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是我接觸龍應台的《野火集》後看的第二本書,說實在的,有點吃驚。《目送》和《野火集》的風格相差太大了。如果把《野火集》比作一團燎原的野火,那麼《目送》,就是一掬溫泉,泉眼中輾轉着赤子的柔情。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話是《目送》中的經典,總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龍應台目送自己的子女成長着離開,另一次,是龍應台目送着自己的父母衰老着離開。
龍應台所描繪的這兩種情感,是我們人生活中最平常,也最經常遇到的兩種。那一個經典的段落,就仿佛一個接力棒。我們目送着自己的兒女,我們曾經也被自己的父母親目送着離開,我們目送着自己的父母離開,那父母一定也曾目送過自己的父母。我們隻是所有家庭中的小小一環。總而言之:我們的一生,永遠逃不過目送的眼光。
在龍應台的散文當中,常常有大量陌生化的比喻的運用。她描述自己對華安背影的感覺,就像是一百個嬰兒在同時哭聲大作,仍舊能準确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兒時的華安第一次上小學,不斷地回頭,在龍應台眼裡,就好像穿越了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孩子的視線和她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可多年以後,十六歲的華安去美國作交流生,通過安檢的他,卻從來沒有回一次頭,一次都沒有。
目送是一種極其尴尬的狀态,想送,而又隻能站在原地。龍應台将這種狀态和情感,用極其細膩的文筆進行描繪和雕琢,明明隻是自己的人生,卻無處不産生與世人深深的共鳴,平凡人最平凡的情感。在龍應台的其他散文中,她也秉持了這種風格。讓人不禁驚歎,原來筆尖鋒芒的龍應台,也有如此溫情的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