
用“茶”指茶是在唐朝時才被官方認定的。唐開元年間,《開元文字音義》編撰完成,正式把“荼”改作“茶”。唐玄宗李隆基的親身參與,讓“茶”字很快普及開來,“茶”“荼”混用的時代結束。多年後,茶聖陸羽創作的《茶經》中完全使用了“茶”字,用“茶”代茶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曰槚
“槚”是茶樹的古稱。在《爾雅》的“釋木”篇中就有“槚,苦荼”的說法。
三曰蔎
“蔎”原指“草香”之意,古時四川西南部的人們多用“蔎”來代指茶。
四曰茗
用“茗”代指茶,來自長江中下遊地區。東晉時期的郭璞說:“早采摘的叫茶,晚采摘的叫茗,有的也叫荈。”“茗”是茶的重要别名之一,現代人仍用“茗”指茶。
五曰荈
“荈”是西晉之後人們對茶的稱謂,現在這種稱謂基本消失。西漢的司馬相如亦是為愛茶人士,他在《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詫”便是茶之意。
關于茶的别稱,當然不止這些,在我們國家漫長的文化曆史長河裡,關于茶的美譽與别稱還有好多,搬個闆凳,且聽我們一一細說。
荼 [tú]
“荼”字同屬于草和木部,這是最早用來形容茶的字之一。《神農百草經》把茶稱為“荼草”。 《詩·邶風·谷風》裡有這樣的句子——“誰謂荼苦?其甘如荠。”不過,《詩經》中的“荼”是否指茶,尚有争論,有些學者認為是茶,有些則認為是平時所說的苦菜。
不夜侯
“不夜侯”是古人對茶的拟人化的一種戲稱,從字面上應該也能知其大意。西晉張華《博物志》中就說:“飲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稱不夜侯,美其功也。”喝茶有醒腦提神,解除睡意之功,所古人把茶稱為“不夜侯”。
消毒臣
據唐朝《中朝故事》記載,李德裕對唐武宗說,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唐武宗就命人煮一瓯天柱峰茶,把茶湯澆在肉食内,然後将肉用銀盒密封,過了一些再時候打開,肉已經化為水,“消毒臣”的别稱由此而來。
滌煩子
唐代時就流傳着這樣的一句話,“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
因喝茶有忘憂解煩的效果,唐代煮茶名士常伯熊,便為茶起了個雅稱“滌煩子”。
唐代《唐國史補》載:“常魯公随使西番,烹茶帳中。贊普問:‘何物?’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
清風使
茶友圈中大家遇到對茶道造詣比較的高的大師,一般都會打趣道:“你果真适合修仙呐!”
茶在古時也叫做“清風使”, 盧仝的茶歌中也有飲到七碗茶後,發出“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的句子,所以,用“清風使”來代指茶和那些清風道骨的茶客們是最合适不過的了。
從茶的口感入手,人們又把茶稱為苦口師和餘甘氏。
苦口師
泡一杯濃茶,輕輕啜一口,微微苦澀盈滿口,而細啜便覺得苦盡甘來。濃茶苦口,人們又稱茶為“苦口師”。
晚唐時期,皮日休之子皮光業受邀去中表兄弟品賞新柑。但他一進門, 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若無睹,隻急呼要喝茶。無奈,仆人隻好捧上一大瓯茶湯,皮光業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 “苦口師”的典故由此而來。
餘甘氏
喝茶時入口甘甜清爽,喝完更是唇齒留香,餘味纏綿,所以人們又給茶取了一個名字“餘甘氏”。 其實最早時茶是被稱為“餘甘子”的,但當時人們也把橄榄叫做“餘甘子”,為避免茶與橄榄撞名,人們就把“子”改為了“氏”,叫做“餘甘氏”。
宋朝學者李郛在《緯文瑣語》中也說:"世稱橄榄為餘甘子,亦稱茶為餘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餘甘氏,免含混故也。"
茶壽老人
後來愛茶的人們,也對“茶”字進行了一番拆解:
茶字以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歲。
所以把一百零八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久而久之,許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長壽。
還有一種比較有趣的解讀是:從茶字的部首看,由“草”頭和“人”“木”三部分構成,而“人”居中,似立于草木之間,寓意人與大自然親密無間。喝茶可怡情養性,這倒是現代人對茶比較津津樂道的解讀了。
一口氣讀下來,竟不知道茶有如此多的名字!茶之所以有那麼多的别稱,說到底是中國人對茶愛得深沉。
飲茶之人茶趣多,不知道這麼多的别名,哪一個最深得你意呢?
如果你覺得文章内容還不錯,歡迎轉發分享,和我們一起傳播中華千年茶文化!
關注我們:遠山有茶,了解更多普洱茶内容。
原創聲明
本文為個人原創,本文内照片都是本公衆号或者讀者供圖,均屬原創拍攝。
謝絕商業用途轉載。
如需科普轉載,請聯系作者。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教你更多普洱茶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