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員陳冬(中)、劉洋(左)、蔡旭哲進入夢天實驗艙。 新華社發(孫豐曉 攝)
轉位
2022年11月3日9時32分 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完成轉位
夢天實驗艙轉位完成标志着中國空間站(天宮)“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向着建成空間站的目标邁出了關鍵一步。按計劃,後續将開展空間站組合體基本功能測試和評估。
入艙
2022年11月3日15時12分 神舟十四乘組進入夢天實驗艙
後續,神舟十四号航天員乘組将在空間站内先後迎接天舟五号貨運飛船、神舟十五号載人飛船的訪問,屆時神舟十四号、十五号兩個乘組将完成中國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
解疑
為何空間站組合體要形成“T”字基本構型
11月3日,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轉位期間,夢天實驗艙先完成相關狀态設置,再與空間站組合體分離,之後采用平面轉位方式經過約1小時完成轉位,與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側向端口再次對接。
夢天實驗艙為什麼要轉位?
轉位動作在我國空間站的建造及後續任務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問天、夢天兩個實驗艙在發射後,首先與天和核心艙進行前向交會對接,再通過轉位動作從天和核心艙前向對接口移動到側向停泊口,從而完成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的建造任務。
為什麼不能在實驗艙發射後,通過側向交會對接,直接到天和核心艙的兩側呢?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專家告訴記者,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實驗艙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側向對接,會因為質心偏差對空間站姿态造成較大影響,甚至可能會有滾轉失控的風險;二是根據空間站建造方案,兩個實驗艙将在天和核心艙的側向永久停泊,如果選擇側向交會對接,首先需要在天和核心艙兩個側向端口分别配置一套交會對接設備,且這兩套設備隻能使用一次,造成資源的浪費。
因此,兩個實驗艙先與核心艙進行前向交會對接,再通過轉位移至核心艙側向停泊口的方案設計是最優的。
為确保夢天實驗艙轉位任務順利實施,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制團隊精心制定了轉位方案。轉位過程中,測控與通信分系統、機械臂分系統等各分系統高效配合,使得此次任務僅用約1小時就圓滿完成。
空間站為何要形成“T”字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指揮王翔介紹,為了使航天器易于運動控制,構型要保證主結構和質量分布盡量對稱、緊湊,以獲得好的質量特性。
王翔表示,轉位後的“T”字基本構型結構對稱,從姿态控制、組合體管理上都是比較穩定的構型,易于組合體的飛行,且由于其受到的地心引力、大氣擾動等影響較為均衡,空間站姿态控制消耗的推進劑和其他資源較少。若采用非對稱構型,組合體的力矩、質心與所受到的幹擾相對于姿态控制、軌道來說都不是對稱的,其飛行效率更低,控制模式更加複雜,一旦構型發生偏轉,就需要付出額外的代價和資源将其控回。
為了讓“T”字構型更加穩定可靠,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研制團隊着眼于中國空間站的系統集成,一體化設計出整站三艙,構建了一個“組合體核心”,作為“最強大腦”對整個空間站進行統一管理,保證各艙段、飛行器動作協調。
轉位成功後,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被對向布置在天和核心艙兩側,形成“T”字的一橫。這樣的布局充分利用了每個實驗艙自身近20米長的結構,結合各自資源艙末端配置的雙自由度太陽翼驅動機構,兩對大型太陽翼成為“T”字一橫遠端的兩個“大風車”,不管空間站以何種姿勢飛行,都能獲得高效的發電功效。
此外,問天、夢天兩個實驗艙的氣閘艙都分别位于“T”字一橫的端頭,正常工作洩壓或異常隔離時均不影響其他密封艙段構成連貫空間,可保證空間站運行的安全性。
作為“T”字一豎的天和核心艙保持着前向、後向、徑向三向對接的能力。後向可對接貨運飛船,使組合體可以直接利用貨運飛船的發動機進行軌道機動。前向、徑向兩個對接口不僅可以接納兩艘載人飛船實現輪換,且在保持正常三軸穩定對地姿态時,兩對接口都在軌道平面内,即可讓載人飛船在軌道面内沿飛行方向和沿軌道半徑方向直接對接,無需對接後再轉換對接口,使航天員往返更加安全快捷。
新華社記者 胡喆 宋晨(據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揭秘
“夢天”絕技:在軌釋放微小衛星
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即将完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完全投入運轉指日可待。夢天實驗艙能做哪些實驗?擁有哪些“黑科技”……來自航天各系統的專家們詳細解讀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
“夢天”為何被稱空間實驗“夢工場”?
夢天實驗艙作為“工作室”,是三艙中支持載荷能力最強的艙段,被譽為空間實驗“夢工場”。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柏合民介紹,實驗艙内配置有13個标準載荷機櫃工位。此外,為了最大化實現艙外實(試)驗支持能力,艙外配置有37個載荷安裝工位,可為各類科學實驗載荷提供機、電、熱、信息方面的能力支持,确保它們在太空環境下開展各類實(試)驗。
載荷艙還配置有2個展開式暴露平台和1個固定式暴露平台,為載荷在軌工作提供機械接口,最大限度地拓展對載荷的支持能力。
“夢天”還将“上新”什麼新技術?
夢天實驗艙增加了一項新服務——支持在軌釋放微小衛星。
實驗艙上配置的微小衛星在軌釋放機構,能夠滿足百公斤級微小衛星或者多個規格立方星的在軌釋放需求。航天員隻需在艙内把立方星或微衛星填裝到釋放機構的“肚子”内,釋放機構即可搭乘載荷轉移機構将小衛星運送至艙外。出艙後,機械臂抓取釋放機構,運動到指定的釋放方向,釋放機構就會像彈弓一樣,把小衛星彈射出去,實現在軌“放衛星”。
(據新華社)
來源: 四川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