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耕谷粟稱社稷,日月山水作江山,這便是古代帝王口中的江山與社稷,一代王朝的安定根基于百姓的樂業安居。
在古代時,人民百姓大多也都是以農耕農作為其主要的生計方式,故由此,也更體現出江河土地的重要性。
而我們中華大地則是江河湖泊衆多,大小河源繁駁遠流,地形地勢更是豐富多樣,也正因此,我們中華大地千年的文化才得以栖息流長。
在當今,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南江北河幾十條,珠江、怒江、漓江、淮河、遼河、經河各有名謂,但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南江北河在中華大地的最初本義...
黃河源頭,僅僅碗口大小,隻是五個“龍眼”,為什麼禁止任何人靠近?
受黃河水滋灌的文明·世界文化的伊始江是長江,河是黃河,這兩條世界級别的長江長河分别自我國西方發源,一路蜿蜒流轉,彙八方活水成江河,讓自然生命歸入海。
尤其是作為中華文明發源伊始的,有着“母親河”之稱的黃河,更是為中華子孫創造出了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同時也直接影響了人類文化文明的發展進城。
自夏朝開始,往後的四千年曆史中,每代王朝帝都的建設、文明文化的遺存史證,也都與黃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
甲骨文古文字的發掘與追溯,科學工藝與文化文藝的進化演變,鐵器銅器等各式發明的的冶煉創造,也都是來自屬黃河流域内的古都古城。
黃河自巴顔喀拉山發源,從磅礴恢宏的昆侖山南自西往東而走,一路奔渤海灣而去,途中貫通自青海省到山東省間的九個内陸地區。
這條有黃河流經的各大地區,便是我國、同樣也是世界範圍内,最早開始人力拓展并得到正式發展的地區闆塊了,而在那時,世界上的其他地區比起這裡,仍就是一片未經開化的混沌蠻荒。
江、河、淮、濟四河入海,一路的湍流奔襲,賦予了大地勃然生機,為人類族群帶來了生存的依仗與資本,而這四支獨流一源的黃河,更是被古人稱作“四渎之宗”,認為黃河便是中華民族生命的根源。
探究黃河·母親河的水源源頭尋祖應尋根,飲水當思源,既然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生命搖籃,那麼黃河水的源頭位置又在何處?其真正面貌又是怎麼呢?
關于黃河源頭最早的記述,是在古代戰國時期的一本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之中,有着:“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的記載。
依照白話語譯,書中觀點認為,黃河的源頭是起始自“積石”,積石并非地區,而是一座大山的名字,積石山又名“阿尼瑪卿山”,與巴顔喀拉山同屬昆侖山脈。
阿尼瑪卿山屬昆侖山中部山,位于黃河流線的東南方位,很明顯,對照現代的地理探測結果來說,古時人們對于阿尼瑪卿山是黃河源頭的判斷自然是錯誤的。
也許是古時地質情況與現代不同,不同的度量方式和定位方法亦或是環境影響和其他的某些原因才造成了這其中的誤差。
而依照當今的,通過科學儀器定位勘測,人工溯源探尋等方法共同得到的黃河源頭坐标,則是位于青海省的中心地區。
經探查,黃河的源頭的地理位置位于于巴顔喀拉山北側,各姿各雅山山腳下的約古宗列盆地和卡日曲河谷這兩個區域。
而黃河河源則是有三個,分别是黃河河源正源——卡日曲,卡日曲是一處受高山環繞的标準的高山湖泊,水源主要來自于高山積雪的融水。
在三處水源中,卡日曲的流域面積、流量、流速均是最大,這也是其被稱之為正源的最主要原因,同時卡日曲也有着5個能輕易辨識的,被稱為“龍眼”的水眼,禁止任何人靠近。
而這5個看似普通的水眼,便是黃河的命脈所在,一旦這裡遭到破壞,那麼整個黃河流域及周邊地區都将受到重大的、且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
強烈反差·顯現重要意義在卡日曲後,又發現有兩處源頭,這兩處不分正副先後,統稱為黃河第二源頭,分别是“紮曲”和“約古宗列曲”。
紮曲是位于青海腹地東部的水系,紮曲位于滄瀾江上源位置,是滄瀾江幹流水源的兩處分支之一,故紮曲也并非單純的黃河源頭。
紮曲的南向源流是構成滄瀾江的重要組成,另一小部分則是出于黃河流域上源,為促成黃河水源提供了一定支持,而也是因地理原因,紮曲大多時候其實都是處于幹涸的狀态。
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的“出身”相同,都是發源于巴顔喀拉山脈,顧名思義,約古宗列曲自然是位于約古宗列盆地的河水源。
同樣也是因地理環境的影響,約古宗列曲的河道矮淺且狹窄,這也使得約古宗列曲的流量較小,但是穩定的流量和其他地質依據還是足以證明約古宗列曲确實是黃河源頭中的一個。
提及黃河,人們或許總會先想到湍急猛烈的壺口瀑布,仿佛那般氣吞天地的形象才是黃河的名片。
任誰也難以想象,那裹雜着無數泥沙土石,足以将山地沖挫成平原的雄偉黃河,其源頭竟然是無比的靜谧精緻。
甚至相比起壺口瀑布驚天動地的氣勢,黃河的水源頭便可以用孱弱易折來形容,的确,黃河的水源是脆弱的,是一旦受到破壞或污染便不可補救的。
故此,我國政府對于黃河源頭的保護力度也是極大的,一句“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政治政務與責任,已經在青海省高度保持了數十年的時間,并且還在逐年的深化着。
結語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在我們的内心中,時刻都燃燒着驕傲與自豪,我們是世界的寵兒,我們是昌茂華夏的子孫後代。
讓我們時刻恪守内心的熱血與驕傲,并且在為民族未來奮鬥勤勉的同時,亦肩負起保護我們腳下這方山河土地的責任,将中華大地的文明史歌永久的傳承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