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香魚,您可能會感到陌生:這是什麼魚?沒怎麼聽說過啊!
不止是您,就連小編第一次看到香魚也隻是在日本的一個飲食節目裡,電視節目裡的香魚大概也就一二十公分,在體型上像我國的馬口、光唇魚,都屬于典型的紡錘型魚類。但由于體表鱗片極細,看起來又有幾分神似鲐魚。但是這樣描述起來終究是有些空洞,下面就從一張香魚的圖片先入為主。
香魚
要想了解香魚的價值和内涵,首先還是要從生活習性說起:香魚( Plecoglossus altivelis),又名海胎魚、秋生子、油香魚、八月香,隸屬于鲑形目香魚科香魚屬,香魚科隻有香魚一種魚類。
香魚是亞洲太平洋沿岸的特産魚類,喜歡栖息于沿海山地的河流中,在我國,自遼甯至廣西都有出産,國外見于朝鮮、日本等。日本研究飼養香魚已有80年多的曆史,我國不少省份,如河北、浙江、遼甯等,目前也已開展人工繁殖飼養香魚。
香魚是一種洄遊魚類,但洄遊路程不長。夏天,香魚在水質清新,水流湍急,深度不大,河床為石礫底質,附生藻類多,沒有泥沙附着的通海河流中攝食生長。水流平緩,底質為淤泥的河流中不會有香魚栖息。秋季,發育成熟的香魚順流而下,在江河下遊近海口處産卵,繁殖後死去。當年孵出的小香魚海,在平靜的沿岸地帶越冬。
翌年春季,當水溫升至12℃左右(河水海水溫度基本一緻)時,體長4~8厘米的香魚陸續上溯至清冷的河流中攝食生長,一般說來,第一批上溯的香魚個體最大。
洄遊産卵的香魚魚群
香魚為洄遊魚類,但在少數河流中也發現有陸封型的生态群體,如1975年在大連莊河市轉角樓水庫、1989年在普蘭店市碧流河水庫,均出現陸封型香魚,日本琵琶湖的香魚也是陸封型的,這說明香魚完全可在淡水中完成繁殖生長發育。不過,陸封型香魚個體較小,産卵量不大。
那麼,香魚生長與繁殖習性又是怎樣的呢?香魚多在白天攝食。幼魚主要以浮遊動物為食,進入淡水後,以刮食河流岩石上的矽藻等附生藻類為主,也攝食昆蟲類和浮遊動物。有意思的是,這時的香魚具有"占領地盤"的習性,所占的地盤範圍大約為1米2,并積極驅趕其地盤2~3米範圍内的其他香魚。其實,像我們所熟知的大馬哈魚、黑魚、黃颡魚、加州鲈等在繁殖期也都有這種習性。
香魚屬于中小型魚類,壽命短,生長快。魚苗經1年的生長,體長可達18~25厘米,體重100克左右。此時的香魚已經性成熟,往往在完成産卵繁殖後即死亡,因此又有“年魚”之稱。個别香魚可活2年,體重達250克以上,甚至達到500克,但這種規格的香魚是很少見的。
香魚
香魚的繁殖季節因地而異,高緯度地區的産卵時間早于低緯度地區,繁殖的水溫範圍為14~20℃。産卵場一般在江河下遊水流湍急有礫石的淺灘處。
香魚懷卵量随個體大小而異,多在1萬~7萬粒,最多可達13萬粒,相對懷卵量(也就是指産卵量與自身體重之比,是衡量雌性親魚産卵能力的一項指标,該數值越大表明單位體重的雌魚産卵數目就越多)為每克體重500~900粒。
另外,香魚喜歡傍晚或夜間在水底産卵,往往一尾雌魚周圍有多尾雄魚緊随,每逢陰雨、水溫下降,産卵量就會增多。繁殖結束後,親魚絕大部分死亡。
敲黑闆!其實香魚早就名滿天下,而且價值動人!香魚在我國曆史上很早就有記載,“雁山出香魚,清甜味有餘”的詩句更是流傳千古。香魚肉質細嫩鮮美,能散發出獨特的香味,是非常有特色的名貴淡水魚。
香魚深受人們的喜愛,素有"淡水魚之王"的美譽,而我國浙江的"雁蕩山香魚"更是聞名中外。《雁蕩山志》又載:“凡蕩水所入處皆有之,蕩水西流永楠溪,則自楓林、檔溪、下潭、古廟潭諸處亦有之。”由此可以想象,當時溪流山澗中的香魚魚汛是一種何其壯觀的景象。
捕撈上來的新鮮香魚
香魚在國内外市場需求量都很大,日本是香魚最大的消費國,自産不足,依賴進口。
我們可以來算一筆賬:香魚價格若按日本大批量求購價每噸4萬元左右計算,就有較高的利潤。每噸香魚養殖成本正常情況下為:苗種3000元,飼料1.3萬元,工資和電費2000元,養殖場及設備折舊3000元,共2.1萬元。養殖投資利潤率(投資利潤率=單位時間利潤額÷單位時間投資總額×100%)在90%左右。
從養殖的角度講,香魚生長快,養殖周期短,養殖難度不也不算太大,很适合開發飼養。但香魚對養殖環境要求較高,喜歡清新無污染的清涼水質,而且隻能用水泥池或石頭池飼養,這一點有些近似于虹鳟魚。
但與冷水性魚類不同的是,香魚的魚苗很小,育苗成活率偏低,一般養殖戶無法通過人工繁殖獲得足量的苗種,隻能依賴外購,但目前能提供苗種的場家不多,另外,香魚壽命隻有一年,所以,養殖戶須年年購種才行。
固定的香魚樣本
最新進展:2019年日本香魚全雌繁育技術獲得成功面對雌香魚的市場價格遠高于雄香魚的市場狀況,栃木縣政府與當地的漁業部門在繁育帶仔雌香魚上取得成功,該新技術繁殖的子代香魚全為帶仔雌香魚,雄香魚一尾都沒有出現。
早在3年前,栃木縣水産試驗場與縣漁業部門攻關香魚全雌繁育養殖技術,以将生産雌香魚與提高養殖業者效益為目标,并取得了成功。
他們的做法是這樣的:将500尾雌魚的性别轉換成雄性,成功地獲得了4尾雄魚(成功率為0.8%)。進一步将這4尾雄魚與普通雌香魚交配,繁殖的小魚全部為雌魚。
聽起來是不是感覺有些摸不着頭腦?雌魚的性别如何實現轉換?别着急,接下來就揭開謎底!
通常情況下的香魚交配,是将成年雄魚的精子和雌魚的卵子經過受精,繁殖出比例相同的雄魚和雌魚。這一點符合孟德爾的遺傳學定律,也是自然狀态下絕大多數魚類的繁殖規律。理解到這兒問題應該還不大,可接下來就有點燒腦了。
該新技術首先對雌魚注入雄性激素,使雌魚變性為雄魚。注意,這裡隻是在組織和器官的層面上改變性征,并沒有改變原來雌魚的基因型。再使這些成年雄魚與普通雌魚交配,繁育的小魚則全是雌魚。
自然水域中的香魚
全雄(雌)魚苗繁育技術,其實我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掌握了日媒聲稱“這種性别控制的繁育方法是自主創新技術”。筆者對此嗤之以鼻,因為魚類繁育的性别控制技術在我國很久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為了與全雌香魚的技術繁育原理形成對比,筆者在這裡舉個例子:全雄莫桑比克羅非魚的性别控制,這是楊永铨教授等人在1980年就突破并應用于生産實踐的技術。
莫桑比克羅非魚:性别控制和單性養殖,首創"三系":
1.原系:自然群體未經轉化的雌雄魚(XX,XY)
2.雄性純和轉化系:遺傳型雄魚(其基因型為XY)x用雌激素誘導性轉化後的表型雌魚(雖然外觀上是雌魚,但是其基因型仍為XY)
3.雄性純合系YY:獲得方式是XY(原系)×XY(轉化系),得到了基因型為YY的雄性純合個體
4.全雄羅非魚:基因型為YY的雄性純合個體×基因型為XX的雌性純合個體,後代100%的個體基因型均為XY,全雄莫桑比克羅非魚就這樣誕生了!
莫桑比克羅非魚
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在這裡衷心敬佩老一輩水産科技工作者卓越的智慧和不怕吃苦、敢于創新的精神!
香魚的市場前景與展望香魚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其肉質細嫩多油,清香無腥,用火焙幹呈金黃色,色、香、味俱佳,有它獨特的風味,因而自明朝迄今一直被視為食用魚中之珍品。近幾年,随着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餐桌經濟發展,對香魚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人們都想嘗一嘗作為貢品的名貴魚類香魚。
我國發展香魚增養殖業自然條件優越,從遼甯到河北,北京、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海南島和兩廣許多山溪及有沙礫底質的河流都适宜于香魚的引種放流、放流增殖和沿河流水精養等發展潛力極大。
香魚
從養殖方式來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天然溪流進行人工增殖放流,增殖自然資源,增加捕撈産量;二是利用條件适合的水庫、湖泊進行放養;三是利用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質清澈的稻田進行養殖;四是利用水泥池進行高密度長流水人工增氧和間歇式人工增氧養殖。不同的養殖模式各有利弊,要結合實際情況才能做出最合适的選擇。
具體選用哪種方法,還是要看各自的養殖條件,比如地形、經濟水平、技術實力、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場環境等等。
以上内容為筆者參考文獻資料整理所得,僅供參考,建議朋友們還是先深入了解、認真考察之後再做打算。
關于香魚,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收藏,轉發!
我是牧海,期待您的關注!
參考文獻:
[1]袁河.香魚養殖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2005(01):38.
[2]徐錫瑜.日本香魚全雌繁育技術獲得成功[J].漁業信息與戰略,2019,34(02):155.
[3]趙萱.香魚人工育苗及養殖[J].技術與市場,2009,16(12):154.
[4]NHK才ソラ亻全國ONHK中的 栃木 NEWSWEB「メ久了ユ生産記成功
[5]謝湘筠,王壽昆,吳丞哲,何亮華,林旋,黃文華,張照紅.冷泉養殖香魚試驗及其生長特點[J].三明學院學報,2014,31(02):84-89.
[6]葉啟旺.我國香魚的養殖研究現狀與開發前景探讨[J].淡水漁業,2003(06):61-6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