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嗎?
有一群小青蛙,一起爬一個鐵塔。忽然,有一隻聰明的青蛙發出靈魂一問:“我們究竟為什麼要向上爬呢?”聽到這個問題,青蛙們紛紛停了下來。隻有一隻青蛙,不顧青蛙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與嘲笑,固執地一直往上爬。
最後,這隻小青蛙獨立爬到塔頂,看到不了不一樣的天空。等它回來,青蛙們才知道,原來它根本沒有聽到那個靈魂拷問,更沒有聽到大家的嘲諷。
這是《涵解:無畏真實》的作者趙涵在自序中講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她說自己曾經因為性格、身材而不自信,因為希望得到别人承認、害怕别人讨厭而做過違心的事,因為被人鑽了空子而抱怨過對方的奸詐、悔恨過自己的善良。後來,她象那隻小青蛙一樣,倔強地把别人的議論、眼光與期待抛在身後,大膽地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出了屬于自己的人生路。
有一首歌裡這樣唱道:從前的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隻夠愛一個人。如今,這樣的慢節奏已經成為現代人的詩與遠方,生活在偏好年輕、信息倍速的新時代裡,無數和趙涵一樣的新知女性,面臨的着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多的發展機遇,随之而來的,是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多的困惑與問題。
《涵解:無畏真實》是趙涵寫給新知女性的成長精進指南,她把自己的真實故事呈現出來,希望和她一樣有追求也有迷茫的同路人不再孤單,或者,可以借她在黑暗中摸索出的光,少走一步彎路、少掉一滴眼淚。
1、認清“人格面具”背後的真實自我
知名心理學者武志紅老師說:“每個人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然而,每個人卻又難以避免地有着不同的人格面具。
面具本是戲劇演員的道具,後來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将這一意義做了延伸,用于表示一個人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人們真實的自我,往往就深藏在不同的“人格面具”之後,要想活出真實的自己,就要敢于卸下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的形成原因,往往跟自己的成長經曆密不可分。
比如作者童年時,父母經常把她托付給鄰居代管,她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高敏感、讨好型的人格面具。在讀書時近三年的寄宿生活中,她因為長得胖、當班長等原因被同學孤立、霸淩,這一人格面具就曾讓她隐忍求全了很長一段時間。
然而有一天,她身體裡仿佛有個聲音在說:我不發脾氣,不代表我不生氣;我不大聲計較,也不代表我好欺負。于是,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如今看來可能不是很恰當的方式,展示出一個乖巧少女隐藏在内心的剛毅與堅韌,這才是真正的她自己。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成長過程都會接收到太多消極負面的反饋,這些記憶慢慢沉澱下來,就會形成了“我是不好的”“我不值得被愛”的潛意識,在這種低自我認知的影響下,有人就把一生過成了洋蔥的樣子,一層一層剝開時,層層都辣得人淚水婆娑,剝到最後,空無一物。
而所謂成長,就是要發現真正的自己,抛棄低自我認知,修煉自己堅實的内核。
趙涵也曾經曆過因為生病下肢癱瘓、生活不能自理的至暗時刻,曾經為了謀生在不同的圈層苦苦掙紮。但當她喚醒潛意識、勇敢地面對真實自我時,她就把自己活成了一棵牛油果,有堅強的内核,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時,一場疾病,一次意外,甚至所有的苦難,都隻會更加磨砺她不服輸的性格。
2、放下别人的期待,活出自己的樣子
歌德說:“一個人知曉如何度過這一生,是從相信自己的那一刻開始的。”但要想成為真實的自己并不容易,要活出個性與價值,要無所畏懼地表達自我,更是困難重重。
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活成一顆牛油果,但卻不由自主地活成了洋蔥。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人們總是很容易把别人的期待當成自己努力的方向。
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是人的正常需求,但如果把别人的期待放在首位,一味試圖迎合别人,那就會在人生的迷宮中失去初心,變成一個提線木偶,成為别人人生的盜版。
試想一下,當上司對你抱有期望,而你沒有達到他的期望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很沒用?你會不會因為沒有得到上司認可而羞愧?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就要提醒自己了,上司對你抱有期望是上司的課題,上司對你的工作失望同樣也是上司的課題。而你需要面對的課題是,判斷自己有沒有做好本職工作,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好,以及如何在以後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個牛油果型人格的人,能夠依據自己的判斷實現自我認同,而不是通過别人的認同來驗證自己的價值。他們不過份期待、不自我攻擊,能傾聽他人的表達,也相信自己的觀點,按照自己的意志拓展生命,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能讓自己在不斷前行與碰撞中更加強大。
當你能接納自己時,别人的攻擊就會變得無效。就像歐文·亞隆所說:“你也許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但可以更好地成為自己。”
3、沒那麼多“應該”,做好準備,迎接生活的不确定性
在我們小時候,磕碰一點都會第一時間哭喊起來,好讓周圍人都關注到,長大以後就再也不會了,因為我們知道小磕小碰本就難免。
是的,生活無常,才是恒常。生活中有太多我們不能掌控的事情,接受不确定性也應該是人生本來的常态。
總有人會在誰對誰錯、誰成誰敗中糾結,說生活本“應該”如何如何。其實沒有誰的一生會是事事順遂的,生活也不會按誰的意願去走,而且,就算真的遭遇了什麼,那沉淪迷失也絕無任何益處。更何況,隻要生命還在,人就不會因為一次苦難而全盤皆輸。
所以,面對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正确的态度就是:改變能改變的,接受該接受的。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生活中隻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在書中,趙涵給出了一個“涵式成長公式”:“等待 接受 改變 放開=成長”。
她從自己親曆的身體病痛、感情坎坷、職場打拼等曲折經曆出發,用當下自信陽光的自己作旗幟,來陪伴、鼓勵曾經被不友好對待、曾經有過不美好經曆的朋友們,一起探讨如何在職場樹立自信、如何做婚姻的合夥人、如何處理好和父母的關系、如何微笑面對挑戰、如何活出無畏無懼的自己。
《涵解:無畏真實》這本書,從表面上看,是寫給職場女性看的,但從深層次來講,它适用于每一位自立、自強、有追求、有目标的現代人。人生有時确實很難,但微笑面對時,就已經成功一半。心有光芒之人,總會一路向陽,平凡如我們,也可以做自己的主角。
正如書中所說:“每一條通往成功的路上都有一堵厚厚的‘否定’之牆,而牆後面就是另一片天空。”那裡,正是我們的心之所向、今生彼岸。
寫在最後:
趙涵的母親為《涵解:無畏真實》寫了《跋》,她說:“女兒,我希望你在未來的日子,不用太懂事,也不用面面俱到;遇到糟糕的事情時,不用質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好,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随心所欲一些,沒有什麼不好。對于這本書,我希望看完的人能和你一樣,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正是《涵解:無畏真實》的靈魂所在。想起豐子恺先生那句話:不念過往,不懼未來,不亂于情,不困于心。如此,甚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