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經
植物神經系統(VNS)是内髒神經纖維中的傳出神經、也稱自律神經[1];植物神經系統掌握着性命攸關的生理功能:如心髒搏動、呼吸、消化、血壓、新陳代謝等。
植物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是一個控制系統,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地調節身體機能,如心率,消化,呼吸速率,瞳孔反應,排尿,性沖動。 該系統主要是控制“應激”及“應急”反應。[2]
分類
交感神經是植物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概括為産生應激作用,由脊髓發出的神經纖維到交感神經節,再由此發出纖維分布到内髒、心血管和腺體。
交感神經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膚及内髒血管收縮,冠狀動脈擴張,血壓上升,小支氣管舒張,胃腸蠕動減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減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縮等。當機體處于緊張活動狀态時,交感神經活動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經作用與交感神經作用相反,它雖不如交感神經系統具有明顯的一緻性,但也有相當關系。它的纖維不分布于四肢,而腎上腺、甲狀腺、子宮等具有副交感神經分布處。副交感神經系統主要維持安靜時的生理需要,多數扮演休養生息的角色。其作用有3個方面:
①瞳孔縮小以減少刺激,促進肝糖原的生成,以儲蓄能源。
②引起心跳減慢,血壓降低,支氣管縮小,以節省不必要的消耗。
③消化腺分泌增加、增進胃腸的活動,促進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體的能量。協助生殖活動,如使生殖血管擴張,膀胱收縮等反應,性器官分泌液增加。[3]
腸神經系統相比起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腸神經系統受中樞調節不多,比較獨立。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一般來說起相互抵抗的作用(例外:唾液分泌)。
區别
中樞部位不同
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位于脊髓第一胸節至第三腰節的側角,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位于腦幹副交感核,脊髓第二骶結至第四骶結以及骶副交感核。
周圍神經節的部位不同
交感神經由側角發出的節前纖維随脊神經前根和脊神經一起出椎間孔後離開脊神經,到達交感幹神經節。一部分在節内換神經元後,其節後纖維離開交感幹返回脊神經,随脊神經分布到四肢和體壁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大部分節前纖維在交感神經幹内換神經元後,其節後纖維不再加入脊神經,而在各動脈周圍形成神經叢,随動脈分布到頭、頸和胸腹腔的器官和腺體。而副交感神經自中樞發出的節前纖維在副交感神經節換神經元,節後纖維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體,副交感神經節一般都在髒器附近或髒器壁内,節後纖維短。
對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
交感神經興奮時,腹腔内髒及末梢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加強;支氣管平滑肌擴張;胃腸運動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陳代謝亢進;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跳減慢減弱;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胃腸運動加強促進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縮小等。一般内髒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雙重支配,這兩種神經對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抵抗的,但在整體内兩類神經的活動是對立統一互相協調的。
交感神經的活動比較廣泛,副交感神經的活動比較局限,當機體處于平靜狀态時,副交感神經的興奮占優勢,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補充,有利于保護機體。當劇烈運動或處于不良環境時,交感神經的活動加強,調動機體許多器官的潛力提高适應能力來應付環境的急劇變化,維持内環境的相對穩定。
紅色部分為交感神經,藍色部分為副交感神經
參考資料
[1] 自律神經.百度百科 [引用日期2014-04-09]
[2] Schmidt, A; Thews, G. W. Human Physiology (2 ed.).New York:NY: Springer-Verlag,1989:333–370
[3] 王蕾.女性與内分泌失調 .實驗研究,200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