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題記
衆生迷惘于貪、嗔、癡、慢、疑五毒中。其中,貪為首,戒貪,是修行之要。
對于名譽、地位、錢财,要有所警覺,見好就收,有個度。
人活着,對于身外之物不可以過于貪,再好的東西,也應該取之有道、據之有度。
知和行是無限寬廣和浩瀚的領域,而個體生命和精力卻有限,以區區血肉之軀和幾十年春秋年華,不計效益地盲目追求和占有事功,是會碰壁的,并且,于生命健康而言,也頗具危險。所以,人生固然要努力精進,但也要科學合理地籌劃人生。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前半句說明,交友要懂得珍惜,懂得知足。後半句泛指世事,揭示生活中的道理相通,萬法不離其宗。
人心的貪,其本質在于“我執”,人人心中皆有一個“我”,弄不好就會生出麻煩,所以,要有一顆平常心或者清淨心去制衡之、調整之,搞得不好,此“我”與“彼“我”必然發生沖突。
舉一反三,不執着于偏見,對于一個成熟的人,非常重要。
有人說,人長到一定年紀,成熟了,心有了防禦機制,建立了防人的城府,就不會再對他人掏心掏肺,很難接受和結交新的知心朋友。這話并非沒有根據和道理,但是,倘若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或者幾個人之間的交流接觸,能夠做到志趣相投、三觀一緻、道合神契,并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和印證,還有必要把内心緊緊地鎖起來嗎?
合作是永恒的時代主題。
現代社會分工愈加精細,一個人不可能完成複雜而系統的工作,而且任何一個組織,一個人也不可能充當或擔當所有角色,時代和社會就自然而然地給當下人提出了一個必然要求——具備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這個層面看,優質地完成組織的目标的能力與成功地走入他人的心中,以及成為他人的良好合作夥伴的能力,就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這樣促使社會正常運作的要素缺一不可。
所以,對于一個成熟的人而言,具備和他人成為朋友的能力,讓别人能夠敞開心扉和你溝通,乃至合作,就變成了一種尤為可貴的能力。中國人講究以和為貴,中國人更知道,以合(合作)為先。
版權聲明:圖文無關,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