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交通運輸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發送旅客總量25554.11萬人次,日均發送3650.6萬人次。全國國内旅遊出遊4.22億人次,實現國内旅遊收入2872.1億元。全國各級文化館組織活動13940場,參與人次5927.48萬,共有10801家A級旅遊景區正常開放,發放2.83億元文化和旅遊消費惠民補貼,參與人數超1.4億人次,直接帶動文化和旅遊消費154.1億元。
相關旅遊平台發布報告顯示,國慶假期,長途旅行“冷”,近郊出遊“熱”,露營經濟繼續升溫。前往城郊公園、城市周邊鄉村、城市公園的遊客占比居于前三位,分别達23.8%、22.6%和16.8%;本地、周邊旅遊訂單占比達65%,本地周邊人均旅遊花費較去年國慶增長近30%。露營旅遊訂單量同比增長超10倍,其中本地訂單占比近八成,市外周邊訂單占比15%。人均露營花費為650元左右,相較中秋露營人均花費貴30%左右。夜間文化活動和旅遊消費明顯活躍,登山、露營等适合城市周邊及近郊的戶外運動玩法受到追捧。
旅遊也從圍繞景區景點做營銷的“甲方”思路,轉變成了以遊客為主的服務思路,遊客想露營,于是城市近郊的公園、景區圍繞露營開展各種活動、如“露營 飛盤”、“露營 騎行”、“露營 燒烤”、“露營 自然寫生”、“露營 昆蟲探秘”等個性化露營玩法讓遊客選擇。遊客想住鄉村裡的一個現代化的家,于是特色鄉村民宿全部爆火。遊客想在本地玩出新花樣,于是上海搞了“海派城市考古”,解鎖上海本地深度遊等報名供不應求。
為了躲避洶湧的人潮,安靜、清閑地度假,“反向旅遊”成了熱點,一些非著名旅遊小城,走入了人們的視野,憑借着沒那麼擁擠、消費不高和可以“說走就走”的特點,成為了新興的“冷門好去處”。其中衡水、鶴崗、日照、樂山、漢中、莆田、南平、漳州、汕頭、龍岩、柳州、景德鎮、麗水、紹興等多個非傳統旅遊城市,都迎來旅遊訂單顯著增長。其中,“90後”和“00後”占到訪遊客的7成左右。
在文旅創新方面,如綠馬神獸的火爆出圈和盲盒全面滲入景區和文旅營銷圈,帶來驚歎和驚喜連連。肇慶、騰沖、黔南等一些名不見經傳城市、推出創新的文創IP賦能、網紅表演、文化演出、文創潮玩等活動給遊客獻上“旅遊盛宴”。
文化方面,更是驚喜不斷,如《滕王閣》與王者榮耀的合作、河南衛視的“重陽奇妙遊”,無一不給人一種将千年文化重新複活和流淌起來的感覺,以及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科技館等具有文化氣息的場所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文化跨界創新活動,更是成了“遛娃”親子遊的打卡地。
一些聲名遠播的景區仍然備受遊客的青睐,例如黃山在限流50%的情況下,在登山的路上仍然寸步難行;去泰山看日出的遊客被堵在泰山十八盤,黑壓壓的人頭半天挪不動一步;假期期間的河南戲劇幻城停車場爆滿,入園門票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
夜間文化活動和旅遊消費明顯活躍,第一批120家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累計夜間客流量3995.6萬人次,平均每個集聚區每夜客流量4.76萬人次。例如山東圍繞“夜宿”“夜遊”“夜集”推出“秉燭遊山東”線上文旅活動;以及廣西北海銀灘潮雕燈光秀、海絲首港海上煙花秀等“夜秀”項目成為市民遊客紛紛打卡的網紅項目。
全國大多數地區的景區都處在開門迎客的狀态,也有一些個别地區的景點處于閉園傳統,如武漢周邊地區的一些景區在假期中處于閉園狀态。也有一些著名景區在開門迎客的時候爆冷,如被譽為“人間童話”的秋天裡的九寨溝,在過去的7天國慶假期,單日可容納 4.1 萬人的九寨溝景區僅迎客 211 位。7 天迎客人數分别為:1 人、7 人、4 人、55 人、60 人、53 人、31 人。
據相關報告顯示,一些較大規模的活動賽事将陸續開展,比如今年的北馬(北京國際馬拉松)即将于11月6日正式開賽,這意味着3萬人級别的群衆戶外運動在3年多以來曆史性開閘。
在國際旅遊方面,10月8日出台相關政策允許在上海、重慶設立并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旅行社從事除台灣地區以外的出境旅遊業務。香港也宣布10月19日實行“0 0”的政策,全面向國際開放。
從旅遊宏觀數據表現來看,全國人氣熱門景區前50名來看,地處三四線城市且往年國慶非熱門旅遊目的地的景區打卡人次占比,較2021年提升了23%,更多小衆目的地的景區受到青睐。長距離出行受到影響,短途旅行、周邊遊、本地遊則表現突出,在考慮到疫情反複風險的情況下,本地、周邊遊目的地具有更好的恢複潛力。
當下的旅遊消費出現了消費分級,大家的選擇越來越多,不同圈層的人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旅遊方式和消費方式。無論是“反向旅遊”的興起,還是露營旅遊的盛行,對當下傳統旅遊模式都是一種挑戰與啟示。經過近3年的疫情“洗禮”,旅遊市場需求、産品結構以及旅遊者的出行抉擇和偏好都已經發生了裂變,傳統的大衆化旅遊模式和熱門景區正逐漸被更多個性化、多元化、即興化的旅遊模式和産品所替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